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幾年前,我剛畢業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從大學時代的頹廢中走出來。 但在工作中,卻認識了人生的第一個貴人老克(不認識“老克”的,可以后臺回復“老克”,看他的故事)。 老克很想幫我,于是給我講了一個他大學同學A,墮落四年再站起來的故事。 A同學是老克進大學后第一個認識的好朋友,原因是他們倆都覺得自己高考失敗得一塌糊涂。 A同學才華橫溢,會踢足球,會彈鋼琴,會寫詩、會搞點小浪漫,高考前一直是他所在市的前幾名,也很有機會進入中國最頂級的大學,但因為一些稀里糊涂的原因,考砸了。 最初的一年,A同學還保持著奮進之心,旁聽別的院系的課、每天練球,是班里的干部,同樣也是校學生會和系學生會的干部。 但一年后,目標的虛無消磨了所有斗志,他開始不上課、抽煙、酗酒、泡MM、通宵玩游戲……過上了所有大學男生都會過的頹廢生活,但卻更加深入肺腑。 長時間的這種頹廢生活,從身體和意志上都摧毀了他,一米七幾的個,體重不足一百斤,很多人看著他,還以為他在吸毒。 到了大三的時候,事情終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英語掛了三年——什么叫掛了三年,就是說他第一年掛了,第二年重修還是掛了,第三年再重修——不好意思,又掛了。 專業課也掛了幾門,畢業證要延期才能拿到。 這種失敗幾乎徹底斷送了他,暑假的時候A同學臉色蒼白的告訴老克,他準備退學回家,他已經無法再繼續學業。 那時離正式畢業還有一年。 老克和他從下午開始談,一直糾結到凌晨,最后的最后,A同學被老克說服,決定最后拼一把。 說服的原因是老克殘忍地告訴他,不要再等著一個點來讓自己振作,更不要想象自己一振作,就可以輕易站起來,輕易地打敗那些在他墮落時輕易超過他的人。 他只需要做一個嘗試,一個可以給自己一個交代的嘗試。 最終A同學決定嘗試一個看似不能完成的目標:考研。 然后,為自己大學生活劃上一個句點。 2 由于準備太遲,到考試前A同學只匆匆復習了幾個月,臨上考場的時候壓力大的沒抗住,回家去了,被老克幾十個電話催回來,最后還是勉強上了考場。 一個多月后,成績下來——奇跡沒有發生。 毫無懸念的,他再一次失敗了。 6月,畢業季迅速來臨。A同學成了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沒有工作、沒有考上研究生、甚至還沒有畢業證。 他揮霍了整個大學四年,幾乎一無所有。 幾乎的意思就是差一點。他并不是什么都沒有。 在最后的那幾個月,因為他的嘗試和為了考研所付出的努力,他終于擁有了一樣東西:決心。 原來下定決心也不是那么困難的事情,原來做一個嘗試也并不需要就那么痛苦,原來只要開始了復習,考研也并非就那么遙不可及。 A同學決定再考一年,考上了就是命運的轉折,考不上就回家種地。 他住在老克隔壁,只有少得可憐的生活費來支撐考研的生活,破釜沉舟下,他一邊瘋狂復習,另一邊還是瘋狂復習,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玩游戲、不沉迷感情,最痛苦、最忙碌的一年后,他以總分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那個專業。 他差一點就滑向了那萬丈懸崖,現在講起來都覺得有些心驚膽顫。 研究生階段,他完全恢復了當年的意氣風發,兩年后畢業,他應聘到了一家南方非常著名的壟斷性國企,有非常好的待遇和平臺。 再過兩年見到他,老克已經很難將他和幾年前那個頹廢至斯的人聯系起來。 A同學完成了人生華麗的一場逆襲。 3 像A同學那樣曾經頹廢的人很多。 但重新站起來的人很少。 很多人就是那么一頹到底了。 假如你身邊有那么一個頹廢的人,你可能也很想幫他,但總感覺話說了一籮筐,效果卻非常有限。 或者,你就是那個已經頹廢好幾年的人,你也渴望有人能拉你一把,讓你奮起,但總感覺有心無力。 有時候,大半夜里,看到一篇文章,或者和某些人聊天,可能聊到熱血沸騰。 想象著從明天起我就要早起,我要到圖書館上自習,我要開始學英語,我要每天鍛煉身體。 可悲的是,往往第二天早上就一覺不起。 也就是馬云說的: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要說服一個人是很難的。 你以為你講個故事,說幾句鼓勵的話,就能硬生生改變一個人么(就像我現在正做的)? 你不能喚醒一個裝睡的人,當他自己不下決心的時候,你對他講案例,鼓勵他,激將他,都是沒有用的! 他就像是開了免疫符文,他躲在自己的邏輯里,自己的故事里,你的話根本無法真正進入他的內心。 