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實踐證明,中風采取多種方法配合治療,可收到較好效果。比如說針灸與中藥治療的配合,“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內外相扶”而起到相得益彰的治療功效。針法與灸法的配合,“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指出:“凡病皆由血氣塞滯,不得宣通,針以開道之,灸以溫暖之”。對于以氣血瘀滯、經(jīng)脈不通為主要病機的中風偏癱來說,采用灸法可起到溫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溫補陽氣和防止發(fā)作的作用。以下是可多種療法相互配合的具體方法。 灸法 可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黏度,且能調節(jié)患者感覺功能。如有手腳冰涼、頭暈、怕冷等陽氣不足者,可用灸法。在關元(肚臍向下3寸)、氣海(肚臍向下1.5寸)上放置已用針在其上刺了幾個小孔的生姜片或附子片,然后點燃艾條溫灸,與皮膚距離大約10厘米,以皮膚感覺溫熱而又不會被燙傷為度。每個部位溫灸10分鐘。對于偏癱、失語者,可用同樣的方法灸頭部百會穴(頭頂兩耳尖連線中點處),用艾條溫灸15分鐘,以局部溫和舒適為度。如有面癱,則灸外耳道。肢體感覺異常,除溫灸肢體局部外,還可在后背脊柱兩側溫灸,以調節(jié)相應臟腑的功能。 梅花針 這種治法有活血化瘀、疏通經(jīng)絡的功用,以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為目的,較適于緩解期本虛標實證的治療??扇『蟊臣怪鶅蓚?,以及肘彎、腿彎、手腕、足背等處,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膚之后,用梅花針叩刺。有改善肢體感覺功能和穩(wěn)定血壓的作用,可治療肢體痙攣性癱瘓,屈伸不利,關節(jié)肌腱攣縮等癥狀。 舌下針刺 能幫助降低血黏度,對語言和運動功能恢復有一定效果。失語者取舌下系帶與舌下靜脈兩側的穴位。局部消毒之后做扇形針刺,深度 0.2厘米左右。 按摩 局部按摩對迅速提高肌力和恢復運動功能有效,可緩解痙攣性癱瘓和局部肌張力增高等癥狀。 藥物外治 將蠶沙炒熱,用布包熱熨,可緩解肌肉痙攣。天南星研末外敷,可治流涎不止。吳茱萸研末,用米醋調敷足底涌泉穴,可治高血壓引起的頭目痛脹。 功能鍛煉 在中風偏癱治療過程中,采用放松法或將意念集中于癱瘓肢體,有意識地支配肢體活動,“以意領氣”,配合使用肢體功能鍛煉,可幫助提高療效。進行有目的的肢體活動,可迅速恢復癱瘓肢體的肌力,提高療效。 特定穴 如見頭暈耳鳴口苦等肝陽上亢者,可取太沖(足背第1、2趾縫處向上1寸)瀉肝火。見心煩失眠小便黃赤等心火上炎者取勞宮(握拳時中指尖下所對處)。腰酸膝軟疲乏等腎陰不足表現(xiàn)者,可取太溪(足內踝與跟腱中間凹陷處)。腹脹惡心嘔吐等脾胃不和者,可取足三里(髕韌帶向下3寸,脛骨旁開1寸處)。 (陳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