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蜀中九日》SHUZHONGJIURI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①,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②。人情已厭南中苦③,鴻雁那從北地來④。 ①九月九日:指重陽節(jié)。望鄉(xiāng)臺: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鄉(xiāng)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xiāng),這種臺稱為望鄉(xiāng)臺。②他席:別人的酒席。這里指為友人送行的酒席。他鄉(xiāng):異鄉(xiāng)。③南中:南方,這里指四川一帶。④那:為何。北地:北方。 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回望故鄉(xiāng),身處他鄉(xiāng),設(shè)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心中已經(jīng)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我想北歸不得,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青山遠(yuǎn)近帶皇州②,霽景重陽上北樓③。雨歇亭皋仙菊潤④,霜飛天苑御梨秋⑤。茱萸插鬢花宜壽⑥,翡翠橫釵舞作愁。謾說陶潛籬下醉⑦,何曾得見此風(fēng)流⑧。 ①九日:即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古時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xí)俗。②帶:圍繞,環(huán)繞。皇州:即帝都。這里指長安。③霽景:天空晴朗無云。④亭皋:亭子旁邊的水中之地。⑤天苑:即御苑。⑥花宜壽:用花作為禮物贈送給人,正好可以用來祝人長壽。⑦謾:莫。⑧風(fēng)流:指放逸、風(fēng)雅,不拘禮法的氣派、風(fēng)韻。 在這雨后天晴的重陽登上北樓,遠(yuǎn)近的青山如帶,環(huán)繞著長安城。雨停了大地上的菊花一片濕潤。皇家宮苑中降下了寒霜,秋梨變得金黃。鬢上插著茱萸喝菊花酒人人都愿長壽,發(fā)釵上飾著翡翠鳥羽的舞伎跳著銷愁的舞蹈。別羨慕陶潛賞菊飲酒醉倒在東籬下的逍遙自在,他哪里見過現(xiàn)在這些樂事呢?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②,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③。 ①九月九日:即重陽節(jié)。古以九為陽數(shù),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于蒲縣(今山西永濟(jì)縣),在函谷關(guān)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②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③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rèn)為重陽節(jié)插戴茱萸可以避災(zāi)克邪。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xiāng)客人,每逢佳節(jié)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yuǎn)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少我一人。 節(jié)物驚心兩鬢華①,東籬空繞未開花。百年將半仕三已,五畝就荒天一涯②。豈有白衣來剝啄③,一從烏帽自欹斜④。真成獨坐空搔首,門柳蕭蕭噪暮鴉。 ①華:已有白發(fā)。②頷聯(lián)兩句:自顧年過半百,對國家赤膽忠心,從不計較得失,像令尹子文三已之無慍色。遠(yuǎn)在天涯的家鄉(xiāng),五畝之家的田園快要荒蕪了也從未回去料理。仕三已,《論語》:“子張問:‘令尹子文三仕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后用來稱忠于國家,不以個人升黜為意的人。已:停止。就:接近,將要。③剝啄:形容輕輕敲門的聲音。④一從:一任。欹:傾斜。 季節(jié)物候更新速度快得驚人,不知不覺使人雙鬢斑白如花。節(jié)屆重九,攀繞東籬的黃菊卻未開花。自顧年過半百,對國家赤膽忠心,從不計較得失,像令尹子文三已之無慍色。遠(yuǎn)在天涯的家鄉(xiāng),五畝之家的田園快要荒蕪了,也從未回去料理。難道有白衣人敲門給我送酒來?重陽節(jié)了,任憑風(fēng)吹烏帽,讓它傾斜。我孤寂地獨坐書齋,搔首深思。只聽得屋外寒柳蕭蕭,暮鴉亂啼。 出門復(fù)入門②,雨腳但仍舊。所向泥活活③,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軒,飯食錯昏晝④。寸步曲江頭⑤,難為一相就。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安得誅云師⑥?疇能補(bǔ)天漏⑦?大明韜日月⑧,曠野號禽獸。君子強(qiáng)逶迤⑨,小人困馳驟⑩。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11)。是節(jié)東籬菊,紛披為誰秀(12)?岑生多新語,性亦嗜醇酎(13)。采采黃金花(14),何由滿衣袖? ①岑參:盛唐著名詩人,為杜甫詩友。②復(fù):是再三再四。因為雨所困,故方欲出門訪友,又復(fù)入門。③泥活活:走在泥淖中所發(fā)出的聲音。④飯食錯昏晝:陰雨不辨昏晝,故飯食顛倒。⑤寸步:是說離得很近。但難得去拜訪。⑥云師:云神,名豐隆,一說名屏翳。⑦疇:誰。⑧大明:即指日月。韜:韜晦。日夜下雨,故日月盡晦。⑨君子:指朝廷官員。逶迤:猶委蛇,從容自得的樣子。《詩經(jīng)·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這句是說朝官雖有車馬,但上朝退朝,來往泥濘,也只能勉強(qiáng)擺出一副官架子。語含譏諷。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詩:“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途。”可見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辦法,但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當(dāng)然不能老放朝。⑩小人:指平民和仆役。他們都是徒步,所以困于奔走。(11)溜:水流漂急。(12)紛披:是盛開,不能賞玩,所以說“為誰秀”。(13)醇酎(zhòu):醇酒。(14)黃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方欲應(yīng)邀出門造訪,又返回門內(nèi),那密集落地的雨點只是依然下個不停。去往您家的道路泥濘,欲去看望于您,無法啟行,想您想得我容顏消瘦。我獨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連吃飯也辨不清是黃昏還是白天。雖然我距您的住處很近,卻難得去與您會面一次。唉,可憐!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被水淹毀的莊稼是無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惡的云師?誰能去將那天漏處補(bǔ)住?日、月隱去了光輝,禽獸在空曠的原野里哀號。官員們勉強(qiáng)做出從容自得的樣子,老百姓卻困于泥濘而難以行走。城南邊有座終南高山,恐怕它也會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沒漂走。今天這個重陽佳節(jié),東籬的菊花你在為誰開得這么好?岑參先生有很多新詩,生性也特別喜歡香醇的美酒。雨中,眼看著那樣繁多的黃菊花,怎能使您的衣袖裝滿呢?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②。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③。 ①李觀:肅、代時人。乾元中,為坊州防御使。大歷初,入嶺南節(jié)度使幕,累遷大將,授右龍武將軍。舊元初,官終少府監(jiān)。②“不見”二句:反用陶潛事。③陶令:東晉陶潛,曾任彭澤令。 沒有見到友人來送酒,只有黃菊獨自開放。郁悶得眼看著天色漸晚良辰已過,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縣令的家。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fēng)落帽②,舞愛月留人。 ①龍山:太平州有龍山。晉朝大司馬桓溫,常于九月初九登山。②風(fēng)落帽:孟嘉被風(fēng)吹落帽,而后寫出一篇詼諧、文采四溢的詞,為自己的失禮辯護(hù)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龍山。 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醉眼看看秋風(fēng)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②。塵世難逢開口笑③,菊花須插滿頭歸④。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⑤,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⑥。 ①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②翠微:這里代指山。③“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yīng)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于掛懷。④“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xù)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cè),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⑤酩酊:大醉。⑥牛山:在山東省淄博市東。《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齊)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jù)皆從而泣。”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只應(yīng)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jié),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