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經常會看到描述或回憶和平里的文章,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的年齡不同、經歷不同、在和平里生活的時代和時間不同,給讀者的呈現的和平里也不同。 其實,要想寫和平里是離不開和平街的。我有幸在和平里與和平街地區生活、學習、工作了四十年,這里有我童年的歡樂;青春的思考;成年的奉獻;當然也還有依然居住在這里的同學舊友。離開這個地方幾十年未回,但夢回牽繞,很多事情就像眼前的電腦屏幕那樣清晰。和平里與和平街猶如兩枚鋼印,深深的刻在我和每一個從這里走出的人心里,這一生抹不掉,無論你怎么努力的想忘卻。 我筆下的和平里與和平街的下限只到1970年,也就是五十年前的回憶,而所配圖片是昨天剛剛拍攝的,目的是讓朋友們看看五十年這兩個地區的變化,看看我們由烏發到白首之間,我們這代人及后來者的奉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百廢待興。當時的安定門外是糞場和墳場、農田和荒地還有就是戰爭留下瘡痍。這些你別不信,今天蔣宅口立交橋的西南角就有一個地堡殘骸。居民挖菜窖、工人搞基建、備戰時挖防空洞都會挖出人骨和腐爛的棺木,沒有陪葬品,沒有墓志銘。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和平里第三小學的張玉俊老師帶著高年級學生在和平里搞過一個社會調查,后來寫了一篇《和平里的今昔》發表在當年的《中國青年》雜志上。五十年代初許多部委機關在安定門外落戶扎根,“和平里”恰是北京市政府,為紀念1952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和平會議'對這一地區的命名。1955年設和平里街道和渣子坡街道(蔣宅口地區),1956年設和平街街道,1958年蔣宅口街道合并到和平里街道。自此形成安定門外的和平里與和平街兩個街道的布局。這是和平里西北面的興化路,南端是和平里醫院,北端正對建筑科學研究院禮堂,路東從南數依次是興化西里居民樓群(建于六十年代初)、五建公司二工區,煤炭部九區一號院(建于五十年代初),市政公司某施工隊、和平里第三小學、五建一宿舍、煤炭洗選廠宿舍、電力一院、街道修繕隊。路西從南到北依次是化工部大院(建于五十年代初)、五件二工區倉庫、建研院南院及宿舍、小黃莊理發館及蔬菜副食店、北郊木材廠的一個車間。如今興化路兩則,只剩下重新加固和噴涂外墻的興化西里樓群、九區一號院、和平里三小、化工部大院,其他都不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建小區和配套設施。路面平整寬闊,但兩旁的銀杏樹依舊挺拔。化工部大院南門。小學校在大院西側,上學必走南門,很多孩子為圖方便不是鉆鐵柵欄就是跳鐵柵欄,真盼著開個西門。化工部大院終于開西門了,可是當年為上學校圖方便跳鐵柵欄的孩子已經過了花甲之年。和平里醫院,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最早在和平里百貨商場西側的灰平房里,后遷至印刷三廠北、周轉房南的一棟樓里,七十年代初遷到此處。這里原是北京市傳染病療養院,原建筑是灰色,如今外貌和內在都有很大變化,是二級甲等醫院。和平里地區還有個蔣宅口醫院,原名渣子坡醫院,也曾掛過太陽宮公社衛生院的牌子。五、六十年代這個醫院的醫生是收費出診的。有個中醫不錯,人稱“蘇一趟”。原化工部大樓,后為煤炭部機關大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樓前是對外開放的廣場,左右各兩個大的長方形花壇,花壇外臨街道一面種有薔薇與合歡樹,是終邊居民夏晚乘涼的好去處,也是孩子們追逐嬉戲的場所。六十年代中期拆除花壇和綠植,但樓前依舊沒有護墻和院門。現在門禁森嚴。化工部大院西南角的住宅樓,是六十年代中期加蓋的,一層是面向街道的社會用房,當年的郵局還在,但只是成了郵政快遞的站點。