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君為我贈玉簪,我便為君綰長發。 洗盡鉛華,從此以后,日暮天涯。 這句詩出自唐代才女晁采之手,她在寫給心上人的一封書信里,提及這句話。每每讀起,總是情不自禁感慨戀愛中女子心思的細膩,以及愛情的偉大。 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說:如果你愿意送給我一支清脆的玉簪,我愿為你挽住如墨的長發。但實際上是在表達,女子在愛上一個人時,會有著怎樣堅定的決心。 即便是一位明媚如春的女子,依然愿意為了自己的心上人放棄一切光環。甘愿淪為塵世的某一位極其普通的妻子,過著極其平淡的日子。 只要和喜歡的人白頭偕老,相伴一生,即便并不富裕且一生平淡,也依然心甘情愿。 其實不只是在唐代,當代的女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有不顧一切的決心,愿意為其“洗盡鉛華,從此以后,日暮天涯。” 洗盡鉛華的意思是褪掉世俗的外表,不藏任何心機且沒有任何偽裝,和自己所愛之人走南闖北,輾轉天涯各地。 何時日出,何時日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深愛之人在身邊,再難再苦也甘愿。 牡丹亭里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我們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往往不會顧及世俗的眼光,以及現實生活中的物質條件。尤其是對于被愛情沖昏頭腦的人來說,物質條件和家庭條件,更是不重要。 但是愛情和婚姻本就是兩碼事,嫁給愛情的婚姻未必會幸福。因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卻不是婚姻質量的保障。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婚姻卻是兩個家庭。婚姻質量的高低,往往由很多因素所決定,除了夫妻恩愛以外,還要處理好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婆媳關系。 婆媳關系雖然無法直接決定婚姻的走向,但是卻對于婚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每每談及這個話題,王欣總是感慨萬分。 因為她當初就是一心只想嫁給愛情,最后卻落得個遍體鱗傷。 當時,她完全不聽家人勸告,不顧及對方的家風和婆家的人品,直到結婚后才醒悟過來,婚姻想要幸福,只是有愛情,是遠遠不夠的。 王欣的上一段婚姻特別短暫,前后不超過3年。 因為她的女兒出生后不久,她就選擇了離婚。主要原因是坐月子期間,和前夫和婆家積攢了太多無法解決的矛盾,最后陷入絕境,只想盡快脫身。 王欣和前夫是相親認識的,戀愛不到半年就結了婚。 當時她對于婚姻滿懷期待和幻想,她覺得自己嫁對了人,即便婚后偶爾和婆婆發生矛盾,日子也依舊能過得很順心。因為結婚前,她的前夫是向著她的,每次婆婆對她不滿的時候,他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 只是她怎么都沒想到,有些男人在結婚前和結婚后,完全是判若兩人。 一開始說好不和公婆同住,但沒想到結婚后不久,婆婆就以“不放心兒子”為由搬了過來。王欣不好拒絕,總不能剛結婚就給人感覺,自己是一個不孝的兒媳吧? 可她萬萬沒想到,一時的心軟竟為以后婚姻破裂埋下了伏筆。 其實王欣一開始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不和婆婆起正面沖突,能忍則忍。 她和婆婆畢竟是兩代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有爭吵和矛盾發生,實屬正常。如果每次都要爭吵,那日子要怎么過呢? 可一味地隱忍并不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和尊重,有時候還會覺得你沒有底線,比較好欺負,從而更加肆無忌憚。 自從結婚以來,家里一直都是王欣做飯,每次基本都是按照公婆的口味來,尤其是婆婆。基本就是她喜歡吃什么,王欣就要做什么,否則她就會覺得王欣不孝順,不停地在兒子面前告狀。 你還別說,告狀真的有用,王欣的前夫每次都會站出來說王欣的不是。 每次基本都是那幾句話:說:“我媽把我養大挺不容易的,你能讓就讓著點吧?