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教育方式,讓餃餃聯想到前不久火遍全網的“大型泡學邪教組織”——PUA。雖然不打不罵,但言語間充滿了冷嘲熱諷,處處貶低,從不夸贊,從不支持,從精神上進行控制,企圖讓對方完全臣服于自己的權威。在親子關系中,這樣的育兒方式是很可怕的,作為父親,楊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非但沒有樹立起一個值得依賴的形象,扮演的反而是反面角色。 “有毒”的父母,會讓孩子面臨嚴重的心理問題在日本,人們把這種極端打壓孩子的父母稱為“毒親”,顧名思義,意思就是“有毒的父母”,可以說很形象了。這種“有毒的父母”,通過從心理層面傷害孩子的方式來虐待、支配、貶低孩子,目的很簡單——讓孩子聽話。顯而易見,這樣的育兒方式是十分扭曲的。更可怕的是,這種育兒方式還會遺傳——“我爸媽是怎么養我的,我就怎么養我的孩子”。 當然,在為楊爍的“PUA式育兒”感到氣憤的同時,我更心疼楊雨辰小朋友——童年時被父親極端打壓的種種經歷,都為以后的心理問題埋下了種子。研究證明,在父母的極端打壓之下長大的孩子,成年后將面臨五大心理問題。 1、“自虐”與“虐他”:把傷害當成愛在兒童時期,父母的行為最能影響孩子成年后的行為模式。在極端打壓下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冷嘲熱諷和極端打壓是就是愛的表現形式,并模仿這種行為去對待自己所愛的人,造成扭曲的“自虐”和“虐他”心理。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遇到伴侶對自己嘲諷、忽視、壓制等情況時,會誤以為這是“愛”和“在乎”的體現,并甘心屈服于這種極端打壓之下,漸漸喪失自尊感。這種心態,在女孩子身上更常見。遭遇渣男或PUA時,她們一邊掙扎,一邊在潛意識里享受這種“被虐”的感覺,戀愛中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就是這么來的。 而且,被“PUA式育兒”養大的孩子,會誤以為“愛就是要控制對方”,在親密關系中表現為多疑、控制欲過強,甚至出現謾罵和家暴等“虐他”行為。 2、邊緣型人格障礙:渴望愛,卻不相信愛被“PUA式育兒”養大的孩子認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會全身心地愛自己,所以愛永遠是有條件的。自己要足夠優秀,要讓父母高興了,父母才會愛自己,否則自己就毫無價值,不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容易發展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就這樣,被PUA父母養大的孩子,在“渴望愛”和“不相信愛”的輪回中苦苦掙扎,逃脫不得,永遠無法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系。 3、沒有邊界感,沒有“自我意識”邊界,指的是一個人可接受態度和行為的底線。通過樹立邊界,不允許周圍的人越過邊界,并適當表達自己的好惡,我們可以生活得更自在。 但是,在打壓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邊界感”的概念嚴重缺失。《有毒的父母》的作者蘇珊·弗蘭德(Susan Forward)強調: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表現為:
4、低安全感與暴力傾向PUA式家庭給不了孩子安全感。PUA式的父母,常常伴有喜怒無常、暴力傾向等特征,孩子多次體驗被遺棄的感覺,從小就沒有安全感,更是無法輕易相信別人。而一旦懷疑別人,他就會向對方施以語言或肢體暴力。《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就是這樣,因為多疑,所以家暴。
5、憤怒無能:表達憤怒是不安全的,所以任人欺負就好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是允許孩子有憤怒情緒的。父母可以反對孩子,孩子也可以反對父母。在親子關系中,允許沖突的存在,是彼此相愛、相互尊重的前提。 而在PUA式家庭中,父母對于孩子的反抗行為只會一味指責:“你竟敢頂撞老子,簡直無法無天!”根據美國兒童保育信息網站Romper的說法,父母長期用語言暴力打壓孩子,會使孩子認為“表達憤怒情緒是不安全的”,從而變得逆來順受,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任何人都能來欺負一下。
小結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其實,棍棒不是萬能的,極端打壓式的育兒方式有百害而無一利,恩威并施、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許多父母在育兒中有誤區,認為自己必須要樹立起作為父母的絕對權威,孩子聽話最重要。但是,育兒的根本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人格健全、品行端正、有好惡、會獨立思考的人,而不是一個聽之任之的傀儡。 ![]() 同時,很多人把自己成年后的性格缺陷歸因于童年時遭遇的“PUA式育兒”,這情有可原,但不是拒絕改變的理由。雖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已無法逆轉,但成年后的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味甩鍋給原生家庭不是上策,我們要學會主動尋找出路,積極尋求心理干預,消除童年陰影,打破“有毒父母”施加的魔咒。這會很痛苦,但很有必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