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一方為水,一方為陸,彼此交織,相融貫通。對于深不可測的海洋,人們常常為其貼上“神秘”的標簽。兩朵耳,聽不盡海的奇妙之音,兩只眼,望不透深邃海底。海洋是一方我們難以深入探究的圣地,一些奇特現象獨存在神秘的海洋之中,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同踏上這奇幻的海洋之旅,我們一起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先來一同看看海底的奇妙現象。 極地海域的命運指揮仗:死亡冰柱 死亡冰柱,是指地球南北極海域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當南北極的溫度降低到零下幾十攝氏度時,海水里面的鹽分被析出,海水發生結冰的現象,形成海綿狀的冰,并且呈柱狀向海底延伸,由于海水內含鹽量較高,鹽水不斷向“海綿冰”聚集,和新鮮海水接觸后使其迅速凍結,漸漸地,被海水圍繞進而形成一個“冰管”。出現“冰管”的雛形后,在重力作用下不斷向海底延伸,據說其所到之處,海洋內全部生物在幾秒鐘之內都會被冰凍住,無一幸免,故而稱作“死亡冰柱”。 如果黑暗是永生沉寂,幸而我還有一段愛情:水下“麥田怪圈” 麥田怪圈是指在麥田或其它田地上,通過某種“未知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來的幾何圖案。這個神秘現象有時被人們稱之為“Crop Formation”,至今仍無法解釋其成因。 1995年,科學家們在日本奄美大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類似于麥田怪圈的復雜圖案。經十幾年的不懈探索,科學家發現外星圖案的怪圈是一只身長只有十幾厘米的白斑河豚用它小小的魚鰭制作而成的,目的是吸引異性。雌性河豚魚看見該圖案之后會被這種圖案吸引過來,之后雌魚會小心翼翼地在這種圖案中心區域產下魚卵。這種沙子圖案形成的凹槽會形成一個自然緩沖區,用來保護魚卵和孵化出的幼魚。科學家表示,河豚復雜的設計是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護巢穴中心的卵不受洋流的侵擾。 其實,動物也很講究求偶的浪漫。雄性鴕鳥會在繁殖季節跳“求偶舞蹈”吸引雌性;雄性企鵝會挑選卵石作為“聘禮”獻給雌性。求偶而得之以后,動物也會做出種種舉動來維系來之不易的感情。當一只雄性吸血蟲僥幸遇到雌性時,雄性會將自己的另一半困在體內,從今往后,雌雄合抱,共度一生。動物的愛情世界,是不是也很浪漫呢! 世界未解之謎:海底無底洞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是為最早傳說之無底洞。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發現的水下黑洞有很多處,但這些洞的出口究竟在何處至今仍舊是一個謎。 希臘亞各斯古城海濱瀕臨大海,在漲潮時,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000多噸,水量巨大,但卻從未能把洞灌滿。1958年,美國地理學會曾經派出一個考察隊考察。在第一次實地考察中,科考隊員把一種色彩持久的深色染料放在海水里邊,隨后分頭去觀察附近的海面和島上的各河流、湖泊有無染色跡象。但費盡周折,并無所獲。 幾年后,科研人員研制出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粒子。這種塑料粒子能夠漂浮于水面且不被海水溶解。考察隊員們把130 公斤的塑料粒子都倒進了海水里。只要有一粒塑料粒子在別的地方冒出來,他們就可以找到“無底洞”的出口了。但是,依舊無所收獲。 與世界玩一場光與影的游戲:毛里求斯海底瀑布 說起瀑布,我們大概會首先想到馮云山“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的宏偉,亦或是徐凝“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的澎湃。“由高向低”、“由近及遠”是我們對瀑布的初始印象。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大海中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但這種景觀并非真的是水流傾瀉而下形成,而是淤泥和沙子不斷的往海溝沉積而造成的光學幻象。 毛里求斯就有一處這樣的海底瀑布。其西南部的勒姆恩海岸,海水將海床上的泥沙快速地帶走,從高處往下看,宛如一簾雄偉壯觀的瀑布。其落差最大處可達到3500米,每秒有50億升的海水從峭壁上傾瀉而下。在洋流的作用下,海水中慢慢下沉的沙子和淤泥不斷的流向地勢稍高的大陸架邊緣,然后順著邊緣墜入數千米深的海底。在陽光的照射下,沙子和淤泥形成了從綠到藍的變化過程,營造出3D立體的視覺效果。 海底獨角獸:火體蟲 火體蟲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希臘語pyro,意為“火”,是磷海鞘屬動物的通稱。它并不是單一生活的生物,而是由上千個單獨個體組成的群體。火體蟲的顏色有很多,一般為無色、粉紅色、淺灰色或藍綠色,是濾食動物,也是浮游動物。空心又透明的圓柱狀身體由數千個游動孢子構成。這些游動孢子通過它們的體管吸入海水,以浮游生物為食,然后把過濾水排出來。每個游動孢子都和組織相連,在火體蟲管狀結構內移動,只有幾毫米大。火體蟲雖具有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火體蟲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們會“發光”。火體蟲會對其它光源做出回應,并釋放出明亮藍綠色的光芒。多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交匯處,這里海水溫暖,擁有深達5000米的深海盆地。