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前言這個問題回答了好多遍,今天再回答一遍吧。算是完成每天一題的作業。 一、新韻初學古體詩,容易入門的當然是新韻,現在詩詞學會推薦的是《中華通韻》,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新韻幾乎就是用普通話押韻,不需要檢查韻表,簡單得多。 使用新韻作詩,目的是方便學習對仗、黏連、平仄的基本規則。其實新韻在民國時就有了,可以文人們太頑固,幾乎沒有哪個舊體詩人使用新韻作詩。 其實也不奇怪,在元朝和清朝,即使是蒙古族和滿足的詩人也依然使用平水韻作詩。雖然生活中的語言已經和平水韻中很多字的發音已經不同。 等這三項搞明白以后,在轉為平水韻作詩、用詞林正韻填詞。 二、平水韻用新韻作詩,目的是學詩格律詩的規則,學會用新韻作五律、七律以后,算是詩詞入門做到了一腳門里一腳門外。所以要盡快改為用平水韻。 古人標準的韻書出現在隋朝,以后的唐朝官方韻書、宋朝官方韻書集韻、廣韻,到后來的平水韻,都是切韻的改編版。平水韻出現以后,韻書基本定型, 清朝科舉時的韻書依然采用平水韻的音韻系統。 例如清朝龔自珍的《已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雷:十灰】,萬馬齊喑究可哀【哀:十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十灰】 。 三、詞林正韻1、一韻到底 唐宋人填詞用詩韻,有人一韻到底,牛希濟《臨江仙·江繞黃陵春廟閑》完全用的是詩韻: 江繞黃陵春廟閑,嬌鶯獨語關關。滿庭重疊綠苔斑。陰云無事,四散自歸山。簫鼓聲稀香燼冷,月娥斂盡彎環。風流皆道勝人間。須知狂客,拼死為紅顏。 全詞用刪韻,一個鄰韻的字不摻雜。唐朝人填詞用的是詩韻,大家知道近體詩一韻到底(首句可以用鄰韻),但是古體詩是可以用鄰韻的。 2、用詩韻的鄰韻 有人像古體詩那樣放寬到鄰韻。宋朝的詞大多采取鄰韻通押的方式,例如 謝逸(1068-1113)《江神子 》: 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 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風、紅用【一東】韻,溶、濃用【二冬】韻。
顧太清的《喝火令》 押平水韻韻十三元,卻不符合詞林正韻,有的押詞林正韻第六部,有的押第七部。 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 拂面東風冷,漫天春雪翻。醉歸不怕閉城門。 一路瓊瑤,一路沒車痕。一路遠山近樹,妝點玉乾坤。 結束語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初學寫古體詩,是先學詞林正韻還是平水韻或新韻?哪個易入門?哪個更具古風古韻? 入門當然是新韻簡單。但是想具有古風古韻,當然要用古韻,即作詩用平水韻,填詞用詞林正韻。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