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19日夜,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在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時任湖廣總督的瑞澂倉皇逃走,革命軍占領了武昌。兩天后,革命軍又占領漢陽和漢口,武漢三鎮完全被革命黨人控制了。 武昌起義軍旗 武昌起義的勝利為當時各省的革命提供了范例,徹底點燃了武力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熱情。各省的革命黨人積極發動新軍、會黨起義,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先后有十三個省及上海宣布脫離清廷獨立,清廷的統治徹底陷入了土崩瓦解的局面。 武昌起義后全國形勢 湖北軍政府在武昌起義的第二天成立,推舉新軍軍官黎元洪做都督,推舉立憲派首領湯化龍任民政部長。廢除宣統年號,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湖南軍政府于九月初一成立,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分別任正、副都督,后來以諮議局議長譚延闿為首的立憲派殺害了焦達峰,控制了湖南的政權。 陜西軍政府也是九月初一成立,原日知會成員、新軍隊官張鳳翙(hui)任都督。 山西軍政府于九月初八成立,新軍標統閻錫山任都督。 云南軍政府于九月初十成立,新軍協統蔡鍔為都督。 江西軍政府也于九月初十成立,后來由同盟會會員李烈鈞任都督。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上海軍政府于九月十三日成立,同盟會會員陳其美出任政府都督。 貴州軍政府于九月十四日成立,新軍教練官楊藎(jin)誠出任都督。 浙江軍政府也于九月十四日成立,立憲派首領湯壽潛出任都督。 江蘇巡撫程德全于九月十五日宣布江蘇脫離清廷統治,并自任江蘇軍政府都督。 廣西軍政府于九月十七日成立,廣西巡撫沈秉堃任軍政府都督,不久原廣西提督陸榮廷發動兵變,自任都督。 江蘇巡撫朱家玉于九月十八日宣布獨立,并出任軍政府都督。后來,朱家玉逃離安徽,同盟會會員孫毓筠、柏文蔚先后出任都督。 福建軍政府于九月二十一日成立,新軍統制孫道仁任都督。 廣東軍政府于九月十九日成立,同盟會會員胡漢民任都督。 孫中山塑像 歷史的長河大浪淘沙。在當時的這些各省的軍政府都督中,有的是同盟會的會員,有的是立憲派的首領,還有的是舊官僚的改旗易幟。出身的成分不同,革命的目的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結果。但歷史的潮流是不會逆轉的,新政權代替舊制度已經是勢在必行,建立一個統一的共和國政府是革命形勢的迫切需要。“國父”孫中山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回國,于1912年元月一日宣布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權建立起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