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里說過:
成年人世界里,有些友誼可能走著走著,就散了。 有位交往6年的好友。 初一相識,跨入了同所高中,又并肩熬過了艱難的高考。 那時候的我們形影不離,學習上互相監督,生活上互相照顧,彼此相伴度過了最美好的年少時期。 然而這份友誼最終還是逐漸走向了散場。 大學不在一個城市,只能靠著電話、網絡維系著關系。 起初聯系還很頻繁,漸漸地,我們都有了新生活新圈子,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忙。 最終彼此心照不宣地安安靜靜躺在了對方的通訊錄里。 多年前聽不懂陳奕迅的那句“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如今再聽回已是曲中之人。 越長大,越懂得了什么是一個人的悲歡。 我問過身邊好些人,每個人都會有那么幾個曾經很好,如今失聯的朋友。 我有一個同事,早些年前,她有個無話不聊的閨蜜,彼此都知道對方很多心事,每天的聊天記錄都是滿滿當當。 但這些都在她去了另一座城市工作后,悄然發生了變化。 因為兩人工作都忙,后來都有了新的圈子,就逐漸斷了聯系。 原本以為就這樣彼此再不會有所交集,沒曾想某天閨蜜打破了安靜。 靠的是一條砍價信息。借由那次,彼此客套了一番,沒聊上幾句便消失了。 之后也有過幾次的聯系,只不過都是砍價、點贊、投票等等消息。 一次又一次,曾經的那份情誼慢慢被磨滅干凈,后來索性懶得幫忙了。 雖然感情已經不再,但偶爾看著以前的聊天記錄,對比著如今零零散散的砍價消息,還是難免會感到難過。 沒什么深仇大恨,僅僅是因為彼此的人生軌跡不同,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便漸漸淡忘過去的友情。 最難過的是,無論怎么努力,都很難再回到從前。 即便刻意維系,多數時候都是適得其反,弄得彼此尷尬。 所謂相見不如懷念,大抵就是如此。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輛列車,有人上來,就有人下去。 越長大越對此有感觸。 從前形影不離,如今見個面都要約上個把月。從前無話不談,如今淪為朋友圈點贊之交... 我們雖然說著有空一起吃飯,但多數都是沒空,說著下次再見,多數都是再也不見。 散場是多數友誼的最終走向。 但換個角度想,我們之所以散場,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朝著不同方向成長了更多,漸行漸遠但也變得比以前更好了。 這應該也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 其實我們都該明白,每段關系都有自己的期限。 當友誼回不到過去,體面離開是最好的方式。 想起克莉絲汀曾在《歌劇魅影》里唱道:
在此,我也想和那些走散的老朋友說上一句,我真的有在想你們。 我感恩所有遇見,也釋懷一切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