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天津三岔口,再往南就是南運河了。
南運河地圖

南運河原為古老河道,后經人工開鑿,為京杭運河的北段。
南運河是在三國時期曹操開挖白溝基礎上開始形成的,隋唐時期稱永濟渠,宋金演變成御河,明清時期稱衛河。今稱南運河實則是山東臨清到天津段,也就是衛河的下游的一段,基本上指的都是河北地區的一段運河,只是稱謂不同而已。
春秋戰國時期并無衛河。后因春秋時衛地而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溝、永濟渠、御河演變而來。
戰國時代以前,由于古陽堤還沒有筑成,(古陽堤是最古老的黃河堤防,起自河南武陟縣木欒店,經獲嘉、新鄉、延津、衛輝、浚縣,終至于滑縣。它興起于春秋,形成于戰國,統一完臻于秦,具有相當規模于漢。清《一統志》記作“漢堤”,《河南通志》稱“太行堤”。)所以在丹、淇二水之間的所有發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平原地面水,都直接泄入黃河。古陽堤筑成后,阻斷了丹、淇二水之間的太行山前泉、溪、河流和山前平原地帶地面水注入黃河的通道,使水集于吳澤陂(獲嘉縣境內),沿堤東流而逐漸成河。因泥沙導致堤北古黃河灘地形成背河洼地,吳澤、汲城、柳衛等坡地亦即形成。從而,使丹、淇二水之間所有發源于太行山前的泉、溪、河流和山前傾斜平原地帶的地面水匯于新鄉的合河,經衛輝市向東北的背河洼地至衛輝市小河口村與淇水匯合于宿胥口(今浚縣地壕村)流入黃河,即形成我國古代早期的衛河上、中游。由于河水系山泉水組成,河水清澈透明,與混濁的黃河水形成鮮明的對比,故謂清水或以后的清水河。
東漢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渡河攻下黎陽(今浚縣附近),北征鄴城袁尚。建安九年(204年),興建了“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的白溝水運工程。
由于白溝運河南通黃河,北通滹沱河,因此它開通以后很快成為通向河北地區的重要通道。曹操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命董昭在河北一帶開鑿運河“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袁)紹所厚,故(袁)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指曹操)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虜渠。” 白溝運河與平虜渠的相接,其古道大致為今天的南運河中的的一段。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組織開渠引漳水過鄴入白溝,轉通黃河,渠名為利漕渠。利漕渠聯結了漳、衛兩河。
三國時期的開通的白溝、平虜渠、漕利渠,使河北地區原本并不相通的自然河流溝通起來,成為溝通河北南北地區的水運干線,為以后海河水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因為北朝時期戰亂,缺少管理,河道淤積,黃河倒灌致使通航遭到嚴重的破壞。到了隋代,雖然可以局部通航,但是能將各條河流聯系起來的航運已經不復存在。

隋煬帝為了收復遼東被侵占的土地,遏制高麗勢力的發展,決定對高麗采取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要在涿郡地區建立大本營,用來進行軍事物資儲備,以供前線作戰需要。再者河北一帶自北魏以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為國家所仰仗。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該段運河自今河南武陟西北沁水北岸開渠,引沁水北向經淇縣,利用曹操所開白溝,至陶館,以下另開新渠經臨清(今河北臨西)、德州(今山東德州)、靜海,至獨流口折向西北,又經永清與漯水,達于涿郡。永濟渠南邊是引沁水達于河,北則通涿郡,其實永濟渠只有白溝到天津段是利用曹操開挖的白溝―清河―平虜渠這條古道。永濟渠不但利用曹操開白溝時期的清水和淇水作為水源,更增加了沁水作為水源,大大增加了水運通道的流量。
永濟渠自內黃以上同今衛河,自內黃至武城在今衛河之西,自武城至德州在今衛河之東,自東光至獨流與今南運河基本相同,因而可以說,永濟渠替代了衛河。
“隋氏作之雖苦,后代實受其利焉。”隋代開通的永濟渠為唐代提供了交通便利,唐代對于運河的建設重點放在對現成的運河網的改建和管理上。永濟渠在唐代是以清水、淇水共同作為渠首水源的。唐代為了防止和減少洪水對永濟渠的沖擊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保證了永濟渠的暢通。除了開挖減河、修筑提防、蓄水滯洪這些防御措施外,還對永濟渠進行擴建,增開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支渠有的用來通漕,有的用來灌溉。如開魏州西渠、張甲河、長豐渠、灃水渠、通科渠、平虜渠等。唐朝以永濟渠為主干線和這些支線運河組成了華北平原的水運網,但是因受安史之亂的戰爭破壞,直到北宋時期才重新煥發生機。
宋代改稱永濟渠為御河,宋元時代所謂‘御河’,專指今河南,河北境內的衛河,元代開鑿京杭大運河。至清代,臨清至天津一段,稱為南運河。臨清以上至河南,仍稱衛河。

