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秦朝初年,秦始皇察覺到匈奴在單于的領導下愈加強盛,而且開始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他便派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北上抗擊,并修起了萬里長城用來防御匈奴人的入侵。  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的蒙恬率軍大敗匈奴以后,匈奴一度元氣大傷,長時間無力騷擾秦朝北部邊境。只可惜秦始皇一死,二世(胡亥)即位后,天下又開始大亂——先是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再是劉邦項羽直逼咸陽,以至于秦朝只傳了三代帝王(最后一位是秦王子嬰)就消逝在歷史的長河里。這段時期和后來的“楚漢相爭”都為匈奴的再次崛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后,國家初定,百廢待興,物資曾一度短缺到皇帝外出——想要找到六匹顏色相同的白駿馬都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匈奴則經過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實力大增,并且又開始蠢蠢欲動——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境。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已經投降匈奴的韓王信(原韓國王族,不是大將韓信,同名不同人)聯合匈奴人進攻太原。太原是戰略要地,一旦失守,漢朝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長安勢必受到很大的威脅。所以盡管漢朝初定,漢高祖劉邦還是決定率領32萬大軍(多數是步兵)出征御敵。大軍先是在銅輥(dī,今山西省沁縣)首戰告捷,后開至樓煩一帶,時值隆冬,天寒地凍,大雪飄飄。或許是初戰告捷,劉邦產生了輕敵意識,不聽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執意輕敵冒進,一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 匈奴騎兵把白登山圍了個水泄不通,劉邦幾次突圍都沒成功。這一圍便是七天七夜,士兵人困馬乏,連劉邦自己都不得不帶頭飲雪止渴,化雪暖身。就在這危急時刻,劉邦的謀士陳平獻上一出奇計——他帶著千金和一幅美人圖前往拜會冒頓單于的正妻閼氏(音同胭脂)。 陳平對閼氏說:“我主被困多日,愿獻出美人給單于,到時恐怕閼氏地位不保??!”閼氏深以為然,晚上便向單于獻言道:“漢朝自北進之初,數次大破我軍部署,若今日圍困滅漢主劉邦,必與漢朝結不共戴天之仇,不如善待漢主,永結秦晉之好?!?/span>單于也覺得有幾分道理,畢竟要和漢朝硬拼的話至少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便有了想放走劉邦的意思,閼氏則趁機在白登山一角偷放走了劉邦大軍。白登山一戰后,漢高祖劉邦意識到漢朝尚不強大,所以就和匈奴定結為兄弟,并采取了和親政策(挑選一些貌美的皇室宗親或者宮女代替公主遠嫁匈奴)。此后幾十年,漢朝便和匈奴以長城為界和平相處,一直到漢武帝大舉進攻匈奴,將匈奴人趕回漠北。東漢和帝時期,匈奴又遭到了大將軍竇憲的致命打擊,之后他們一部分留在了原處被漢人同化,還有一部分西逃進入歐洲,一度大大影響了歐洲的局勢,以至于歐洲人至今談到匈奴王“阿提拉”,都有點談虎色變呢!更多漢朝歷史故事: 西漢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東漢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愿身不復生王家!漢武帝一生有六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得到善終 漢朝這兩位名臣面對獄吏的凌辱,做出了不同反應,過程很讓人深思 漢武帝一生對匈奴戰績:既有霍去病時的大勝,也經歷過這幾次慘敗 劉邦喜歡濫殺功臣,卻唯獨對此人念念不忘,想方設法封賞他的后代 實力不輸李廣的名將:僅靠活著就讓強悍的匈奴畏服不已,不敢來犯 漢末最厲害的兩個屠夫:一個讓漢朝走向滅亡,一個致力于匡扶漢室 他是與鬼谷子齊名的隱士,收的兩個徒弟也很厲害,其中之一是張良 蕭何謀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有何德何能居“漢初三杰”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