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這個中國歷史上神秘而名聲顯赫的民族,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最后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直至今日,仍然沒有被世人遺忘。有人說,那個叫阿提拉的匈奴王,用上帝之鞭推倒了羅馬滅亡的第一顆諾米諾骨牌,為強大的羅馬帝國吹響了衰亡的號角。我們本文不談匈奴人的前世,而從那個叫冒頓的單于談起。 匈奴在北方崛起1、冒頓繼位之前的狀態 戰國時李牧“大破殺匈奴十馀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乃至“其後十馀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匈奴人已經再次越過黃河,重新占領的陰山南麓的“河南地”。已經嚴重威脅到秦帝國邊郡的安全。按照《史記》的說法,燕人盧生一句話“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之后“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籓籬,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2、冒頓的輝煌成就 面對匈奴疲弱的狀態,極度好勝的冒頓弒父奪位,大破東胡王、西敗月氏、,南并樓煩、白羊兩個河南王,后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于是“匈奴貴人大臣皆服,以冒頓單于為賢”。祭祖敬天、立法養兵。乃成“百蠻之國”(班固漢書里定義的)。在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帶領下,一個強大的奴隸制帝國在短時間內屹立于漢帝國北部,成為漢帝國開國以來最大的威脅。 匈奴區域示意圖 上面這張圖就是匈奴帝國區域的示意圖,匈奴人的防御雖然不及漢帝國的嚴密和精細。但的確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原始不堪,在那個年代,沒有漢人兵法理論的基礎,卻也有著原始軍事戰略布局。后文我們講述漢武大軍踏平匈奴王庭戰役時候會詳解。 “白登之圍”的真相,高祖皇帝生平中最恥辱的一頁。1、“白登”山地望詳考 白登之戰是漢匈兩個帝國,在建國之初的一次強強對撞,從戰爭規模到對雙方歷史的影響都值得大書特書。而“白登”這個名字及其地望所在。古今的“學者”們說法不一,未有定論。隨著現代考古的逐漸發展以及學者們孜孜以求的努力,白登地望的確切位置在學界基本上取得了共識。白登之戰的主戰場就在陜西省大同市西北的采涼山上。但具體位置也頗有異議。我們先看下示意圖 白登山地望示意圖 白登山局部示意圖 古代文獻有關白登的描述眾多,這里不一一列舉了,我本人還是相信酈道元的定位。
酈道元先生認為白登分為二處,一為白登臺,在南坡頂處,一為白登山,指的就是馬鋪山。西側之水當為御河。我們知道幾千年下來,山峰的結構變化不大,但河流常會有不小的變化。這個相關考證文獻非常多,我們這里不做細考了。在這個位置附近想是沒有什么問題,圖中綠色圓圈就是匈奴圍困劉邦的地方“白登”。 2、白登之戰的起因 上文我們講過代地防御體系,大同盆地的重要性已經做過解讀,而“平城”作為這個位置最重要的軍事重鎮,對于北部的防守至關重要,漢王庭對此地也是不遺余力。 高祖二年,“更立韓太尉信為韓王。諸將以萬人若以一郡降者,封萬戶。繕治河上塞”,并且“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祀之。興關內卒乘塞”。看似毫無破綻的防御布局,但一顆關鍵棋子的改變,直接讓棋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見《三家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我這里簡單翻譯下,高帝認為韓王信勇武,所封王地是重兵布防的重地,有點大材小用了,就下詔讓韓王信遷徙到太原的北面,來抵御北方的胡人,定都于晉陽(我們上文談到的大三角布局的一個頂點,屬于重鎮)。