要說服一個人不能只有案例和感情,更需要邏輯,要找出邏輯里他之所以頹廢墮落的原因,以及邏輯上可能改變的途徑。 其實,對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墮落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不外乎感情、姑娘、家庭、學業、室友、專業、工作以及沒錢。 說白了就是無處安放的感情和無處安放的精力,安放到了一個更容易安放的地方,然后等著改變。 每一個曾經墮落的人,都可能曾經是一個積極的人,他曾經多么積極,就會墮落地多么徹底,在某一件事后,開始頹廢、睡大覺、揮霍才華與時間,底線在哪里?盡頭在哪里?明天在哪里?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知道。 就像在一個長跑賽場上,他可以看到總有一些人從身邊慢悠悠地跑過去,在每一個賽段,接受別人的祝賀,甚至還會回過頭來對他報以同情的目光和深深地關懷;盡管他覺得,他可能拔腿就趕上,但他就是不愿意(或者不敢),直到有一天他自己都懷疑他是不是根本就跑不過這些人。 這時候再想起那些過去夢想時,是淡然地一笑還是苦澀的撇撇嘴,或是內心里再次燃起熊熊的渴望。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會不會有一天突然想起來,自己曾經很能跑?會不會想去嘗試一下? 去吧,找個沒人的地方,悄悄試了下,累的氣喘吁吁,然后說:那就這樣了吧,我已經不行了,我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我了。 這就是許多人墮落的故事母題。 4 我大學時也曾沉迷于網絡游戲中,整整一年半的時間,許多人不想看我墮落下去,想了很多辦法,有找我聊天的,有用激將法的,甚至有恨鐵不成鋼罵我踹我的。都沒有用。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關上電腦,突然就不玩了。 我之所以能調整過來,不是因為雞湯、不是因為勵志、也不是因為誰來勸服我。 而是因為,我知道什么是好的,更知道,是時候該改變了。 你知道有多少人頹廢墮落后,心里是多么的空虛、悔恨、甚至痛苦嗎?他們也曾告訴自己,我要改變,我總會改變的。但等到睡好覺、精力恢復后,就又會恢復墮落的生活,然后一切依舊。 深夜里想到熱淚盈眶,起床沒多久就變得麻木不仁。 如果他一直沒有行動,那必定是在等一個契機,大部分人都是這樣子的,做某件事一定要等一個契機,比如向喜歡的女孩子表白一定要選個黃道吉日…… 你的關鍵就是要點醒他,殘酷地將他內心里最后的防線擊破:不要再等了,要改變就從這個點開始,沒有契機、沒有儀式,更不會做出這個改變就會天地大不同。 這就是小小的一步,并沒有難度,也沒有什么大不了,但只要做出了這個決定,走出了一小步,他的內心才會敞開,案例或者鼓勵的話才會起作用。 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冰山模型”理論。 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就像冰山一樣,我們只能看到他表面上行為——也就是冰山上的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內在世界卻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 她的理論原本是用來進行心理治療,透過一個人的行為去查探其內心深處真正的自我。 但在我看來,這個理論還有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解讀角度。 既然造成人外在行為的原因,越往深層次挖掘,越重要、越根本;反過來看,要想真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僅僅只是影響到淺層次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需要的是深層次的改變。 能堅持很久的、真正的改變,一定要深深地發自內心。 這才是一切的根本! 5 我們總以為從墮落走向成功的奮斗故事太難寫了,其實,一個從優秀走向墮落、從曾經的風華正茂走向徹底頹廢的故事一樣很難寫,因為不是每一個頹廢、墮落者,都如同他想象的那樣曾經那么優秀。 而最難寫的,還是那個轉折的一筆。 寫毛筆字的時候,你要寫一個豎彎鉤,從上面一路豎下來,都很平平凡凡,那一個彎,尤其令人厭煩,但你只有彎過去了,才能勾出一個筆鋒來。 而只有這一個筆鋒,才能讓你之前的那一豎和這一個彎連起來,渾然一體,充滿了力量,才能豁然開朗,似乎灌注了靈魂。 