 北宋時期的永濟渠在局部地區仍在使用,但是總的名稱改稱御河。“御河源于衛州共城縣百門泉,自通利,乾寧入界河,達于海。” 可以看出御河以百門泉為水源,不再以清水和沁水為水源。北宋只是管理御河中衛州(今河南衛輝市)到巨馬河、界河的一段運河。北宋時期開始設管運河水運的官員,稱河北轉運使,歐陽修就曾擔任過此職。北宋一代對御河進行了多次疏浚,有的局部改道但總的來說斷斷續續維持著通航直到北宋的滅亡。從南宋初年黃河向南遷徙,御河免受黃河干擾,直到元代還可以通航。
金代時兩件事對御河有極大的影響。一是黃河南遷,奪淮河河道入海,使御河擺脫了黃河的干擾;二是金朝遷都,從上京遷都到燕京,御河成為自南而北的重要運道,便加強了對御河的管理。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規定凡漕河經過之地,設置專門人員營護堤岸。還在沿河的地方設置倉儲。這個水運系統以御河為主干線,將河北地區聯系起來。這個水運系統在金朝都城的建設和發展,以及城市內日常生活用水上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元朝定都大都,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元政府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治和開發,將整個中國的大運河由“人”字形改走直線形。隨著會通河的開挖,水運交通的便利,大量的糧食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向京城。

明清兩朝對大運河的治理,主要是圍繞解決水源、保護河堤、疏浚河道、治黃保運、利用河閘圍堰以控制調節水量等問題展開。其中“治黃保運”為運河治理的主要目標。明成祖遷都北京后,需要長期依靠京杭運河進行漕運。明代的衛河包括臨清到天津這一段運河,“自通州而南至直沽,會衛河入海者,白河也。臨清而北至直沽,會白河入海者,衛河也。”明代多次對運河進行疏浚。
清代為了增加衛河的水源,對衛河干流及各支流進行治理,拓展了上游諸多水源。清代還在衛河設置官閘和民閘,來保障運河航運所需要的水,對衛河水源的分配和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以保障運河的正常通行。
從曹操開通的白溝運河和平虜渠,到隋朝時期的永濟渠,到宋元時期的御河,明清時期的衛河,這條運河河道位置在各個時期也或多或少有些變化,但是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具有一定的繼承關系。盡管經歷了河道遷徙、含沙量高造成的淤積斷流、黃河的困擾、降水量不穩定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這條運河仍舊延續了1800年。直到近代海運和鐵路運輸興起,到清朝末年廢除漕運,運河的交通運輸的作用也日趨下降。
衛運河承接上游漳河、衛河兩大支流的洪水,史載“每歲必決”。 明清時期,在南運河上先后開辟了四女寺減河、哨馬營減河、捷地減河、興濟減河、馬廠減河等,主要目的是分泄洪水,保證漕運。雖然開辟了減河,但每遇洪水,常常是保了漕運,而減河兩岸仍為一片汪洋。
清前期,南運河上的減河曾一度發揮過很好的作用,但這些減河分洪后極易被泥沙淤塞。統治者認為,建閘不難,而挖數百公里易淤之減河則非易事。加之清朝末年清政府愈趨腐敗,水利失修,管理混亂,光緒年間曾出現“有閘壩堤堰無一不壞,減河引河無一不塞”的混亂局面,最終導致了興濟減河、哨馬營減河全部淤廢,捷地減河、四女寺減河的排水能力大大降低。而主要排水河道只剩馬廠減河了。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南運河經過幾次治理。
1951-1953年,開挖獨流減河。
1957~1958年和 1971年,兩次治理衛運河、四女寺減河(漳衛新河)。在四女寺至大王鋪段循金鉤盤河舊跡開挖了岔河,與四女寺減河統稱為漳衛新河。
1967年,開挖子牙新河。
經過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有效保障了南運河的防洪和京滬鐵路的安全問題。
當代,南運河以東有京滬鐵路和京福公路,為確保這兩條交通干線的暢通,南運河還以右堤為主,左堤為次,承擔著防洪大堤的重任。
(所有資料均來自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