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治大病——風寒感冒香蘇散 孫豐卿中醫主治醫師2019-12-26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香蘇散 組成:香附(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主治四時瘟疫、傷寒。 功能疏散風寒,理氣和中。治四時瘟疫傷寒,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 紹興續添方)方之香蘇散 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膈滿悶,噯氣惡食,以及妊娠霍亂、子懸、魚蟹積等。四時瘟疫、傷寒。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妊娠霍亂。魚蟹積。子懸。 服用方法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一日三次;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現代改湯香附蘇葉各10克,陳皮6克,甘草3克。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內兼氣滯之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與一般表證無異。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則為氣郁濕滯之象。但此證舌苔薄白而不膩,顯然偏于氣郁! 悔不在聊城!全套消防工程師資料免費送!挑戰20年高收入廣告 幫考網 查看詳情 風寒在表,不用發散之品則表證不解;氣郁于里,不用理氣之藥則氣滯不除。惟有解表與理氣并行,方為兩全之法。方中蘇葉辛溫,歸肺、脾二經,發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切中病機,為君藥。香附辛苦甘平,行氣開郁,為臣藥。君臣相合,蘇葉得香附之助,則調暢氣機之功益著;香附借蘇葉之升散,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此即李時珍所謂香附生用“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得紫蘇、蔥白則能解散邪氣。”(《本草綱目》卷14)胸脘痞悶,雖緣于氣郁,亦與濕滯有關,故佐用理氣燥濕之陳皮,一則協君臣行氣滯以暢氣機,二則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與香附、陳皮相配,使行氣而不致耗氣,并調和藥性,是佐藥兼使藥之用。如此配伍,使表邪解則寒熱除,氣機暢則痞悶消。 《醫林纂要》紫蘇辛溫,補肝祛風發汗,亦表散風寒主藥;香附辛溫,行肝氣于脾胃,以祛郁宣滯,此用治內也;陳皮辛,行肝氣,苦理脾胃,去白則輕而能表,此以兼行內外;甘草緩肝和中;加姜、蔥煎,以祛風表汗為主。此表里兼治,而用藥有條理,亦良方也。此補肝而平胃也。 【化裁】 風寒表證較重,加蔥白、生姜、荊芥等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氣郁較甚,胸脅脹痛,脘腹脹滿者,加柴胡、厚樸、大腹皮等以加強行氣解郁之力;濕濁較重,胸悶,不思飲食,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等以化濕運脾;兼見咳嗽有痰者,加蘇子、桔梗、半夏等以降氣化痰止咳! 【附注】 本方為治療外感風寒而兼氣滯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上述二方皆為香蘇散加味而成,主治表寒而兼氣滯之證。其中香蘇蔥豉湯乃香蘇散與蔥豉湯合為一方,其發汗解表之力較香蘇散為強,且蘇葉又有安胎之效,故對婦女妊娠感冒風寒者,較為恰當。加味香蘇散增入防風、秦艽、川芎、蔓荊子等藥,則發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較強,宜于表寒證較重,頭身疼痛明顯者。 【文獻】 方論 江昂《醫方集解·表里之劑》:“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里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里以佐之,(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