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通過三篇文章講了自憲宗以來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的執(zhí)政情況,應(yīng)該說憲宗和武宗都還是有些作為的,有興趣的可以去看《揭秘“安史之亂”殘局及唐憲宗后歷代帝王的宦官專權(quán)后遺癥(一)、(二)、(三)》,下面要談的宣宗是憲宗的兒子,武宗的叔叔(宣宗僅比武宗大4歲),宣宗比父親唐憲宗的“執(zhí)政作為”更大,他創(chuàng)造了晚唐歷史上著名的“小貞觀”,給“安史之亂”以來的晚唐打上了一抹絕無僅有的輝煌亮彩! 在中國古代皇帝中,再沒有比唐宣宗的經(jīng)歷更富有傳奇色彩的了,其勵志與堅韌,更實在是我們當(dāng)今青年人努力學(xué)習(xí)的好榜樣。應(yīng)該說,宣宗繼位后創(chuàng)造的“小貞觀”跟他早期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有很大關(guān)系。鑒于此,“這一篇”就主要談一下他即位前的坎坷經(jīng)歷,只有明白了這些,才能對他繼位后的“韜略和功績”有一個深刻而完整的理解。 唐朝晚期的皇帝絕大部分是由掌握實權(quán)的宦官擁立的,而能受到宦官青睞的就是那些昏庸無道缺少政治智慧的皇族子弟。那么馬元贄等一眾權(quán)勢熏天的宦官為何獨獨選中了這一后來被證明是晚唐頗有明君之風(fēng)的“小太宗”呢?這是因為李忱在他們腦海里一直是個癡呆、弱智的形象,所以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忱較易控制,就在會昌六年(846年)三月武宗病危時,擁立他當(dāng)皇帝。至于李忱為什么給這些權(quán)宦這種印象,事情還是要從頭說起…… 唐憲宗元和五年,李忱(原名李怡)出生于大明宮,他是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繼位的順序,李忱是永遠沒有機會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為了掩飾內(nèi)心的卑怯,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之以沉默,于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癡呆。 長大后的李忱已經(jīng)被貼上了“智障”的標(biāo)簽,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對象。比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李唐宗室親王聚集地)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fā)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里,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么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 這并不是李炎疑心重,因為他也是心智頗深的“演技派”,在他沒有上位前,作為一種政治“障眼法”,他經(jīng)常和一幫皇家少年“馬上意氣為君飲”,擊球游樂無度,最惹眼的還有,雖然他篤信道教,卻常和一幫“臭味相投”的道士聚會坐而論道,卻還人不離身地帶著自己十分寵愛的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喝花酒,時不時故意做出一些十分出格的行為來,生怕沒有大內(nèi)密探給宦官通風(fēng)報信,說他是如何的“扶不起”。這些當(dāng)然逃不過宦官的法眼——— 他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扶不起的阿斗”,昏君駕馭起來當(dāng)然容易,李炎這樣的皇家“紈绔子弟”正暗合宦官大佬仇士良的“御龍寶典”和皇帝控,遂最得其青睞和垂注。所以,李炎后來被宦官推上皇帝寶座跟他平時“障眼法”的演技很有關(guān)系。宦官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繼位前在他們眼里看似與穆宗、敬宗一樣愛游玩且兼具“酒色財氣”的親王其實是個厲害角色,他雖然的確是愛玩,但是頭腦清醒的很,處理起朝政來一點也不含糊———關(guān)于武宗繼位后的作為,之前在武宗的“會昌中興”篇章中講過,上臺后的唐武宗信任并重用李德裕,繼續(xù)與宦官周旋,并最終削弱其勢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施政阻力,終于在君臣共同營造的寬松優(yōu)質(zhì)政治環(huán)境下,取得了唐朝晚期的“中興”業(yè)績。 所以武宗李炎即位后,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否真的癡呆和智障,畢竟他曾經(jīng)也“裝瘋賣傻”過,很清楚其中的套路,于是在后來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下午,李忱和諸王一起隨皇帝外出踏雪,眾人興盡而返時,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時設(shè)宴暢飲,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忱已經(jīng)從馬上墜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雖然史料說這是一次意外,但是李炎在位期間,李忱經(jīng)歷的意外也太多了,隔三差五就要墜馬,平地走路都會摔腳,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次被丟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他不會再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侍衛(wèi)來報,說李忱又出現(xiàn)在了十六宅。就這樣,李炎更認定李忱有蹊蹺,于是決定直接弄死他,以絕后患。幾天后,可憐的李忱被突然闖入的宦官抓進了永巷。永巷從漢代開始就是幽禁宮女和嬪妃的地方,跟監(jiān)獄差不多,關(guān)押在那里的大多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李忱被關(guān)押后,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樣扔進了廁所。當(dāng)時,李炎身邊有一個宦官叫仇公武,他對李炎說,這種傻子留著也沒用,干脆一刀殺了。李炎同意了。可是,這個宦官并沒有真的殺了李忱,而是偷偷將他運出宮里藏了起來,以備日后之用。從此,這個一度被人取笑的傻子就從宮廷消失了。據(jù)記載說他逃到了浙江出家為僧,也有人說他被姓仇的宦官軟禁。總之,他暫時遠離了復(fù)雜的皇宮。 仇公武為什么要救李忱,這倒不是他有什么菩薩心腸,而是另有所圖。上面說仇公武把李忱藏起來“以備日后之用”,他其實是在為武宗死后的皇位繼承人找一個好控制的傀儡做準(zhǔn)備。這是因為在晚唐有這樣一個事實,所有的皇帝幾乎都是宦官議立的。宦官的權(quán)力非常大,想廢誰就廢誰,想立誰為太子就立誰為太子。文宗之后,本來應(yīng)該文宗的兒子繼位。但是宦官仇士良等人矯詔廢了皇太子,立文宗的弟弟李炎為帝,是為武宗。那么武宗之后,立誰為帝呢?這也不由武宗說了算,而是宦官說了算。而如果能把一個傻子立為皇帝,那對宦官來說,簡直差不多相當(dāng)于自己當(dāng)皇帝了! 果然,會昌六年三月,武宗病危,因為還沒有立太子,朝野上下人心浮動。有宦官認為應(yīng)該立武宗的兒子為太子,但是宦官仇公武、馬元贄說武宗的兒子都很年幼,武宗還有一個皇太叔光王,立光王最合適。并且兩宦官還神不知鬼不覺地把這藏起來的李忱帶了回來。大家看著這個傻子流著口涎,傻傻憨笑的樣子,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改名為李忱(原名李怡),當(dāng)了皇儲。雖然李忱一直被眾人視為弱智,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對。所以,唐武宗在同月病逝后,李忱就馬上繼位了,是為唐宣宗。 而擁立這個“傻子皇帝”的宦官們以為可以通過操控李忱來控制天下時,卻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動作嚇傻了眼。因為對有擁立之功的仇公武、馬元贄等宦官來說,“傻子”李忱繼位后突然變得非常陌生,他神色威嚴(yán),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wù)有條不紊,和從前判若兩人。 他非但沒有像眾人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反而對處理政務(wù)非常熟稔,好像久經(jīng)磨練的儲君一樣。眾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戲。這位隱忍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闊斧的改革,以他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韜略取得了朝政,并創(chuàng)下了輝煌的功績。下篇再談李忱繼位后是怎么創(chuàng)造“小貞觀”盛世的,請留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