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男孩蘇軾 在中國,蘇軾是個家喻戶曉的“古人”,無論詩詞文賦,還是琴棋書畫,不管是釀酒還是養生,他都樣樣精通 這樣一個人要是生活在現代,一定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一生喜愛游山玩水,寫下詩詞無數,并因此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噩夢”: 蘇軾的詩詞歌賦中,有許許多多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不乏對茶的愛不釋手:
在東坡先生生活的宋代,“點茶” “焚香” “插花” “掛畫”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四藝,足可見古人的精致生活 而這其中,又以“點茶”為首。 宋代盛行點茶、斗茶和茶百戲 宋代的茶道稱為抹茶(末茶) 許多現代人以為抹茶是來源于日本,但其實“抹茶”是在我國唐宋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傳統中華茶道。 宋代點茶流程 2019年大火的熱播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想必大家都看過吧,這部劇的服化道可以說是非常良心了,高度還原了宋代點茶法,經典再現了古人精致高雅的生活美學,同時也向許多觀眾實力種草了傳統點茶技藝。 知否知否 點茶技藝
北宋“真會玩”的斗茶文化,又叫作茗戰,始于唐,盛于宋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 泡茶用的茶葉要盡可能的新鮮,水要盡可能用活水,泡出來的湯色要純白,沖泡時水沫要消散的盡可能晚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誰能把茶沖成經久不散的細密奶泡模樣,誰就棋高一著。 在蘇軾的《越州張中舍壽樂堂》中是“想見新茶如潑乳”, 在《浣溪沙·細風斜雨作小寒》中是“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在《西江月·茶詞》中是“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在宋代,喝茶時是把茶磨粉,調成膏,點成茶。因此,茶粉是不是研磨的夠細,點湯(把茶末倒進容器調成膏狀,然后分多次往里面倒入沸水攪拌,像不像調米粉?)是不是恰當都會影響最后斗茶的結果 所有參與斗茶的人都力求泡出來的茶呈乳白色,并且在點湯時,茶湯上的泡沫要盡可能的久聚不散,即為咬盞。 咬盞圖 茶百戲作品 但數百年前茶百戲的難度系數卻遠高于現今的咖啡拉花,可見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在北宋時期,儒家,道教,佛教逐漸走向了統一,人文精神的內在含韻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文人士大夫將茶喻為沉靜,內斂,清淡,平和的代表 茶也作為當時文人雅士崇尚的雅趣之一。 知否 ![]() 宋朝的人們熱衷于品飲,精研于茶藝,以茶會友,賦詩作畫。在這樣一個茶文化發達的年代,名茶也一定不會缺席。經常被人提起的有建溪茶,白云茶,日注茶(又名日鑄茶),雙井茶等。其中,建溪茶又是北宋最有名的茶種。
如同普洱茶產于普洱一樣,建溪茶名也來源于其產地。建溪發源于福建的武夷山,流經今天的武夷山市,有水的地方,綠植一般都不會少。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個地方成為了北宋著名的產茶區。當時的北宋在建州建安縣(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建甌市)建立了一片皇家茶園,并將此地命名為北苑。 北苑茶錄石刻 建甌市局部地圖/高德地圖 從地圖中可以看到,建甌市緊鄰崇陽溪,而崇陽溪與松溪匯流成了建溪,這片皇家茶院實際上產出的就是建溪茶。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建溪這個地方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那么這里的地理環境在北宋時期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北宋宋子曾在《東溪試茶錄》中描寫到:
說人話就是: 這個地方不管是背陰還是向陽的土壤中,都富含各種礦物質(含不含微量元素未知)。草木繁盛,水無污染且營養價值特別高。產在這里的茶吸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是極品。 這里產出的茶經過精細的加工之后,會上貢到宮里。 因此,這里也是北宋貢茶的生產基地。 ![]() 說完了北宋的茶道,讓我們說回東坡先生 蘇軾泡茶,喜用泉水。 泉水不同于瀑布,湍流,泉水多半是緩慢而寧靜的流淌。 泉水滴答滴答的聲響雖小卻也可充盈天地間,這也與中國茶文化中寧靜祥和的一面所契合。 對于蘇軾來說,一盞好茶,便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盞茶,既有“濃茗洗積昏,妙香凈浮慮”的神奇功效 便如萬物,格物窮理,不管是蘇軾,還是茫茫北宋文人,都期望在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品味人生的真意,找到存在的奧秘。 或許在蘇軾的內心中,飲茶并不僅僅是飲茶,而是一種灑脫的生活態度,是與自然合為一體的重要渠道。蘇軾吟“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我們何不學著蘇軾,在一個悠然自得的午后,舀一壺清新甘涼的井水,泡一盞沁人的茶湯,讓內心的滿足和幸福充滿整個心房。 以一顆“寧靜”的心,品一壺純凈的茶,認真而淡然的對待生活的點滴,體會生活純真的美好,與萬物相生相合。 |
|
來自: 高山仙人掌 > 《蘇東坡故事及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