分屬于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海洋生物學家亦將火體蟲稱為海洋的獨角獸,因為這種生物非常罕見且難以捉摸,對于一般人而言,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親眼見到這種海中神秘生物。 神秘的海洋中有這些奇特的海洋現象,那么海面上都有什么呢? 接天“蓮葉”無窮冰:蓮葉冰 蓮葉冰是直徑在30厘米到3米之間,厚度10厘米左右的浮冰。在較為平靜的海面上,初生冰可以直接凍結為蓮葉冰。而大塊的冰皮或尼羅冰破碎后也可以形成蓮葉冰。蓮葉冰的邊緣由于與其它冰塊碰撞,而形成一圈凸起,而且形狀近似圓形,仿佛海面上的一朵朵蓮葉,故稱為蓮葉冰。 ![]() 蓮葉冰常在南極或波羅的海等寒冷的海域出現,但科學家表示,只要條件符合,任何地方都可形成蓮葉冰,其中也包括北美五大湖。事實上,蓮葉冰多數情況下仍是融雪,真正形成能拿到手上的冰塊是很少見的。它常常最終融化形成片冰,若冰的厚度以及水流的強度達到一定標準,那么在彎曲、破裂、堆積等外力的作用下,蓮葉冰可形成冰脊。 悲哀的浪漫征兆:熒光海灘 ![]() 踩著銀河的“倒映”,在熒光海灘上跑跑跳跳,一路璀璨,一路飛揚。置身于這樣的情景,大概會幸福得記不清以為的幸福模樣。 ![]() 熒光海實際上是一種生物發光現象。所謂生物發光現象,是指生物通過體內的一定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光能而釋放的過程。海水中能夠發光的生物種類相當多樣,從單細胞的甲藻類,到腔腸動物諸如發光水母、環節動物如海生多毛類、軟體動物如各種發光頭足類、以至于節肢動物的磷蝦和海螢等。 ![]() 大連熒光海灘被稱為“家門口的熒光海灘”,不少游客慕名前往。去年八月,金奈沙灘也出現熒光海灘的景象,許多網友紛紛拍下圖片以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 雖然熒光海灘一直被視為美好的象征,許多人常盼望著能親眼見一見這浪漫景象,但專家表示,熒光海灘的出現是氣候變化的結果,甚至也會危害海洋生物。夜光藻生活在氧氣稀缺的環境下,這就意味著這一片海域的海洋生命較少。這種發藍綠光的夜光藻會產生氨,并且食用硅藻,而魚類也主要以硅藻為生,這就造成了魚類食物的缺乏。 海洋的卡布奇諾:海泡沫 ![]() 2007年8月,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亞姆巴海岸變成了“卡布奇諾”的海洋。海面上盡是細密的泡沫,不少孩子跑進泡沫中玩耍嬉戲。科學家表示,海洋中存在大量的藻類生物、死亡腐爛的動植物軀體、高含量的鹽分、淤積的泥沙和微量的化學成分。一般情況下這些物質會靜留在海水中,但是當海水因風暴、雷電、潮汐等原因吸納空氣和陸地上的陸地的有機物質后,加上水體自身的運動,上述物質聚集在一起糾纏攪拌產生泡沫并隨著波浪被推上海岸。 ![]() 海泡沫的主要形成原因還是富營養化,雖然波浪泡沫內包含許多不潔凈的物質,但總體而言對人體并無有害影響。待到海浪減小,泡沫就會自然散去。 海洋世界的“有緣無分”:海水相遇卻不相容 ![]() 海水相連卻不相容是海洋上的一種較為尋常的現象。大西洋與太平洋雖然相鄰,但是海水卻不相容,這兩大洋有著一條明顯的分界線。科學家表示,它們之所以不相容,是因為兩個大洋的鹽度不同,太平洋的海水多半來自淡水河以及冰川,鹽度為34%,而大西洋的鹽度為37%。除此以外,注入這兩處海洋中的水攜帶的泥沙與礦物質都是不同的,這也是兩側海水顏色不一樣的重要原因。雖然兩個大洋存在諸多差異,但并不代表海水完全不能融合。海水在自然情況下擴散,經過一段時間,可以達到融合狀態。 ![]() 除此之外,我國的黃海與渤海分界也存在著“涇渭分明”的壯觀景象。這是由于位于遼東半島的尖端老鐵山角,延伸到黃海和渤海之中,形成黃海和渤海的自然分界。東部黃海部分水是深藍色,而西部渤海水卻顯得渾濁,略呈微黃色。這是所處海底地溝形成的自然現象。 為神秘再添一筆:黑海“蒸汽” ![]() 黑海是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一個內陸海,處在內陸之中。黑海表層鹽度較小,上下水層間形成密度飛躍層,嚴重阻止了上下水層的交換,深層海水嚴重缺氧,在220米以下水層中已無氧氣存在,深海區和海底幾乎是一個死寂的世界。同時海水中存在硫化氫,致使深層海水呈現黑色。 ![]() 黑海的蒸汽是寒冷的海洋空氣與太陽的熱量相遇時產生的一種現象,實則是海霧。霧覆蓋海洋表面,降低船舶的能見度,給航行造成潛在危險。 黑海黑色的海水為這片海域籠罩上了寂靜、肅穆的氛圍,“蒸汽”的出現更是給這一方海域增添了幾分神秘。 ![]() 從海底到海面,大海的十大奇特現象被我們盡收眼底。但其實,一些“奇特”實則是人類造就的,只不過自然以另一種驚艷我們的方式展現出來,讓不知情的人以為眼前的盛景是孕育生命搖籃的饋贈。雖然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的體驗,但這些美好的背后實則是自然的無奈“回擊”,只是也許一不小心用熒光的浪漫與泡沫的奇觀迎合了人類好奇、愛美的心理。我們應當想一想,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能夠為海洋做些什么,應當怎樣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海洋保護獻力。也許一個人能真正做出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但其實最為重要的,是在獻力之前心懷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海洋無奈“回擊”的悲憫。如此,我們捍衛海洋環境保護的決心才能鏗鏘有力;如此,我們做出的行動才能滿含對自然的善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