她年齡大了,飲食比較挑,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作為晚輩,孝順老人總是沒錯的。” 王欣跟他超過,鬧過,哭過,冷戰過,甚至還離家出走過,但有什么用呢?一個人的觀念,是跟其從小的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很那因為某一個人,或者某一件事而改變。 所以后來,王欣漸漸不跟他吵了。既然人是自己選的,婚是自己要結的,那好的壞的,都自己擔著吧。 但凡事總有底線,如果對方一直不停地挑戰你的底線,即便再好的脾氣也有垮掉的一天。 對于王欣來說,真正讓她覺得負荷的,是女兒出生以后。 婆婆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思想相對守舊,兒子結婚以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盡快抱上孫子。可偏偏王欣生的是個女兒,這下好了,她對王欣僅存的那點希望也破滅了,再也沒有給過她好臉色。 王欣懷孕的時候,一直堅持給全家人做飯,可他們從未說過一句感激,甚至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用她前夫的話來說就是:“我爸媽是長輩,沒有長輩伺候晚輩的道理;而我白天要上班,而你一直都沒工作,只花錢不掙錢,理應你做飯。” 其實說實話,女人結婚以后,外界所給予的委屈,多大都能受。但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老公的冷漠和無情,而王欣的前夫,顯然是壓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懷孕期間給家人做飯也就算了,可坐月子的時候也做,這誰能忍? 可婆婆本就對她生了女兒懷有怨氣,月子期間無論她做什么說什么,在婆婆眼里都是“矯揉造作”,所以她直接跟自己的兒子說:“我以前生你的時候,沒過幾天就下地干活了,你看你媳婦那個沒用的樣子,生個孩子連飯都不做了。” 王欣的前夫一聽母親受委屈了,立即變了臉色,跟王欣說:“你還是每天給我媽做飯吧,你不做飯,全家都餓著。” 以前,王欣無論受了什么委屈,都是打破牙齒往肚子里咽。因為當初結婚的時候,父母勸過她,可他不聽,非要嫁。 結婚后過得不好,能怪誰呢? 可這一次,她再也受不了了,直接打電話給自己的爸媽,哭著說:”爸,媽,你們來接我回家吧,我活不下去了。“ 她一直不停地哭,這些年所受的頃刻間全部爆發了。 后來,她被娘家接走,一個月以后提出了離婚。再后來,她的前夫和婆婆吃盡了苦頭。 為什么?因為王欣離婚以后,再也沒有人敢跟王欣的前夫說媒了。別人一聽說婆婆在兒媳坐月子期間,還讓兒媳做飯,立即就開始指指點點。 這不僅僅是家風的問題,更是人品的問題。婆婆和兒媳同樣是女人,她又何嘗不知道女人坐月子的時候有多么無助呢? 離婚后不久,王欣的前夫不止一次的找過她。 因為他意識到,王欣走了以后,家里全部亂了套了,沒有人做飯,沒有人做家務。自己的父母整天怨聲載道,怪他掙的錢不多,連媳婦都找不著。 不僅如此,十里八村的還都在看自己笑話,臉都丟盡了。 可王欣從離婚的那一刻開始,就沒有再想過復婚的事,因為她早已意識到,對于他們那家人來說,自己并不是他們的兒媳,而是他們免費的保姆。 對于前夫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不是家里沒人做飯,沒人做家務,他會求著自己復婚嗎?他不會。他是因為娶不到媳婦,才意識到王欣的好。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時代發展到今天,真的會有這樣的婆婆,這樣的丈夫,這樣的家庭嗎? 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孔子千百年前在《禮記·禮運篇》中期待的那個“老有所養,幼有所教,貧有所依,難有所助,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依舊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一個人三觀的形成和其成長的環境息息相關。我們無法左右他人思想和他人掛念,但是卻可以在婚嫁的時候擦亮眼睛。不要因為愛情而盲目嫁人,要看情對方的人品和家風,這才是以后婚姻質量的保障。 要知道,有時候學會識人,遠比愛人要重要得多。 倘若識人不清,那么所有的愛,都錯付了。 今日話題: 你們當初坐月子的時候,是誰照顧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