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隨著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開業,2019年也成了理財公司發展元年,對大資管行業產生巨大影響。 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不設具體購買門檻,首次購買可在網上面簽,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可發行分級理財產品,可通過非銀金融機構代銷,非標投資僅要求余額不超過理財產品凈資產的35%,不受總資產4%的限制。 相對于傳統銀行來說,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在資金端和資產端的要求都更加寬松,各大銀行爭先布局理財子公司。 — 1 — 理財子公司成立及開業進展 自2018年初開始,就有銀行相繼宣布要設立資產管理公司或理財子公司,截至2019年4月,共有33家銀行宣布要設立理財子公司,包括6家國有銀行、9家股份制銀行、16家城商行、2家農商行。此后無銀行再宣告設立理財子公司。 截至2019年12月25日,共有11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包括6家國有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3家股份制銀行,寧波銀行、杭州銀行2家城商行。另外,徽商銀行、中信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這4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獲批籌建,有望于2020年上半年全部開業。 — 2 — 注冊地首選北京 全國性銀行資金實力雄厚 從目前9家全國性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注冊地址來看,有4家都選擇了北京,分別是工銀理財、中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郵理財,2家注冊地為深圳,分別是建信理財、招銀理財,交銀理財注冊地在上海,光大理財注冊地在青島,興銀理財注冊地在福州。 北京、上海、深圳作為一線城市,經濟金融在國內自然是最發達的,同時也是金融領域人才聚集中心,是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總部的首選之地,尤其北京還是政治文化中心,很多銀行的總部都設置在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農銀理財原計劃在深圳注冊,在理財子公司籌建前期,農行資管部“換帥”,農銀理財注冊地也遷回北京。一方面北京政府及當地監管挽留,另一方面北京市很多上市銀行的總部聚集區,距離監管部門最近,有信息優勢和溝通優勢,在京設立理財子公司,容易滿足母行的戰略布局。 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則首選母行所在地,寧銀理財、杭銀理財的注冊地分別為寧波和杭州。 表1:已開業理財子公司注冊地和注冊資本 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從已經開業的理財子公司來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都比較高,均在50億元以上。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注冊資本均超過100億元,分別是160億元、150億元、120億元、100億元,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注冊資本均為80億元,3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注冊資本則均為50億元,城商行資金實力相對偏弱,寧銀理財和杭銀理財注冊資本分別是15億元、10億元。 從其他擬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公告來看,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公司擬出資金額均為50億元,城商行和農商行中,北京銀行、上海銀行的擬出資金額分別為50億元、30億元,其他銀行的擬出資金額均在10~20億元之間。 理財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為1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資本,意味著成立理財子公司要消耗銀行核心一級資本,造成資本充足率下降,也會削弱銀行開展其它業務。 此外, 根據2019年12月2日出臺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理財子公司應當持續符合下列凈資本監管標準:一是凈資本不得低于5億元人民幣或等值自由兌換貨幣,且不得低于凈資產的40%;二是凈資本不得低于風險資本的100%。這對當前已經成立的大中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來說要求不高,但是對廣大小型銀行來說,在凈資本方面的壓力不容小覷。 受制于資金壓力及投研能力,相當一部分地方性城商行、農商行或放棄成立理財子公司的想法,理財業務未來或向代銷模式轉型。 — 3 — 理財子公司董事長多來自母行資管部,最缺金融科技、權益與量化投資人才 已經開業的9家全國性國有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開業初期幾乎都是從資管部門平移了管理團隊,原資管部總經理均任職理財子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和其他理財子公司不同,中郵理財董事長并非來自母行資管部,董事長吳姚東原任職方正證券副總裁,是唯一一個從外部機構招來的董事長。 表2:理財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總裁信息 理財子公司要想盡快開業并走上正軌,管理團隊直接從母行資管部平移過來是最便捷的方法,畢竟資管部門已經有相對成熟的投資管理經驗,不過要完全將人員平移至理財子公司不現實。 一方面,理財子公司獨立運營之后,需要進行市場化運作,銀行資管部門在固收領域投資有著先天優勢,但在權益類投資方面經驗不足,和券商、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理財子公司最缺的就是人才,從外部找兵馬買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銀行資管部屬于總行待遇,理財子公司是公司化運營,雖然薪酬有可能更高,但部分員工也有可能不愿意調離總行,而且有些理財子公司總部和母行總部不在一個城市,員工調動會比較麻煩。 今年以來,理財子公司廣撒英雄帖,招聘崗位主要集中在技術、產品、投研、風險管理、綜合管理等崗位,在投研方面又細分為大類資產配置崗、固收投資崗、權益與量化投資崗、非標與另類投資崗、結構化產品投資崗、跨境投資崗等。 在各類崗位中,金融科技、權益與量化投資人才最受關注,不僅崗位多,而且薪資待遇豐厚。 — 4 — 理財子公司產品特點 目前中、農、工、建、交五大行均已發行了新的理財產品,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的數據,截至2019年12月24日,理財子公司處于存續期及募集期的公募理財產品共291只,其中工銀理財產品數量最多,共181只,中銀理財產品46只,交銀理財產品32只,建信理財產品27只,農銀理財產品5只。