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某,女,76歲。2008年11月18日初診:烘熱汗出已1年,心煩,晝出夜無,冬天亦出,口苦口干,大便艱澀,夜尿3~4次,·頻而少,咳則尿出,耳鳴,畏熱,下肢抽搐。舌淡赤胖,脈右弦浮,左關(guān)浮尺弱。此為高年肝陰不足,雷火為患,處以引火湯之方: 天冬30 g,麥冬30 g,熟地60 g,巴戟天30 g,肉桂15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山茱萸30 g,白芍30 g,柴胡15 g,枳實10 g,炙甘草15 g。7劑。 復(fù)診:烘熱汗出已正常,余癥大多亦輕。守方再服7劑。 按:引火湯最早見于清·陳士鐸《辨證錄·咽喉痛門》,方中并無天冬一藥,后至清·世澄《瘍醫(yī)大全》加入天冬一藥,用治陰虛喉痛。 藥物組成:熟地90 g,鹽巴戟肉30 g,天冬、麥冬各30 g,茯苓15 g,五味子6 g。應(yīng)用時多加油桂以引火歸原。陳士鐸解釋:“方用熟地為君,大補其腎水;天冬、麥冬、五味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資,子母原有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天之溫,則水火既濟,水趨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隨之勢;更增之茯苓之前導(dǎo),則水火同趨,而共安于腎宮,不啻有琴瑟之和諧矣,何必用桂附大熱之藥以引火歸原乎? 夫桂附為引火歸原之圣藥,胡為棄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騰,今補水而仍用大熱之藥,雖曰引火于一時,畢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補水,則腎中無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肅之益,此巴戟天所以勝桂附也。”其中,引火歸原“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之意,解釋得很好。 后世引申用治雷火上沖之證,即肝陰虛損所致雷火浮游于上而現(xiàn)陣陣發(fā)熱、皮膚發(fā)斑發(fā)疹等癥,或失眠、咽痛者,總之為肝之虛火暴虐所生。綜合李可、曾輔民等名家經(jīng)驗,對雷火有如下認識: (1)陣發(fā)性發(fā)熱,熱勢烘烘,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 (2) 來勢暴急,頃刻生變,如同迅雷閃電。外感多漸變,本癥多突變。 (3)可伴有心煩,失眠,性情急躁等肝經(jīng)癥狀。 (4)隨陰陽節(jié)律演變,如冬至日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zhuǎn)重,夏至陰生漸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安。 李可先生謂此癥“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不知所據(jù)何在,臨床似不常見,更非必見。本案烘熱汗出,心煩,口干,即為辨證依據(jù)。 2.王某,女,78歲。2012年2月9日初診:1個月前開始頭暈,隨后發(fā)熱,上半身前后胸陣陣發(fā)熱如爐火,約半小時1次。有汗不多,眠差,尿便尚可,口唇反復(fù)暴皮,口干有時酸苦,畏冷,納差。舌略赤胖有痕,脈右滑數(shù)寸弱,左沉滑數(shù)軟。辨為肝虛所致雷火浮游于上,引火湯主之: 熟地45 g,天冬30 g,麥冬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砂仁10 g,山萸肉30 g,白術(shù)30 g。5劑。 復(fù)診:發(fā)熱次數(shù)大減,每天僅二三次,程度亦輕,口干苦酸均減,畏冷已不覺,藥已中的,前方續(xù)服。 3.章某,女,29歲。烘熱、顴紅2年,多發(fā)于晨起之際,夜間亦發(fā)。便秘,口似渴欲飲,夜尿3次,中午犯困,足涼。舌淡胖有痕,舌淡胖有痕,脈滑軟尺沉。此亦雷火上浮,投以引火湯: 熟地60 g,天冬30 g,麥冬30 g,巴戟天30 g,五味子10 g,茯苓20 g,肉桂10 g,磁石50 g,牡蠣50 g。 服3劑已好,停藥后有反復(fù),再服鞏固。 按:此案判為雷火上浮,主要根據(jù)陰陽節(jié)律特點,發(fā)熱多見于晨起,因為陽氣上升之際,陰血不足以匹配制之而見發(fā)熱;本例尚見有舌淡胖,犯困,足涼等癥,確為陽虛見證,此時當權(quán)衡兩者,斟酌取舍,為醫(yī)在這時最要功夫。 4.孫某,女,60歲。2008年5月14日初診:3個月前右踝骨折,服用琥珀丸、壯骨片,40天后小腹、脅部發(fā)熱,多于每晨5點發(fā)作,隨后則脅痛,頸背亦熱,每天扎一次退熱針,有汗,體溫不高。平素身涼,時發(fā)口瘡,便略干,尿黃,服龍膽瀉肝丸、牛黃解毒片可緩解1 h。納可,舌淡赤胖潤,苔薄黃,脈左弦澀寸弱,右沉澀。分析久服琥珀丸、壯骨片或可傷及陰血,病位涉及小腹、脅部,當屬肝經(jīng)地界;服龍膽瀉肝丸類苦寒藥物僅緩解1 h,說明并非實熱;多于每晨發(fā)作,應(yīng)系陰虛陽浮之證,引火湯處之: 熟地45 g,天冬30 g,麥冬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柴胡15 g,枳實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川楝子10 g,麥芽30 g。5劑。 復(fù)診:脅腹痛熱已減十之七八,頸背發(fā)熱亦輕,但感心煩,上方調(diào)整再服。 按:本案與上例有類似之處,發(fā)病時間按陰陽節(jié)律推測,支持雷火判斷。 5.李某,女,52歲。2011年11月18日初診:胸中灼熱脹痛,從臍以上開始灼熱,右上肢疼痛,口苦,口、食道部位如冒火,牙齦腫痛,病已半月。尿頻澀已1年,大便干溏不一,眩暈,手足涼,畏冷,頭暈?zāi)X漲,納可。舌淡暗胖苔薄黃,右弦數(shù)軟寸弱,左滑數(shù)寸弱。診為肝陰不足,雷火為患,處方: 天冬30 g,麥冬30 g,熟地30 g,巴戟天30 g,肉桂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骨碎補30 g,砂仁10 g。3劑。 復(fù)診:服藥當日胸中灼熱即輕減,其他口苦,食道如冒火、牙齦腫等熱象均減,牙齦腫痛消失,但呃逆,藥已取效,原方調(diào)整再服,未再來診。 按:本案因見牙齦腫痛,故加骨碎補益腎固齒,另加砂仁納氣歸腎。 |
|
來自: 缽陽禪心 > 《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