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弟弟午睡了大概半個小時,就“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我趕緊把他抱起來,但是他還是一直哭,不停地哭,想把他放下來和妃妃姐姐一起玩也不愿意。這時候妃妃過來纏著我,吵著要我陪她玩,突然我就有種想發怒的沖動…… 因為弟弟還需要哄,而且我已經抱了快半個多小時,心情已有點煩躁,這時妃妃的鬧就成了”怒火”的導火線。 對于一個4 歲多的孩子,可能還不知道怎么惹怒了媽媽,竟然自己將要發怒來制服孩子,這把火氣差點撲向孩子和自己! 抱著弟弟走到樓梯時,突然意識到: “當你的壞脾氣吞噬著你的大腦、你的和藹、你家長的形象。在孩子眼中,你已經不是那個孩子心愛的媽媽,而是一個脾氣暴躁的魔鬼了。” 這時,我就蹲下來跟妃妃解釋: “弟弟不舒服,肚子疼,需要媽媽抱,你可以自己先玩一下嗎?” 妃妃委屈地點點頭,表示同意。 有怒火,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期望做事。生活中,類似場景比比皆是: 當孩子哭鬧,父母最愛講的話是:“別哭了。”一心想的是讓孩子停止哭鬧。 當孩子吃飯磨蹭,慢吞吞不認真,父母在一旁怒氣沖沖地吼道:”快點吃啊!”一心想的是讓孩子趕緊吃完。 ...... 我們在意的、焦慮的,都是孩子的行為。 只要孩子“問題行為”消失了,父母就會感覺好受。 父母擁有這種心態,急于解決眼前的問題,就會下意識地使用那些簡單粗暴、看起來能快速見效的方式,比如”懲罰”。 “你再不好好吃飯,待會就別想看動畫片!” “你再磨蹭,媽媽不喜歡你了,明天不帶你出去廣場玩!” 孩子從這種懲罰行為中反思不到自己的錯,反而造成邏輯思維混亂。 孩子壓根就不能理解:不好好吃飯與不能看動畫片之間有什么關系? 盛怒之下,很多父母就會隨手抓住一些孩子在意的事件,剝奪其權利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 在孩子看來,這是父母與Ta對抗的一些手法,并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錯誤行為造成的后果。 當遇孩子不聽話,沖動想發怒時,我該怎么辦? 1、 關注點回到自己身上 我們之所以會下意識用“懲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行為,急于糾正她的行為。 那么,我要做出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分清哪些是值得我關注的,哪些是不需要我關注的。 我不要盯著孩子的行為,快速解決問題。 而是要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首先確保我的情緒是穩定的,回應是理性的。(每次這么提醒自己,即使想發火,心中也默念:孩子是親生的,親生的……) 最后,即便孩子沒有按預想的結果發展,我也不必被當時的情緒圍繞。 確保自己的狀態,如果事情還是沒有改觀,那就讓孩子學會承擔行為導致的后果。 亞里士多德曾說: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但向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動機、恰當的方法,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所以,事情就變得簡單:要么,你觀察、了解你的情緒狀態;要么,你受制于它。 2、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 很多時候,當你為孩子的行為火冒三丈時,是否忘記了從孩子視角看看? 我冷靜下來想,妃妃還是個4歲多的孩子,貪玩本就是這個年齡孩子的天性,需要玩伴(媽媽陪)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她沒有察覺到,當時媽媽不方便陪她。 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她每時每刻,都按照我的期望那樣準確規劃自己的時間呢? 回想一下,你沖孩子發火的時刻,有多少真的是孩子的錯? 打翻的杯子,或許是“意愿和能力之間的差距”, 墻壁上的涂鴉,或許是“創意與規矩之間的矛盾”, 不肯睡覺的哭鬧,或許是少了一句平心靜氣的安慰...... 當你換個視角看過去,很多東西都會變得不一樣。 借用電影The Upside of Anger(憤怒之上)里的臺詞: 我現在知道,憤怒和憎惡讓你在原有軌跡上停下來。它并不需要什么燃料,僅是把空氣和生活吞噬、浸沒……但它是真實的。它會改變你,塑造你,把你打造成不同于原本的樣子。 是的,憤怒有這種力量,但將它駛向哪里的方向盤,在你手上。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幫助你我成長為更好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