工銀理財在10~11月承接了部分由工行遷移過來的理財產品,交銀理財在12月22日承接了部分由交通銀行遷移過來的理財產品,遷移過來的都是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門檻低,1元起購產品占比超一半 在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中,3只產品1分起購,占比1.03%;150只產品1元起購,占比51.55%;2只產品1000元起購,占比0.69%;105只產品1萬元起購,占比36.08%;起購金額在5萬元及以上的產品只有31只,占比10.65%。 圖1:理財子公司產品購買門檻分布 數據來源:融360大數據研究院 理財產品門檻降低,覆蓋的投資群體更加廣泛,將會吸引更多的長尾客戶,尤其是年輕群體及低收入群體。 (2)封閉式產品期限拉長 今年以來,銀行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平均期限明顯拉長,年初時在170-180天之間,自7月份以來,平均期限一直在200天以上,11月份平均期限為211天,創近年來最高水平。理財子公司封閉式產品期限更長,平均為662天,1年期及以上產品占比高達83.94%。 非標資產不得期限錯配,發行長期封閉式理財產品,便于理財子公司投資非標資產;此外,對于配置了部分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來說,期限短的話凈值波動會比較大。 對投資者來說,理財子公司暫時未設轉讓平臺,封閉式產品只能持有到期,長期產品流動性很差,購買之前要做好流動性預期。 (3)風險偏高,PR3級產品占比近一半 傳統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中,風險等級為PR2級產品最高,其次是PR1級產品,根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11月發行的理財產品中,PR1和PR2級產品總共占比88.44%。PR1級產品基本上都是保本理財或活期理財,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均不保本,PR1級產品只剩下活期理財,占比大幅降低。 在理財子公司產品中,PR1級產品占比僅2.06%,PR2級產品占比為48.45%,PR3級產品占比為49.14%,PR4級產品只有1只,為工銀理財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暫時沒有PR5級產品。和傳統銀行相比,理財子公司PR1和PR2級產品整體占比大幅下降,PR3級產品占比大幅提升。 表3:銀行和理財子公司各風險等級產品占比 數據來源:融360大數據研究院 (4)固收類產品占比超7成 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中,固收類產品218只,占比74.91%,混合類產品72只,占比24.74%,權益類產品1只,占比0.34%。 理財子公司產品可以直接投資股票,根據凈資本管理辦法,股票等標準化資產的系數為0,鼓勵銀行投資標準化資產,理財子公司及產品可以開立證券賬戶,在直投股票方面的障礙被一一掃清,為海量理財資金入市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打破多層嵌套。權益類投資領域是理財子公司未來業務增長點,可以與同類機構展開差異化競爭,股票等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會逐漸提升,但由于銀行理財客戶大多厭惡風險,未來理財子公司的業務重點仍然是固收領域。 — 5 — 首次面簽仍未放開 根據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在銀行營業場所和電子渠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也就意味著投資者可直接在電子渠道進行風險評估,執行多年的“面簽”有望被打破。不過目前面簽仍未放開,投資者首次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仍然需要到銀行網點做風險評估問卷。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理財產品全部遷移至理財子公司后,首次購買面簽規定有望被打破。 — 6 — 理財子公司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空間巨大 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通過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機構代理銷售理財產品。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只能通過銀行渠道銷售,且基本都是本行渠道,如果能允許通過其他金融機構代銷,尤其是流量巨大的互聯網理財平臺,將會觸及更多客戶群體,尤其是年輕群體。 實際上,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開業期間,京東數科、度小滿等金融科技頭部平臺已經積極聯系理財子公司,期待雙方后期能達成合作關系,理財子公司有望成為金融科技公司的頭部客戶,與基金公司定位相同,未來雙方有望在產品定制及代銷、智能獲客領域達成合作。 相對來說,中小銀行理財子公司更有可能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中小銀行在資金獲取方面要遠不及大型銀行,業務覆蓋范圍較小,大多局限于當地。中小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之后,等到首次面簽放開,產品可通過互聯網機構代銷,一方面有利于異地布局業務,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到大批互聯網投資者。 — 7 — 2020年后理財子公司規模將大幅擴容 資管新規過渡期截至2020年底,接下來一年銀行理財的轉型任務非常艱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保本理財要全部退出,二是所有理財產品都要完成凈值化轉型,三是消化剩余不合規存量資產。當然,轉型是銀行資管部門的任務,理財子公司任務要相對簡單,確保能“輕裝上陣”:一是發行新的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二是承接母行已經轉型完成的理財產品。 過渡期后,銀行資管部門將不能發行新產品,完成轉型的理財產品要移交至理財子公司管理。一方面,理財子公司開業的數量會逐漸增加,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理財子公司將集中在2020年開業并發售新產品;另一方面,理財子公司還要逐漸承接由母行遷移過來的理財產品。預計2020年下半年,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將會迎來大擴容。 當前我國銀行理財投資者中,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風險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對理財產品的剛兌預期較強,短期內難以接受非保本、浮動收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銀行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工作,普及凈值型理財知識,培育風險意識,同時也要保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隨著保本理財和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持續退出,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將逐漸提高。 |
|
來自: hotsunmail > 《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