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思維習慣系列的第 32 篇文章 全文3311字| 約9分鐘讀完 你身邊肯定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看起來顏值不高,也不算聰明,但是總是能和身邊的人“打成一片”。 還有一些人,他們外表出眾,也聰明絕頂,卻總是不被大家親近,經(jīng)常形單影只。 為什么有些人就更加受歡迎,而有些人就不怎么受待見呢? 其實,比起顏值和智商,一個人受不受歡迎,主要還是看他所具備的品質(zhì)以及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 那么具備什么樣的品質(zhì)和態(tài)度,可以讓我們更受歡迎呢?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將從思維的層面,介紹幾個讓你更受歡迎的方法。 它們也許不能讓你成為人見人愛的“萬人迷”,但是通過了解這些思維和品質(zhì),可以幫助你塑造獨立的人格,提高你的自信心和溝通能力,從而獲得更多的青睞。 首因效應:留下一個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關(guān)鍵 假如現(xiàn)在有兩個各方面都差不多的女生,同時第一次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只不過一個精致整潔,另外一個邋里邋遢。 僅從這個第一印象來進行判斷:你更愿意和哪個女生有下一步的交往呢? 答案顯而易見,肯定是第一個。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就涉及到一個著名的效應: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nèi)就能產(chǎn)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可不要小看這短短的4秒鐘哦,別人對你這個人75%的判斷和評價都由此而來。 而且即便這個第一印象不是真實的,但是一旦你給他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那么這種印象以后都很難改變。 所以,這能給到我們什么啟示呢? 就是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更受歡迎,那么不妨在與人初次交往的時候,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 具體來說,你可以讓自己穿著更加干凈得體,言談舉止更加優(yōu)雅、表情更加柔和,時間觀念更強等等。 斯坦納定理: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少說多聽 古希臘有這樣一則傳說。 一位年輕人向蘇格拉底求教,學習如何演講。為了表現(xiàn)自己口才好,他一刻不停地講了很多話。 蘇格拉底默默聽完后對他說:“看來你需要繳納兩份學費。” 年輕人不解:“為什么要繳兩份呢?” 蘇格拉底說:“因為我需要教你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閉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開口演講。” 在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其實像年輕人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他們總認為,多說才能顯得自己學識淵博。殊不知,說的多,聽到的就少。 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納說:“在哪里說得愈少,在哪里聽到的就愈多。只有很好地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納定理”。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地從別人的見解中吸取合理、有益的成分,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減少失誤,取得成績。太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會讓我們錯過很多向別人學習的機會。 那這和我們受不受歡迎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其實關(guān)系很大。著名勵志大師戴爾·卡耐基曾經(jīng)說過:“專心聽別人講話的態(tài)度是我們所能給予別人最大的贊美,也是贏得別人歡迎的最佳途徑。” 如果一個人太愛表現(xiàn)自己,忘了給別人表達的機會,那么結(jié)果很可能是會招致對方的反感和嫌棄。 所以,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更受歡迎,或者想要學到更多的東西,那么下次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可以試著多聽少說——多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自己意見不成熟時暫時不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長板理論:你的個人特長會讓你更加出眾 你一定聽過短板理論這個概念,它告訴人們,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短板。也就是說,你的劣勢,決定了你所能達到的高度。 在工業(yè)化時代,這個理論的確非常有效。但是在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這個理論實際早已破產(chǎn)。 為什么呢? 一是因為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也意味著面面稀松。 二是因為在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不必精通一切也能解決問題。我們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長板,以及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 所以,對于我們來說,與其在不擅長的領(lǐng)域痛苦掙扎,不如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優(yōu)勢的提升上,因為這樣更容易讓我們脫穎而出,受到關(guān)注和歡迎。 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哈佛商業(yè)評論》中寫道:“專注于你的長處,把自己放到那些能發(fā)揮長處的地方。應該盡量少把精力浪費在那些不能勝任的領(lǐng)域上,因為從無能到平庸,和從一流到卓越相比,人們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并放大自己的長處,讓自己更加出眾呢? 一是在你還沒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之前,多進行嘗試。 二是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之后,對該垂直領(lǐng)域進行深耕,提升自己的專業(yè)度。 而一旦你擁有了自己的“長板”,并把它精通到不可替代的那個層次,你的魅力將會是不可阻擋的。 換位思考定律: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讓人更暖心 前段時間,一位寧波的媽媽因為在飛機上做了一件暖心的小事,把包括空姐在內(nèi)的同航班的人們都感動了一把。 到底是什么暖心的事呢? 原來當天這位媽媽帶著自己一歲半的孩子去旅行,她擔心孩子的吵鬧聲驚擾到同行旅客休息,所以事先為旅客們每人都發(fā)了一份小禮物。 禮物其實非常簡單,里面是耳塞和兩顆糖果,但最動人的是背面打印的那段話—— 你好!我是來自寧波的Wendy,我剛剛一歲半。 這不是我第一次出門旅行了,可是獨自帶我的媽媽還是擔心我的哭鬧會打擾到您,畢竟飛機氣壓變化會讓我感到很煩躁。 在公共場合打擾別人的可不是好孩子,我會盡力保持安靜的。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減輕你的困擾。 Wendy祝你旅途愉快喲。 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一段話,肯定也會放下自己的介意吧?更何況這個小孩全程都很乖,并沒有出現(xiàn)這位媽媽擔心的情況。 有人說這位媽媽太有素質(zhì)了,但我認為,與其說是有素質(zhì),不如說她很懂得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和體諒。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思考方式。 學會換位思考,凡事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問題,是人世間最高級的善良。當你將心比心地對待別人的時候,也一定會收到別人的尊重和好感。 那具體如何換位思考呢? 答案是多問。 多問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我會感覺怎么樣? 多問別人,我這樣做,你是否感覺舒服?是否可以接受? 互惠定律:你所付出的會以另一種方式返回來 在晚清的歷史上,胡雪巖的名字家喻戶曉。 他從一個小店的伙計白手起家,到最后發(fā)展成為知名的紅頂商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給很多人“打過傘”。 當他還在店里當小伙計的時候,他常常幫著東家四處催債,有一次,正好趕上大雨,路邊的一位陌生人全被淋濕了,正好那天胡雪巖帶了傘,就幫他打了傘。 從那以后,每到下雨,他都會幫一些陌生人打傘,時間長了,那條街上很多人都認識了他。有時候他自己忘了打傘也不會被淋,因為很多他曾幫助過的人都會過來為他打傘。 通過這樣不斷地幫助別人,胡雪巖獲得了官府和百姓的尊重,以至于后來無論他經(jīng)營哪項行業(yè),總會有人來幫忙,也有數(shù)不清的客戶來捧場。 為什么胡雪巖能夠成功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與人互惠互利。 互惠定律,指的是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生活,是一個合作者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你有利于別人,別人也會分你一杯羹,你所付出的,終將會以另一種方式返回來。 所以,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更受歡迎,不妨用互惠的心態(tài)去思考和行動。 也許,短時間內(nèi)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實質(zhì)性的結(jié)果,但是從長期來看,你一定不會白白付出。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最重要的是理解。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要比對方理解得還更透徹。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期望受到別人的歡迎,為此,我們除了可以學習一些溝通交流方面的技巧,還可以通過上面這些思維定律讓自己變得更加優(yōu)秀。 愿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能變得更加受歡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