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有“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之稱的泉州,這個福建省內最大的佛教寺院、國家4A級旅游景區、福建省十佳風景區之一的開元寺,是一定要去的。因晚上還得趕回福州,于是出了清源山后,即坐上公交直奔位于泉州西街的開元寺。
開元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由黃守恭開創,有逾1300年歷史。關于建寺的傳說挺有意思的,黃守恭是泉州黃性祖宗,為唐代巨富,生平樂善好施,信佛甚篤。一天黃守恭夢見一個向他募款的和尚,和尚說不要他捐錢,而要土地,用以筑佛寺。黃守恭答允,但又提出條件,必須先等他家中園里的桑樹開花。
過了幾天,黃守恭的桑樹果真開出一朵朵花-----竟是白蓮花。夢中的和尚即刻出現,向黃守恭取地,當問及要多少地時,和尚道,只求一袈裟影足矣。見和尚將袈裟拋至半空,地上的影子幾乎覆蓋了黃守恭所有土地。于是黃守恭獻地造寺。
及后當地官紳聞得桑木開蓮之奇跡,奏明朝廷,皇帝遂下誥令,將黃守恭所奉之地筑建佛寺。佛寺后在開元年間修理,遂以“開元”這年號將寺命名為“開元寺”。

開元寺山門
又傳,當開元寺建成后,寺前地方經常有紫色祥云籠罩,后人于是將開元寺對面的照墻砌上石鐫的“紫云屏”三字,并大書“紫云”二字于山門

大書“紫云”二字于山門
門票10元/人,60歲以上免票。開元寺依中軸線布局,中心是殿宇,高聳的東西兩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東西兩旁。
一進門先向東行,一個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高聳眼前,這就是寺中的東塔,相距約200米處與之遙遙相對的還有一西塔。這對以塔身浮雕精美著稱的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歷經700多年風霜雨露巍然不動,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也是泉州的標志

東塔------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框架式的結構
塔平面分為四部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
正中的塔心八角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
每一層各有四個門和四個龕,但門、龕的位置是逐層交叉互換
既可分散重力,塔的外型又更美觀

東塔又名“鎮國塔”,始建于唐,初為木塔
南宋改磚塔,于南宋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年-1250年)間重建,高48米余
每一層塔壁上刻有十六幅浮雕,共計80幅人物雕像栩翎如生
刀工細膩,線條流暢,精美異常

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
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

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
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時,銅鐸叮咚作響,甚是悅耳

底層中一石碑,民國時立
碑立于塔內回廊中,其后面就是塔心八角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

此石碑上詳細說明東西兩塔的各層之高,還精確到分呢
東塔總高48米,西塔低些,44米
寺的東北角重建了“小開元”。有“泉州佛教博物館”,陳列自唐五代至清以來豐富而珍貴的各種佛像及其他佛教珍品;后殿寬敞的兩層建筑為“弘一法師紀念館”,發掘和弘揚寺藏珍品的文化內涵

小開元內林木郁郁蔥蔥


高大奇特的榕樹枝條氣生根,就如此落地生根

這個小女孩的爸爸說,她非要赤腳行走
在清源山就看到不少當地的孩子赤腳行走的
想起大學時本班、別的班中幾個來自福建的同學,剛來時都不顧別人驚異的目光
都喜歡赤腳行走在師大校園里,男女都一樣,看來一方風俗影響確很大
先到“泉州佛教博物館”

泉州佛教博物館
發現這兒的建筑屋頂不是一條直線,兩個角都是上翹的

佛教博物館門前4根精雕龍柱

佛教博物館大門

博物館內院子里,弦一法師雕像

館內陳列自唐五代至清以來豐富而珍貴的各種佛像及其他佛教珍品


寬敞的回廊與磚雕墻

后殿二層為弦一法師紀念館

本生院
位于頂層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立于蓮花座上的釋迦牟尼
底層的佛陀淡泊從容

從本生院的二樓上眺望


高大的龍眼樹,終于見到了,院里有好多棵呢


這棵樹上結滿了龍眼

能親眼看到,真的好開心

一輛小車駛來停下,原是一僧人下車
此境總有點難以想像
出了小開元,向西行,就到了位于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

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千多平方米
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這座大雄寶殿上的巨匾------桑蓮法界,即應桑開白蓮之說
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出建寺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合稱五方佛。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之極。就是不能拍照,看完就在殿前的大石庭------“凡草不生”的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的拜庭,遛達了

殿前的拜庭,也叫石庭,就是不生草,怪哉
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盤根錯節、樹蔭蔽日
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等


老老小小男男女女的游人都愛爬上已幾百歲的古榕樹上拍照
這兒也沒人管理喲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
原計劃設柱子一百根,后因需放置佛像及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
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
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重修開元寺紫云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

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

在殿的后側西邊,有這棵傳說開過白蓮花的老桑樹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
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巖托起,并鐫一對聯“此樹生蓮垂拱之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

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
幾年前,大風將樹干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
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方向伸展

藏經閣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錄劉鑒義建造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圓瑛和尚改建為水泥仿木結構的二層樓閣
樓下現為寺僧念經禮佛處,上層收藏各種版本經書3700多卷

殿側回廊
向西行,就見西塔了。西塔又名仁壽塔。始建于五代,初為木塔,北宋改磚塔,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年-1237年)重建,高44米(略低于東塔48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不同

西塔又名仁壽塔,造型與東塔同,略低于東塔

每一層也是各有四個門和四個龕,門、龕的位置也是逐層交叉互換
既可分散重力,塔的外型又更美觀

就是浮雕不同,西塔上雕有孫悟空

這兒也有龍眼樹,樹下一賣龍眼攤位前圍著好多游人

這位外國男子,見眾人在拿,以為不要錢的,于是過來一聲不吭也來拿了一串就走
被攤主起身“抓獲”,抬頭一看是外國友人,就友好地放了他,不知者無過

樹下忙采摘,樹下忙品嘗

有幸看到了采摘龍眼過程
要爬上這樣長長的梯子到樹上

上樹后,再用這樣的帶叉工具采摘龍眼
從西門出開元寺后,還有計劃中的一處------天后宮,得抓緊去看看。公交車雖貴些,車次倒也多,沒幾站就到

這是天后宮前的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遺址
經歷代擴建改建,形成目前的形制,跨宋、元、明、清、民國五個朝代
1948滅于火,遺跡結構完整、遺存豐富
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的天后宮,是現存媽祖廟中建筑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正在修建中,不用買門票

入內粗粗看看

瓦上寫有損款人的姓名,臺灣的、馬來西亞的,各地都有
華燈初上,泉州的街是沒時間去逛了,坐上公交到火車站去,坐在車上緊盯窗外,古城挺熱鬧繁華的,商店前都有廊,游人不怕雨淋日曬

路兩旁的街面房,三層的,紅白相間挺漂亮


燈光映射下的泉州火車站

候車室內整潔寬敞

地下通道也寬敞亮堂得很
各地新建的動車車站似都提高了檔次

這是在媽祖廟旁買的,見當地人買的很多,也買了一盒,帶到車站候車時嘗嘗
味道不錯,像涼粉做的,但很粘,名字聽過忘了,是當地的有名小吃吧
整整一天,只是粗粗領略了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泉州古城風貌,對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說“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哈哈,是這樣噢,盡管有點夸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