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父母講師團CC 見過一次“吼叫”式教育,一位家長在看了孩子的考試試卷后,對著自己的兒子大吼:“你要是下次考試再不及格,就不要回家了,我不想見到你,也沒你這么笨的兒子,太丟人了!” 幾乎很多父母都試過對自己的孩子“吼叫”,但吼叫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還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果。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關于這種“吼叫”式的教育。 01 為什么父母總壓抑不住對孩子“吼叫” 經常對孩子“吼叫”,表面上可能是孩子的表現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實際上,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就從內外原因來分析一下。 ① 外部原因:外部觸發因素導致的遷怒于人,身體疲憊、孤立無援。 ? 身體疲憊、孤立無援: 父母都是身兼多職的人,在外是工作中的一員,每天要面對各種人際關系和工作的事情;在家里既是丈夫/妻子,又是孩子的爸爸/媽媽。 日常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還因為一些簡單的小事而不聽話,父母的情緒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執行時,父母就不能再淡定了,“吼叫”成為了家長本能的反應。 ? 遷怒于人: “遷怒于人”是指通常有些父母在外面受了一些委屈,比如老板、同事等帶來的委屈,父母回家后就會把這種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因為他們的潛意識中認為沖孩子吼是安全的。 ② 內部原因:不合理的認知、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些父母在自身成長的原生家庭里,也是被自己的父母“吼叫”著長大的,所以,這種情況下的父母也會潛意識地對自己的孩子“吼叫”。 02 父母的“吼叫”不利于孩子成長 ? 無意中讓孩子形成無耐心、急躁的性格 父母的“吼叫”往往是帶有不耐煩和急躁的語氣、態度。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但是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經常對孩子吼叫的父母,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因為在他們的意識中父母就是這樣對待他們的。 ? 讓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自閉性格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比較敏感、內向,對于父母的“吼叫”,他們可以很細膩地感覺到父母的情緒、態度,從而也理解為父母對自己的否定。 在這種“吼叫”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容易對外界失去信心,更加自卑、自閉。 ? 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在成長中都有一個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容易與父母“對立”。父母越是“吼叫”,孩子越是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做。長時間下來,孩子也會越來越叛逆。 03 告別吼叫,讓孩子主動合作 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本書中告訴我們那些讓父母停止對孩子吼叫的秘訣——A-B-C-D-E法則。 A-B-C-D-E法則是以“自問、呼吸、平靜自我、確定孩子的需要、同理心”五個步驟進行。 ① 自問 當你要吼孩子的時候,不妨先問自己3個問題: 我現在感覺如何? 我現在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納自己的感受,并且改變我的看法? ② 呼吸 一邊內心自問,一邊覺察自己的呼吸。 只要孩子沒有面臨緊急情況,你在作出回應前,都要盡可能給自己時間去關注呼吸。 ③ 平靜自我 關注呼吸有助于調整你的情緒。用積極的想法代替你現在的想法,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來管教或者與孩子溝通。 ④ 確定孩子的需要 想一想孩子的個性和年齡。 你對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個結果?一個擁抱? 需要你重新為他指出方向? 需要鼓勵?或者需要一個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為向你傳遞了什么信息? ⑤ 同理心 將自己置身孩子的處境,嘗試感受他的情緒和想法,傾聽他想訴說什么,告訴孩子你能理解他的處境和感受。 ★ 避免用“命令式”詞語 像“不可以”、“停下”等具有負面性質的命令式詞語對孩子都是比較難起作用。 例如當你想要孩子停止某個行為時,與其說“你不可以做……”不如用“如果你……簡直幫了我個大忙!” ★ 吸引孩子注意力 當家長重復多次相同的話時,家長的說話內容就很容易被孩子忽略。 所以想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父母在發出指令前注意和孩子的視線保持接觸,如果你的孩子能夠看著你一字一句地發出指令,甚至觀察你同時做出的動作,那么,孩子能夠聽從指令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 提出具有可替代行為的事情 如“別干這個”這類語句的時候,會發現孩子往往不“聽話”。究其原因,是孩子沒有得到替代性的行為,于是只有繼續手中的動作了。 我們需要給孩子指明一個替代性行為,來解決問題。 例如,因為一些碳酸飲料不健康,所以你不想孩子喝。這時,你可以給孩子推薦其他飲品,過程就需要家長自己通過言語去描述和說服孩子改變主意、嘗試。 事情的結果也許只有一個,但溝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個。 當我們在抱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恰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