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回顧歷史,俗話講“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冒頓單于為什么沒有在白登直接殲滅劉邦的軍隊呢?對于擒殺大漢天子這樣的功勞,難道匈奴人無動于衷嗎?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匈奴不能殲滅劉邦軍隊呢?因為陳平的計謀?不存在的!這只不過是給了大家一個臺階下而已,下面就來具體看一看最重要的幾個原因。 一 劉邦主力并沒有被圍。 劉邦在首戰告捷的情況下,沒有聽取探軍的勸解,一意孤行,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中了匈奴誘敵之計,被圍于白登。但是30萬漢軍仍在持續前進,距先頭部隊也就幾日路程,一旦漢朝大軍抵達,匈奴腹背受敵,也是非常危險。 二 匈奴中央集權渙散 冒頓單于此時統一北方草原并不久,各個部落之間人心尚未完全穩定,一旦吃了敗仗,必然四分五裂。而各個部落也對冒頓單于下達的命令不一定會有效的執行。 三 游牧民族的季節性周期限制 草原畜牧業有自身的季節性周期,每年冬末到春季是牛、馬、羊等牲畜的產仔季節,牧民都必須為生產中的母畜接羔,也需要將牲畜從越冬的地方趕到春夏季牧場,讓經過寒冬的牲畜吃到新草。待到牲畜肥壯,幼畜長大,勞動力才能從牧場脫身,聽從首領召喚,形成軍隊。這40萬匈奴“全民皆兵”的另一面就是一旦戰事耽誤了畜牧的時間,就是毀了游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匈奴并不能一直維持這樣龐大的戰斗力。 四 匈奴騎兵無法沖擊 無重型器械 馬鐙約在公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初的才出現,西漢時期匈奴騎兵的主要作用是遠程射擊,騷擾以及執行偵察任務,有現代學者(叫啥名字忘記了)研究過,在沒有馬鐙的狀態下乘騎,數小時就會出現尿血等狀況,這也是非常危險的。只是乘騎尚且如此艱難,更別說沖擊步軍方陣。劉邦帶領的漢軍也是剛剛從楚漢戰爭中留下的精銳。如果列好陣型,騎兵是根本無法完成沖擊任務的。 以上幾點注定了匈奴無法殲滅劉邦,再圍困劉邦七日之后,不得不同意議和,這也是最好的選擇了。在日后的漢匈戰爭中,匈奴扮演的角色也僅僅算是跳梁小丑而已,被后來的衛青、霍去病徹底擊潰分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