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部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旗幟鮮明的提出1 X的閱讀教學理念,標志著語文教學已進入一個“整合”時代,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既是部編語文教材編排特征的需要,更是學生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基于這些思考,另受“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群文閱讀教學的深遠影響,積極探究初中語文單元教學整體設計,成為筆者研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新課題。 “單元整合”是“群文閱讀”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師生通過閱讀群文,將單元主題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為學生創設一個“大語文”的氛圍,建立生動活潑、開放自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全面的學生學習評價方式,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 “六步式”單元整合操作策略,是以分課型的建構方式,從指導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為出發點,分別以導讀課、閱讀課、整理課,拓展課、寫作課、匯報課六種課型,按相對固定的次序逐一呈現,讓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提升過程。 本篇為“單元閱讀課”的課案例舉。 初中語文部編教材創新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通過運用語言文字,理解、領悟、吸收、鑒賞、評價和探究文本的思維過程,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尤其是初中階段,閱讀教學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獨立思考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讀書的方法從而學會讀書。因此,以單元整合為目標的教學設計,其“閱讀課”的課堂教學貴在給予學生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單元教學模式的閱讀課分為精讀課和略讀課。精讀課,選好例子分解目標,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設計適合“這一課”的教學方式,通過“一課一法”,實現“一課一得”;略讀課,淡化繁瑣的課文內容分析,聚焦每篇精要,讓學生直面重難點,觸類旁通,不求面面俱到,避免“千課一面”。5—8課時完成單元閱讀教學。 基本模式: 精讀課: 1、整體感知,疏通文本。在自行預習的基礎上學習生字新詞,梳理作者思路和文章層次,揣摩課文的寫作順序,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這些任務若在單元導讀課完成,精讀課就不必再重復) 2、品詞析句,領悟表達。對語言文字反復品讀和玩味,抓住重點詞語、關鍵語句、典型段落進行深入品析感悟,推想中心句、過渡句、修辭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學會閱讀、思考、批注,實現深層次閱讀。 3、縱觀整篇,把握寫法。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歸納文本的表達技巧,感悟作者布局謀篇、抒發情感的獨特視角,為習作奠定基礎。 4、吸收語言,拓展延伸。重點采集吸收優美語段,背誦精彩段落;拓展課外文章,學課內一篇,帶課外一或兩篇。 略讀課: 1、回顧學法。復習回顧本單元精讀課的主要學習方法,明確遷移目標。 2、梳理問題。自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梳理出需要通過自學課文應該解決的問題。 3、自讀感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閱讀勾畫和思考,同位或學習組內討論。 4、交流提升。就重點問題展開交流,總結練習讀寫方法。 以部編語文八上第二單元《誰是你的重要他人》閱讀課教學設計為例: 單元教材簡析: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是名家名作,其主題內容都與“生活的記憶”“重要他人”有關,兩篇教讀課文《藤野先生》《回憶我的母親》,兩篇自讀課文《列夫托爾斯泰》《美麗的顏色》或追敘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或展現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這些作品情感淳厚,內涵深刻,都具有傳記類文本的基本特點:內容真實,事件典型,同時注重藝術表現,但語言風格各不相同。 閱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回憶性散文、傳記的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風格多樣的語言。其中回憶性散文和傳記的文體特點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 2、具有初步的文體意識,能夠抓住回憶性散文和傳記類文本內容真實、事件典型、同時注重藝術表現形式,注重細節描寫等方面的基本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學習作品刻畫人物的方法,抓住人物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描寫,運用典型的事例進行表現,注重細節描繪,恰當運用修辭手法等,在自己的寫作中能借鑒運用。 2、體會作品多樣的語言風格,對于文中精彩的詞句段,有自己的理解并嘗試賞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回憶性散文和名家傳記,了解作者或傳主的人生經歷,追尋其思想軌跡, 并能從中有所領悟,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閱讀教學構思: 課時要求: 《藤野先生》 3課時; 《回憶我的母親》 2課時; 《列夫·托爾斯泰》 1課時; 《美麗的顏色》 1課時。 一、整體性原則:在講讀課文時,筆者堅持“從整體入手,最后又回到整體上來”的原則。狀物課文,通過整體閱讀,感受完整事物,體會事物所體現的特點;寫景課文,通過整體閱讀,構建整體景象,品味景象所蘊含的情感;寫人課文,通過整體閱讀,形成立體形象,領悟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敘事課文,通過整體閱讀,把握事情全貌,搞清所寫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具體做法是:1、審題入手,整體感知,疏通文本,把握內容;2、厘清結構,拎出重點,品詞析句,突破難點;3、歸納主旨,交流思想,縱觀整篇,提煉寫法;4、總結學法,一課一得,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三、部編教材每個單元都是由精讀課文、略讀課文組成,略讀課文和同組精讀課文的訓練項目有密切關系,是精讀課文的拓展和延伸。就教學而言,精讀課文是主體,而其它課文只是補充。但就效果來講,精讀課文是準備,而略讀課文是方法應用。由“扶”到“放”,“以一篇帶多篇”的方法進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所學到的方法、技巧獨立地閱讀其它幾篇類似的課文,從而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閱讀教學立足于學生的學,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讀、思、問、品、議、寫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服務于“學”:發動——把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掘出來;營造——創設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在放松的心態下享受語文學習;導向——使每個學生在目標、任務十分明確的情況下投入學習,而不是受老師被動地牽引;放手——給足學習時間,開放學習空間,多放手、少干預;幫扶——用問題引路,用方法助學,用朗讀示范,用話語點撥,用生成促學,用評價激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