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論文撰寫上,我們看過很多大牛的經驗,輪到自己撰寫的時候卻依然會發生各種各種的錯誤,那么,常見的錯誤有哪些呢?又如何對癥下藥才能提高論文發表的幾率? 1) 英文縮寫隨處可見,無法知道其代表什么 SCI的寫作,首次出現的英文縮寫,需要展示全稱,如: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2) Meta分析的納入排除標準描述不清楚 Meta分析的納入排除標準一般根據P(Participant), I(Intervention), C(Comparison), O(Outcomes), S(Study)這五個要素進行制定,有不少小伙伴也知道這個原則,但對細節的把握做得不是很好。主要表現為:定義不清晰。如“High dose”、“Standard treatment”、“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was established pathologically or radiologically”,沒有闡述清楚高劑量的標準是什么;標準治療是什么治療方案;肺癌是只納入初治的,還是包括復發的。 3) 信息提取表格過于簡單 Meta分析的信息提取,除了作者名字、樣本量、干預方法、研究結局外,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取研究對象的基線信息(性別、年齡等),研究結局的定義,具體的治療周期和劑量等信息。 4) 數據提取方法不具體 Meta分析的數據提取,有時候需要從圖表中獲取,有時候需要通過別的數據轉換,無論是哪一種方法,必須闡述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建議引用參考文獻。這樣才能讓審稿人和讀者明白數據的來源,以判斷結果的真實性。 5) 討論的寫作過于中式 發表在中文雜志的論文,討論部分的寫作,一般先重復介紹研究背景,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然后總結本研究的結果(部分研究會闡述研究的局限性),最后下結論。然而,SCI一般要求討論部分的寫作順序為:總結研究結果;與其它研究對比,解釋本研究的主要結果;闡述研究的局限性;結論。 了解以上在SCI寫作過程中常見的錯誤之后,掌握適當的技巧能讓你的文章得心應手,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則能提高發表的幾率。 1、SCI醫學文章寫作之前,先要寫好摘要,摘要是內容核心的概括,所以先撰寫摘要可以是為文章的內容進行排兵布陣。題目要最后寫,因為題目與最后得出的結論必須非常吻合。 2、題目要具體,對研究結論必須是描述、概括性的,不能過份復雜。 3、文章摘要的寫作是非常關鍵的,摘要寫作應突出重點與結論,但字數又不宜過多。 4、合理運用圖、表,切記不要做過長的描述導致結果不夠清楚、醒目。大部份審稿人閱讀摘要后,接下來就是看文中的圖表,如果不夠清晰會給人產生雜亂無章的感覺。對圖要給予清楚、精煉地注釋,對簡寫要標注。圖表和文中的內容不能重復。 5、結果與討論中段落要合理分割書寫,過長或沒有段落劃分的文章可讀性很差。 6、區分結果與討論,其二者不同,更不能重復。討論中要比較現在研究和以前研究的異同之處,討論的內容要與研究結果密切相關。寫清目前研究的局限性。結論寫作要求具體、到位。不可用自己推斷得出假想的結論。 7、文章中所用數據要經過反復核對,圖表和文中的描述要一致,簡寫要統一。 8、參考文獻書寫格式要符合所投SCI期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參考文獻的記錄不能有錯誤,包括參考文獻的作者、題目和期刊頁碼等,一定要合適。 9、與同事朋友交換意見。對于文中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仔細閱讀,往往也會有新的發現。 10、大部份文章被拒的原因包括:過分擴大研究方法和結論;研究結果不能支持結論;參考文獻陳舊;研究設計不清晰;以及過長的討論;定義不清晰等。 有了技巧,寫好了文章,卻總是投稿被拒,那么你可能是出現了一些疏忽,文章撰寫中,有些疏忽是致命的,我們應該學會去規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