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大文豪蘇東坡48歲那年,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路經泗州(今安徽泗縣)時,與泗州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作。對于蘇東坡的才華,很多人只知其詩詞寫的豪放不拘一格,境界格局豁達,而對于蘇軾的其他才華知道的甚少,蘇軾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都有建樹。此外他對養生和人生感悟,更是值得我們去學習。東坡先生一生經歷了無數次起落浮沉,但是豁達豪放的性格一直不曾改變,無論是面對面對貶黜還是升遷,都不能動搖他對生活的熱愛;他喜歡詩詞書畫,也愛酒肉禪茶;對仕途能拿得起,亦可放得下;對感情也有那“不思量,自難忘”的牽掛。 清晨他與知州劉倩叔,一起游南山,正值立春不久,下著蒙蒙細風,在風的吹拂下傾斜,打在身上會感到一點點寒意,等山中淡薄的煙云疏散,柳枝嫵媚,陽光照耀在河灘水上,清新動人;從洛澗流出的清淺的河水,進入淮河后悠悠流去,正如漫步在南山,時光靜好,悠閑自得,一直到午時,泡一杯冒著雪花般泡沫的清茶,品嘗著放在春盤中的山間嫩綠的蓼茸蒿筍,沒有仕途的忙綠和爾虞我詐,亦沒他事的勞煩,和好友煮茶閑話,這才的最有味的清淡之樂呀!東坡先生不僅注重心境的養生,性情的養生,還曾寫下自己的養生訣。 蘇東坡養生訣四句話:“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他與沈括合著的《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和”、“安”二字最為重要。“安”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而蘇東坡的一生,以身作則教我們如何去養生,如何養性情。他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都用那顆熱誠的心去面對生活。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說說容易做起來不簡單,當初蘇東坡也是這么慢慢在生活中錘煉出來的。 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被流放到一個叫瓜州的小地方,他喜歡禪意,喜歡寺廟里的空靈和寂靜,于是去鎮江金山寺并結識當時的住持佛印,兩人交友甚好。以蘇大學士的才智和悟性,學佛進步很快,不久就覺得自己內心已是恬淡虛無,念頭通達,妄念不生。于是他就作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逆一共八件事。意思是說無論什么事、什么欲望都動搖不了他了,心里虛靜無物,超然物外,不因世俗之事而煩惱。蘇東坡寫了這首詩后就派自已的書童渡過長江,請佛印大師批閱。佛印看完,不屑一笑,學佛人深知修心之難,在這首詩后批了兩個字,然后請書童又帶回給蘇東坡。蘇東坡以為佛印一定會對自已參禪的境界給予贊賞,滿心期待著打開禪師的批示,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有兩個字:“放屁!”
可見,要修煉到真正的“八風吹不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可見,人的性情和脾氣是多么的難改。光領悟道理還是不夠的,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礪。能安然自得,和順自然,不為外界變遷而動搖,不為富貴名利而牽絆,不論是茶余飯后,還是旅途奔波,能品味出人間的清歡之樂,淡泊之情,需要有顆明透的心,那是一種養生之道,也是一種生活的境界。 |
|
來自: 高山仙人掌 > 《蘇東坡故事及連環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