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875期。國軍在解放戰爭時的軍銜制度,不了解的人看起來很糊涂;而了解的人總結出來就一個字:亂。且不說有職務和銓敘兩套軍銜,兩者級別還經常相去甚遠。就連同一套軍銜體制下,其級別劃分也讓人摸不著頭腦。舉一個例子:兵團司令和軍長,一般情況下在當時的國軍體系內竟然都是掛中將軍銜!這其實是很荒唐的。 從旅長往上,就可以視為高級將領了。國軍的師長、旅長,通常都是少將級別的職務軍銜(整編師除外)。這倒不奇怪,因為一個師1萬兵力左右,而旅長也管六七千人,師長比旅長高得不多,標配少將軍銜基本合理。國軍一些資歷較老的師長,也可以配中將銜。不過再往上數一級就令人難以理解了。國軍的軍長和兵團司令都是標配中將,要知道一個兵團至少管轄兩個軍,比如宋希濂14兵團,孫元良16兵團;而大一點的兵團,像廖耀湘9兵團,邱清泉2兵團,都是5個軍起步。換句話說,兵團司令的職權非常大,一個兵團管轄兵力甚至能超過12萬人之多,而一個軍長手底下通常為2-3萬人。兵團司令和軍長完全不在一個段位上。 所以不難看出,兵團司令所對應的軍銜,也至少應該比軍長高一級,怎么可以都掛中將軍銜呢?這個矛盾在我軍就不存在:55年授銜,解放軍軍長標配中將銜,和國軍軍長一樣。而我們的兵團司令級別將領,則是以上將軍銜為主,另有個別資歷較高者授予大將(如許光達、肖勁光),這就避免了國軍那邊的矛盾情況,顯然我軍的軍銜制遠比國軍合理。要知道上下級掛同樣的軍銜,職權又差很遠,是非常尷尬和不便的,指揮起來也有可能沖突。 那么為什么國軍不把這兩級將領的軍銜區分開來呢?在1949年之前,國民黨軍的中將一級軍銜持有者竟然高達940人之多!不光邱清泉這樣的兵團司令(中將)和手下的軍長熊笑三(也是中將)掛同一軍銜,連邱清泉的直屬上級,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竟然還是中將)也是同一軍銜等級!這樣的情況說出來讓人啼笑皆非,難以理解。 原來,30年代國民黨軍內部為了平衡元老、地方派系,突出等級,把上將一級軍銜做了嚴格的名額限制,除非老的上將死了或受到處分降級、奪職,退役,否則后邊的中將門不管實力多強,都是永遠沒機會晉升的。另一點原因,國軍軍銜里面沒有大將一級,所以上將也沒法往上升。國軍的剿總一級實際上和我軍的野戰軍級基本對應,而我軍的野戰軍首長則是大將甚至元帥級軍銜,國軍剿總司令清一色都是上將(分一級和二級),比我軍同樣情況的將領低1-2級。這毫無疑問也擠壓了國軍中將的晉升空間,職務和軍銜出現了嚴重不匹配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