韓王信后來上書說,“匈奴屢次犯邊,晉陽離邊塞太原,請求將治所定在馬邑。”,高帝同意,韓王信于是遷到馬邑。秋天,冒頓單于大兵圍困韓王信,韓王信派人與胡人議和。漢軍出兵救助韓王信,高帝懷疑韓王信有二心,派人去責怪韓王信。韓王信害怕被高帝誅殺,所以和匈奴約好了一起攻打漢,連同馬邑這座大城一起投降匈奴人,并合兵攻打太原。 韓王信遷徙示意圖 韓王信的投降,讓大同盆地的防御體系徹底失效,大三角布局的兩個頂點和兩條邊徹底落到匈奴人的手里。河東河北之地門戶大開,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成了匈奴人嘴邊的肥肉。 高帝驚呼:“代地吾所急也”,遂引兵三十萬,浩浩蕩蕩向雁北進軍。 3、高祖皇帝大風未起險些夭折 看下《史記》上如何描寫的,字不多,我這里全文摘引一下。不喜歡看古文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后面的翻譯。
簡單做下翻譯 漢高祖七年冬天,高帝親自引兵出擊,在“銅鞮”處大破韓王信軍隊,信戰敗后逃往匈奴。“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立原趙國的后裔趙利為王,收斂韓王信敗逃的散兵并和韓王信與冒頓單于共謀攻擊漢帝國。匈奴帥左右賢王一萬多鐵騎和王黃的叛軍屯兵在廣武的南邊,在晉陽與漢軍狹路相逢,被漢軍擊潰。漢軍趁勝追擊到離石,匈奴又聚集樓煩與漢軍對決,被漢軍擊敗后向北逃去。漢軍依舊趁勝追擊,聽說冒頓在代谷一帶,高帝落駕晉陽,派人去探查冒頓,得到回報說“可擊”。高帝于是進軍平城,到達白登臺。匈奴鐵騎將白登合圍。高帝沒辦法突圍,于是派人給單于的皇后閼氏送去厚禮,閼氏勸說冒頓:“就算得到漢人的土地,我們也不能居住,漢主有神靈保佑啊”,圍困了七日以后,匈奴人逐漸撤走,漢軍陸續突圍返回平城,漢帝國的救兵也趕到了,匈奴人于是撤走,漢軍也罷兵還朝。此后韓王信作為匈奴的大將,經常領兵騷擾漢帝國的邊郡。 匈奴與王黃叛軍退逃路線 匈奴人與王黃叛軍與漢軍在晉陽交戰,匈奴聯軍敗退離石(估計原路被漢軍封鎖,所以向西敗退,端倪可見周勃世家),走灰河河谷入寧武關到達樓煩,在此又敗于漢軍。 雁北逃亡路線及漢軍前進路線 匈奴聯軍在樓煩再次敗于漢軍,沿桑干河退至代谷。漢軍進駐平城,高帝帥部分軍隊去白登。 白登被圍困示意圖 我們看下《史記·匈奴列傳》里的描寫
由此可見,匈奴人實際上的是佯敗,說白了就是誘敵深入,將漢高祖引誘到白登山上,然后重兵圍困,兵強馬壯的四十萬匈奴鐵騎幾個方向竟然是不同顏色的馬,在幾十萬軍隊的大作戰中尚能保持嚴整的軍容,冒頓單于的匈奴軍隊的確不可小覷,難怪一代帝王漢高祖也掉入冒頓的計策中。 從包括白登之戰的一系列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冒頓單于精明的軍事指揮技術和領先于時代的戰略眼光,按照有些學者的分析,冒頓不可能因為皇后的一句話就放棄殲滅漢軍的機會,事實上,放過漢朝皇帝,換來漢朝長期的賜貢與和親,是符合匈奴的最大利益的。匈奴人本已經地域廣闊,堵塞住漢人西近的通道,在漢帝國與西域諸國之間建立經濟交往的掌控者,一手掌握了匈奴人利益的最大化。等于在匈奴巨大的包圍圈里留下了一個隨時貢獻生產資料的龐大群體。所以冒頓單于冒險在嚴冬季節與漢軍決戰,由于劉邦決策的失誤,讓匈奴人取得了最終完美的勝利。后來匈奴人用這招屢試不爽,不僅獲得了財富,而且極大的打擊了漢帝國的雄心,短期內漢的萎靡,匈奴的持續強勢成為中國大地上顯著的特點。但長期的安穩卻埋葬了匈奴人尚武的血性,幾十年的安穩生活,在漢武帝的鐵腕強勢下灰飛煙滅,為匈奴人帶來了滅頂之災。白登之后至漢武帝元朔二年千里出擊這段時間大概有六七十年。這中間史籍中記載了多次漢匈戰爭,但規模都非常小,我們簡單列舉下
匈奴歷次入侵示意圖 這中間雖然有十來次戰爭,但局限于局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發生,漢匈雙方都保持了足夠的克制,雙方分守邊疆、互通關市。倒也和睦。不過隨著漢武帝逐漸掌握了政權,這個鐵血雄心的一代君王再次拉開了漢匈大戰的帷幕,白登之辱在霍去病戰馬的呼嘯聲中一雪前恥。我們下篇文章將進入波瀾壯闊的漢匈漠北決戰的硝煙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