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推動著世界在變化中前進,而對于普通人而言,最為關心的永遠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科學研究。 健康與長壽就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科研話題。人類是一個生命體,對于生命體而言,生存是第一需要。從人類擁有智慧以來,超越生死實現永生便成了一個永恒的夢想。在科學尚未誕生的時代里,人們就開始以各種幻想的方式去追尋永生的秘密,當然,那只是徒勞無功。 科學誕生之后,人類開始認知到生命的秘密,關于永生和延壽的研究也在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展開,有人希望能夠通過更換人體衰老的器官而實現延壽的目的,有人則研究通過換血來使機體年輕化,也有人想要將意識上傳云端,實現精神永生。總之,關于延壽和永生的研究形式豐富多彩。 與延壽和永生相關的研究雖多,但迄今為止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細胞自噬。 因研究細胞自噬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獎共有兩人,一個是比利時的克里斯蒂安·德·杜維,他在小鼠肝細胞中首次發現溶酶體并提出了“細胞自噬”的概念,因此他斬獲了197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另一個則是日本的大隅良典,他確定了多達15種與細胞自噬有關的基因,因此他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個“細胞自噬”在跨越了40年的時間中能夠兩度產生諾貝爾獎,這是為什么呢?到底什么是細胞自噬呢?細胞自噬又與延壽和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呢?“細胞自噬”單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細胞自己吃掉了自己。 細胞自己吃掉了自己,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事實上細胞自噬嚴格來說應該是真核細胞中的一種胞內物質降解途徑。 細胞自噬并不是毫無目的的,被吃掉的細胞大概由合成錯誤的蛋白質、受損的細胞和病原體組成。而將這些有害的細胞物質消化掉的就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溶酶體。在人體內部,細胞自噬可以說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不過發生的頻率是非常非常低的,只有當受到某種刺激的時候,人體的細胞自噬才會被激活,自噬水平才會出現顯著的提高。 細胞自噬一旦被激活,受損的細胞器、病原體等有害物質就會得到迅速清除,而這些有害物質在清除之后又能夠作為營養維持人體正常細胞的存活,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人體是如何對細胞自噬水平進行調控的呢? 在人體中存在著一種叫做mTORC1的蛋白質復合體,在正常情況下,mTORC1會使自噬活化激酶磷酸化,磷酸化的自噬活化激酶會與體內的其它物質結合而失去活性,此時細胞自噬不會被激活。而當特殊情況來臨的時候,mTORC1會受到抑制,細胞自噬便會被激活。 那么什么是特殊情況呢?饑餓、缺氧等不利于細胞存活的情況都屬于特殊情況。研究發現,當人處于饑餓狀態四個小時以上,細胞自噬就會達到活動高峰。從這個角度來講,適當使自己保持饑餓狀態能夠促進細胞自噬。那么,為什么要促進細胞自噬呢?細胞自噬對于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呢?又如何會影響到人的壽命呢? 通過細胞自噬,可以清除掉人體內的垃圾,這對促進人體健康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目前已知的細胞自噬對人體產生的積極影響有:提高人體內的蛋白質穩態,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避免體內炎癥的發生、增強細胞周轉、改善干細胞功能。衰老和有害的細胞在細胞自噬過程中被清除掉,便能夠起到有效的抗衰老作用。 中國古代養生便有辟谷之說,這一點與細胞自噬理論不謀而合,適當的饑餓對于避免疾病的發生和延長壽命都有切實的幫助。不過,凡事過猶不及,想要通過激活細胞自噬而達到延壽和維護健康的目的,就必須要科學地設定一套間歇性禁食的規則,并嚴格遵守。間歇性禁食的核心在于有規律的禁食,比如一周禁食一日,而在其它日子里每日每餐好好吃飯。連續性禁食對于身體是有害無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