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1 - 如果朋友圈可以永久關閉,我是會關的。 但現在這個功能沒有。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選擇三天可見,并且,不再發朋友圈。 之所以這樣選擇,只是因為漸漸發現,“朋友圈”不是朋友圈,“微信好友”不是朋友。 - 02 - 當微信人均一個,無人不用時,便不再是一種聯系方式,成為你我溝通的介質,而是一種社交,一個圈子,一個微媒體,成為我和他們的舞臺。 也就是說,微信中,已經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好友。 你不會和他們談心,不會和他們見面,甚至一連幾年,都不會對他們說一句話。 你們沒有真正的聯結,只是互為觀眾,互為演員,在手機的某個APP中,一天天地繼續。 沒有真正的聯結,也就缺乏真正的接納。 缺乏真正的接納,就會產生“戲精,你繼續演,我看你能狂到幾時”式的看戲,“且看你起高樓,且看你宴賓客,且看你樓塌了”的幸災樂禍,落井下石。 - 03 - 你有時候也會覺得莫名其妙:我根本不認識這幾百號人,為什么我要加他們? 其實很簡單。 人類都是逐利的。 而微信好友,在我們的認知中,也是一條路,可以借以合作的方式,通往某種未知的利益。 當我們自認為添加了很多好友,結交了很多牛人之后,但后來發現,有毛線用啊有? 我依然是那個宇宙超級霹靂無敵大弱雞,依然是哪個稱第二無人第一的慫貨,他們不會和我說半句話,不會為我點贊評論,不會鳥我年終獎發了3888,公眾號漲了38個粉,過年胖了3斤8。 根本不是一個段位,溝通與交流,就不會發生。情感也就當然不存在。 我依然是我,牛人還是牛人。 有一回,我壯了壯膽,問一個人:男神,我下月去北京,可不可以去看你? 1分鐘,沒理。 2分鐘,沒理。 …… 38789786575346535789532567754分鐘,依然沒理。 我就這樣,被當成透明人一樣,無視了。 什么叫咫尺天涯,什么叫可遇不可求,什么叫最熟悉的陌生人,什么叫“不動聲色地,讓你明白自己的斤兩”,我瞬間明白了。 但我會拉黑嗎?當然不會。 因為: 1.加到男神已經不容易。 2.雖然今天本姑娘確實處于金字塔的倒數十八層,但我想,總有一天,我會躍出地面,不再爬行,像個人一樣直立行走。 那時候,也許男神就會看我一眼,然后與我合作某個項目,一起雙贏。那么,留著未來的合作唄! 當然,直到今天,我依然和他沒有任何瓜葛。但,微信的實質已然突顯:它不再是熟人圈,而是合作圈,即人脈圈。 大家基于潛在的、未來的、可能的利益,聚在一起,看能不能從中,找到合適的伙伴,來達成一樁合作。暫時沒有,但不代表未來沒有,留著唄,或許人脈就在明天變現。 - 04 - 一個做銷售的熟人說,他的微信加了3000多人,但是,沒一個是他覺得能說真心話的人。 還有一個做新媒體的人說,他有十幾個微信,每個微信都加了幾千人,但是他從來不會產生妄想,覺得能在微信里找到知己。 交友的門檻低,必導致“好友”的關系淺。 斷交的代價低,必導致雙方投入的情感少而廉價。 因此,其中的大多數人,都只能說,是一種合作關系,或準合作關系,而非親友關系。 我們在其中,更大的意圖,是尋找可能的利,而非可能的情。 前天,一個小姑娘告訴我,為什么她加了那么多人微信,最痛苦的時候,卻找不到一個人出來喝一杯? 原因很簡單。 沒有共同的利益基礎打底,沒有相似的價值觀扶持,微信好友就只是微信上的“好友”,是一個APP上晃蕩的數字,是一串朋友圈沸騰的符號,終究無法入心。 真正的朋友,一直在微信之外。他是活生生的人。 即使你卸了微信,卸了QQ,卸了微博,他還是在那里。 從不因一個平臺的消失而消失,也不因一個APP的熱鬧而熱鬧。 他永遠是他。 這樣的朋友,不只是彼此生命的互助方,也是彼此生命的參與者。 他帶著屬于“我們”的共同細節,共同體驗,像刺青一樣,像打點滴一樣,滲入我們的生命,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古往今來,交友莫不如此: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 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以權相交,權失則棄; 以平臺相交,平臺冷落則疏離; 唯有以真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方可配得上朋友二字。 而真正融入生命的朋友,從不以朋友圈作為了解對方的途徑。 所以,把朋友圈設為三天可見,擋的不過是煩惱,不過是過度解讀,不過是一路留痕的后遺癥。 但該留下的人,從來都不會離開。請珍惜融入你生命里的真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