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隨著迷人的神妙故事:漢朝之后的某一個時期,當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現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絹,含有“質樸”、“根本”的意思,在這里指的是“簡單的道理”。 這本奇書,僅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但這本書的內容可非同尋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1、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德、仁、義、禮,這五者是一脈相承、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做人,需要順道、依德、懷仁、具義、遵禮,這才是古人所稱的“賢人君子”。 2、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人在其位,必謀其政,在位一天,就要忠于職守。在生活中,則要有自己所堅守的原則,即使面對利益生死的沖突,也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即使被人誤解、猜疑,身處是非之地,仍然不會因為害怕被猜忌而推脫自己的責任。面對美色、功利等誘惑,要憑借自己的智慧,做出冷靜、正確的抉擇。具備上述品德的,必成大事。 3、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制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 孔子說:“無欲則剛”,去除多余的欲望,才能剛正不阿。 4、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于博謀,安沒安于忍辱,先沒先于修德。 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于安于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于進德修業。 人能志心篤行,乃立身成名之本。自古以來,胸有大志的人總是孤獨的,黃石公謂之曰:“心獨行”。要立大志,行大事,離不開安心養德,勇于忍辱,精心謀劃。 5、以明示下者暗。 在部下面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 領導本來就所處位勢較高,如果自作聰明,聽不進不同意見,剛愎自用;不相信別人,事必躬親,那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對全局洞若觀火、明察秋毫,心中了若指掌,面上卻應該不動聲色,在給予下屬適當的信任之余,更應該把握分寸,不把自己全部真正的意圖全部顯現出來。 6、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幸福在于積善累德;災難在于多行不義。 民諺有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只要行善積德,自然福壽平安,修百善自能邀百福。 7、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做事,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 做人,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8、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9、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曾國藩曾言:“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 10、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11、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來識別人。因為,人品、行為不端正的人,所結交的朋友大多也是不三不四之輩。我們在結交朋友的時候,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標準,結交品行端正、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勤奮上進的人。這樣的朋友就是益友,一生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12、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13、慢其所敬者兇 怠慢、輕侮應該受到尊敬的人,一定會招致兇險之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意思是人要敬畏上天,順應天命,同時也要有敬畏的人。 14、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善于謀劃的人沒有險惡的事發生;沒有深謀遠慮的人,眼前必將出現憂患。 15、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人只有居安思危,見幾而作,才能永保平安而不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