當年的藥店還在,只是增加了業務,不知還有沒有夜間售藥服務。稻香春依舊在原址,規模小了很多,面積也就是當年的五分之一。店南端的信托商店也不在了。稻香春西側的這間包子鋪,原是鐘表店。店的西鄰是一間晝夜服務的小百貨店,還代換售公交月票。稻香春向南走百米左右是和平里副食商場,計劃供應時代這里商品齊全,節假日更是人擠人,但人與人之間十分客氣,不時可聽到“勞駕”“借光”的聲音,這聲音現在是聽不到了,老北京人的禮貌和謙讓隨著這商場的拆除一起沒了。這是在原址新蓋的建筑。這可能是和平里地區唯一存在的一棟五十年代初原汁原味的老樓房(雖然窗戶換了)。估計也快拆了和平里第一小學校。和平里從誕生那日起就沒有忽視過教育,轄區內建于五十年代的學校有和平里一、二、三、四小學,逐漸增加,1968年建設了和平里第九小學,這還不算地壇小學、柏林寺小學等不以數字冠名的學校。中學有五十四中、七十五中、紅旗中學(現一七一中)、外觀中學、地壇中學(一四二中)、一四五中(原育鵬校址)等。幼兒園除了各部委的幼兒園外,還有幾所社會幼兒園。緊鄰和平里一小的和平里百貨商場,原是平房建筑,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為多層,更名和平商業大廈,后改為現名。記得六十年代中后期,商場的文具柜臺旁邊放著兩口大缸,一缸是墨汁,另一缸是漿糊。我不說用途,同代人都知道,后來者嘛,你猜猜。地壇南門外的老樓房煥然一新。以前和平里與和平街建筑的區分是色彩,和平里的建筑基本都是灰顏色,和平街的建筑基本都是黃顏色,那時誰要是說去黃樓買菜,那一定是去和平街菜市場了。如今兩個地區建筑的顏色都有了變化,讓我們感覺生活也更美好了。地壇東墻外的居民平房拆除了,道路拓寬了,只有這個建筑還在,好像是什么設施。第五俱樂部。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什么叫第五俱樂部?可能和對面的547廠有關,原名應是第547廠工人俱樂部,后來演化成第五俱樂部。這里是當年孩子們看電影的地方。無論是和平里還是和平街的孩子們,誰也沒少來這個地方,成人票二角,學生半價。附近還有個勞動部禮堂,在勞動部東墻外不遠的居民樓群中,該建筑現已不存在。化工部大院里的禮堂和建研院的禮堂都是孩子們看電影的地方。夏季還有露天電影,九區一號院、化工部大院和其他家屬院都上演過露天電影。第五俱樂部北側是林業部。現林業部更名,建筑也改變了形式和色彩,但主樓前的毛主席揮手的塑像依然在。這是以前的和平里家具店。計劃供應是家具是憑票供應的,家具店門口一長溜的三輪車準備為有幸買了家具的人有償服務。和平里新華書店,原在百貨商場的東面,六十年代中期遷到此處。書柜里還有幾本當年在這里購買的書籍,看看如今的書價,當年書籍的價格是太便宜了。和平里照相館原在和平里副食商場的南面,六十年代初遷到此處。和平街與和平里的孩子們中小學畢業照都是在這里照的。和平里居住漢、滿、蒙、回等多民族,這和附近的民族事務部門有關,和平里七區的這幾棟樓原是灰色,人稱“新疆樓”,經常可以看到撘灶烤馕的維族婦女。和平里北街與和平里東街的交叉路口,圖片右的建筑是銀行,所占位置是原4路無軌電車(114路)和8路無軌電車(108)的總站。圖片左側的建筑原址是和平里菜市場。和平街街道始建于1956年3月,位于朝陽區西北部,介于二環路與四環路中心地帶,是北京建成較早的居民區,轄域面積4.54平方公里,小于和平里的轄區面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前,這里樓與樓之間并無柵欄,完全是敞開的,如今都采用了封閉式管理。和平街新華書店,離學校不遠,上中學時沒少來這個地方。本想多走幾個地方,不怕您見笑,有些地方找起來很費勁,以后慢慢找吧!和平里與和平街的變化太大,變得我們這些生于斯長于斯的老頭老太太們,再回來時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我們變老了,和平里與和平街變得年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