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倉遺址。 洛陽偃師商城發(fā)現(xiàn)最早國家糧倉群,隨著考古發(fā)掘的逐漸展開,商代國家糧倉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那么,歷史上的洛陽為何要建這么多的糧倉?洛陽的古代糧倉究竟有多大?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洛陽是隋唐兩代的東都,又地處隋朝大運河的中心,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也是“南糧北運”的中轉站和集散地。自漢魏以來,長安、洛陽之需多靠東南之粟,每年有數(shù)百萬石糧食通過河道運往關中。為儲備這些糧食,洛陽修建了大量倉窖。 “包括都城在內的重要城市,倉儲設施幾乎是個‘標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隊(偃師商城考古隊)副研究員陳國梁說,“歷史上,重要的城市包括都城在內,倉儲設施幾乎是個‘標配’,只要人口有相當規(guī)模、城市規(guī)模大的話,它一定會有儲藏糧食的場所。此次倉儲區(qū)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研究商代遺址乃至其他古代遺址,為城市考古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他還透露,偃師商城遺址新發(fā)現(xiàn)的這個倉儲區(qū)的存在,與以往認識到的該城址軍事色彩比較濃厚這一特點較為一致。 古代儲糧之所,有廩、囷、京及窖、竇等,雖然名稱不一樣,但用途都一樣,都是用來存放糧食的地方。其中,廩、囷、京為地上建筑,窖、竇位于地下。 隋煬帝時代,鑒于關中物資貧乏、漕運不暢,為滿足糧食需要,把都城遷往洛陽。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并在洛河邊建了含嘉倉城、洛口倉城、回洛倉城三座大型倉城。作為漕運的目的地和中轉站,洛陽倉窖起著重要的節(jié)點作用。直到貞觀年間,隋朝糧倉仍然在為唐朝中央政府服務。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示意圖。 ▲隋煬帝。 隋唐時期的洛陽倉窖,城外有河陽倉、興洛倉、回洛倉、含嘉倉和常平倉等。 由于隋朝時回洛倉建在城外,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密奪取回洛倉,隋朝積累了11年的糧食被其占有,洛陽城一時陷入無糧境地。“手握”糧草的李密底氣大增,大量饑民和缺糧的義軍紛紛投奔,瓦崗軍一時羽翼豐滿。后來,李世民與割據(jù)洛陽的王世充發(fā)生戰(zhàn)爭,王世充因嚴重缺糧而落敗。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糧倉在城外的弊端,在洛陽城內重新選址,精心設計修建了含嘉倉。后來,含嘉倉逐漸取代了最大的糧倉洛口倉,成為唐代全國最大的糧倉,不僅囤積了整個洛陽東部的糧食,供應洛陽城,還在關東和關中之間發(fā)揮漕米轉運站的作用。有了含嘉倉,每逢關中缺糧,朝廷可從容調撥。 目前,在洛陽五大都城遺址中,已發(fā)現(xiàn)的糧倉遺址有東周王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三處。 上世紀70年代,東周王城遺址發(fā)現(xiàn)東周、戰(zhàn)國時期的糧倉,次年試掘了兩座糧窯,在一座大型圓形糧窖中,探明74座糧窖。 隋唐洛陽國家糧倉儲糧高達3.55億斤,儲存百萬軍隊一年口糧 隋唐含嘉倉,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糧倉,歷經(jīng)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余年后廢棄。 上世紀70年代,洛陽市老城區(qū)北部發(fā)現(xiàn)規(guī)模龐大的含嘉倉遺址。1970年經(jīng)鉆探發(fā)掘,發(fā)現(xiàn)整個倉城東西長612米,南北寬710米,總面積43萬平方米。根據(jù)鉆探,考古確定地窖式倉窖287座,發(fā)掘40余座。據(jù)專家推測,整座倉城內應有400余座倉窖。 ▲含嘉倉160號倉窖。 這些倉窖形狀為大口小底缸形窖,口徑最大的18米,最小的8米,最深的12米。其建筑方法為:窖底夯實后,用火烘干,周壁和窯底鋪設草、木板、糠、席等物,然后儲糧,糧入窯后,上面鋪席,堆糠和墊草,最后用土密封。 倉窖中出土的刻錄文字的方形磚“刻銘磚”上,除證實是含嘉倉外,還記載了糧窖所在的位置、儲糧來源、入窖年月及管理人員的官職、姓名等,還有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的許多年號,糧食品種有糙米、粟、小豆等,來源有蘇州、徐州、楚州、潤州(鎮(zhèn)江)、滁州、隋州(邢臺) 、冀州(河北冀縣)、德州、濮州(山東濮縣 )和魏州(河北大名)等地。 含嘉倉規(guī)模之大,糧窖儲糧之豐富,數(shù)量相當驚人。據(jù)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含嘉倉一處就占有全國糧倉儲糧總數(shù)近50%,可以保證百萬軍隊一年的口糧。 在含嘉倉160號倉窖內,還保存有唐代炭化的粟米遺存,只是色澤略顯泛黃,估算當時該窖儲糧達50萬斤左右。 這些谷物取出后,第三天竟奇跡般發(fā)了芽!考古專家將它送往洛陽農(nóng)科所培養(yǎng),這些在地下埋藏千年的種子,竟神奇般地成長結穗,經(jīng)化驗發(fā)現(xiàn),窖中谷物仍具有50.7%的有機物。 此后,經(jīng)過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共同研究,含嘉倉“儲量千年而不腐”之謎終于被揭開,一是其選址科學,二是采用了獨特的建倉方式——地勢較高,土質較為干燥,地下水位低很多,濕氣不易侵襲;修建倉窖時,首先用火烘干四周的土層,然后在倉窖底部先鋪上草木灰再放置木板,之后在兩層草席之間用谷穗作為分割層。當倉窖封存后,在封土上方種上小樹苗,如果窖內的糧食發(fā)熱或發(fā)芽,小樹苗就會泛黃。 ▲倉窖復原示意圖。 ▲倉窖內部示意圖。 作為隋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回洛倉倉城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城墻厚約3米,相當于50個國際標準足球場。倉窖約有700座。一座倉窖可以存儲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存儲3.55億多斤糧食。考古已經(jīng)鉆探出了200多座。回洛倉集古代防水、防潮、防腐、防蟲、密封等精湛技藝于一體,每座糧倉有內外兩層,防水防倒塌,十分堅固。 作者:文匯報記者韓 宏 圖:資料圖片 編輯:趙征南 責任編輯:付鑫鑫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