所有覺得自己頹廢墮落的人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找到這樣一個開始畫彎的地方。 而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人生逆襲的真正機會。 據哈佛調查報告:人平均一輩子只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后開始出現機會,75歲以后就不會有什么機會了。 這50年里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后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只剩5次了,這5次機會里又有兩次不小心錯過,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 一定要把自己每一次的振作和奮起,都當成是人生逆襲的機會。 然后果斷地去嘗試一切可以改變的路徑。 否則,這僅有的3次機會,也可能就在你的抱怨與頹廢中,悄悄滑過去了。 ——1899年4月,西奧多·羅斯福在芝加哥哈密爾頓俱樂部說:如果你想經歷光榮的瞬間,就必須果敢。即使這種果敢讓你淪落為失敗者,也比那些平生從未經歷過成功和失敗的、碌碌無為的人要優秀。 你只要堅持“屢敗屢戰”,就可能從那谷底里起來,而那些跌宕起伏的奮斗日子,就會成為你的奮斗史了。 但如果你選擇趴在那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 那相信我,不會有幾個人會向你多看幾眼。你急急忙忙地向別人宣講——當年我多么多么努力,我離成功只有三分之一厘米的距離——我想,除了你的家人,應該不會有人想聽。 而他們,終有一天也會聽煩的。 6 在覺得非常辛苦、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就老想著,我們這一代人無論如何也比不了我們的上一代人,他們當年上山下鄉參加高考的時候,可能還要托兒帶口什么的,但他們都堅持下來了。 今天我們很多人在講奮斗史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們還是沒辦法和那一代人比。就像我們的長輩們很多都是先回家放牛,直到恢復高考才又重新考上大學,然后一步步走出了如此成功的人生。 他們有關系嗎?有背景嗎? 有。那就是他們自己。他們現在已經成為了別人的關系和背景。就像我們所說的很多富二代、官二代的父母一樣。 但是,他們當年其實基本上都是每什么關系、沒什么背景的,更可怕的是,他們那個時候還沒什么機遇。那個時候,成功道路非常狹窄,雖然不像今天這樣人滿為患,但非常崎嶇、泥濘,而且你不知道前方是不是就一定成功。 我們今天雖然經濟發展了,年輕人的機遇變多了,這條路變成了寬闊的高速路,但這條路上早已人滿為患,有些人還是開著好車,有些人根本就不在這條路上跑,他們坐著直升機,直接從起點到終點。 你在下面開著一輛破車,堵車、被人搶道、拋錨,甚至遇到上坡路,一個沒搞好還要往后退幾步的時候,你總能看到有些人拿著通行證、一路護送著,從你身邊風馳電掣而過;你抬頭看天,更能看到,有些人從你的頭頂穩穩飛過。 你有什么辦法,把車停下,然后坐到路邊去哭,去抱怨你爸爸沒給你準備一輛好車? 史鐵生說的: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不可須臾或缺。 15歲時得到了5歲時熱愛的洋娃娃,25歲終于有錢買到了20歲時喜愛的那條連衣裙:——生活往往是這樣,你總得要往前多走很多步,才能到得了那看著就在你前面的那一步。 知足者不一定常樂,但只有勤力者才能善成。 栩先生說:最近這段時間寫熱點和時評比較多,結果就是很多文章被刪,同時也讓大家習慣于去看我談論熱點了。 事實上,我更希望的還是通過寫歷史、寫故事、寫干貨,來幫助大家找到內心那股改變的力量,來幫助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更好的成長,收獲更好的人生。 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會更多地回歸到寫個人成長和歷史方面的文章,盡量少去追熱點。因為我一直覺得,我要做的是一個有正能量的“訂閱號”,而不是一個只追求閱讀量的“新媒體”。 今天,我們從思維層面討論了頹廢墮落的人如何才能重新奮起,最關鍵的其實就是獲得自我改變的動能。 下一次,我將用實打實的干貨,為大家分析到底有哪些方法和路徑,可以讓自己擁有這樣一股自我改變的力量。 感謝大家的支持!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