探究黃土高原 水土流失的原因 提供交流的空間,建立資源共享平臺 微課作者:竇錦俊 編輯:竇錦俊 校稿:周妍妍 《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獲天津市第二十三屆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一等獎。本文選自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第三節的內容。運用圖文資料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說明黃土高原植被、土質、降水、地形等自然要素和人為原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教材中雖有活動題輔助理解正文——認識區域內幾個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但內容并不直觀形象,所以筆者就突破本教學重難點,錄制微課幫助學生理解掌握。 原創不易,如需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微課說明 本節微課通過模擬實驗和圖文解釋,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進而認識區域地理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內容設計了兩個步驟:第一步設計了一組模擬實驗,分別求證土壤(土質)、地形(坡度)、降水(強度)、植被(覆蓋率)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幾個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二步是圖文解釋人類活動(毀林開荒、陡坡開墾、過渡放牧櫵采、修路、采礦等)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筆者采用直觀演示法進行教學,通過幾組實驗化抽象為直觀,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 前期準備 實驗過程 1、為確保實驗的真實性,筆者特意從網上購買陜西漢中地區的黃土,以及東北地區的黑土。在土質對比方面,筆者發現黑土在沒有植被的保護情況下也容易水土流失。在實驗過程中甚至出現黑土的水土流失與黃土相差無幾的情況。 2、筆者使用黃土種植草皮,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植物生長正常,但是一個月過去,發現植被開始枯萎死亡。開始以為是澆水不夠勤,但后來發現黃土很容易板結成一塊硬的土疙瘩,澆的水直接從干裂的縫隙中流出,水分不能很好的保存在土壤中。掰開黃土塊也發現植物的根系扎不進土壤的深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