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是以契丹為主體,在古代中國北方建立建立的王朝(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契丹是中國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源出于鮮卑宇文的一支,隋末唐初契丹各部被東突厥奴役,后各部組成聯盟擺脫了東突厥的控制,接受唐朝統轄,唐朝衰落后,不斷向外擴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內蒙古通遼一帶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平定諸部落,滅回鶻室韋,定渤海;遼太宗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機次子)滅后晉,改國號大遼。遼共歷九帝,前后210年。后被金滅,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西遼。 其疆域東臨北海、黃海、渤海,西至阿爾泰山、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流域、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及甘肅北界。 遼采用“因俗而治”的統治制度,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的不同發展水平,而制定的獨特統治制度。包括部族制、奴隸制、渤海制、漢族封建制,采取南北兩套官制進行管理。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前期主要采取奴隸制的掠奪式經濟,后不斷向封建經濟過渡。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由夏景宗李元昊在寧夏銀川稱帝建國(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黨項族原屬于羌族在青海東南黃河曲一帶的一支,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黨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份統轄以陜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兩代人發展,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和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控制了甘肅河西走廊。西夏共歷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和金、南宋先后鼎立。 其疆域東臨黃河,西界敦煌玉門關,南接甘肅環縣蕭關,北抵大漠。盛時包括寧夏陜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古部分地區。 李元昊為強化民族意識,放棄唐宋王朝的所賜的李姓、趙姓,改姓嵬名,下令禿發。野利仁榮創西夏文字。西夏官制基本上模仿北宋而設,軍事制度實在黨項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收宋制發展起來的全民皆兵制。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組成。 西夏建國前主要以畜牧業和狩獵為主,后學習漢族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才得以發展,興修了青銅峽至平羅的李王渠。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也有一定規模和水平。 西夏接受漢文化較多,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后被蒙古所滅。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黑龍江阿城稱帝建國,后遷都至北京、開封(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女真族是生活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的民族。建國后金先后滅遼、北宋與南宋、西夏并立。后采取絕夏、攻宋、抗蒙的戰略,后三面受敵,在蒙古和宋的聯攻下滅亡。 金先后采用國相制、勃極烈輔政之都,后采取遼、宋的中央集權制度。其軍事制度吸收各族特點,實行征兵和募兵制度。 金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是主要支柱,文化上吸收繼承遼、宋的漢族文化。 小結 中國古代北方的國家的崛起多源于其軍事力量的增強,而敗于內斗和政治制度的弱化。古代北方國家多有一下特點: 1.以某一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奴隸制、封建制) 2.擁有以該民族為主體的一支強大軍事力量,并以此建國擴地,支撐政權。 3.建國后歷時存國較長的國家,多吸收了更先進的漢族文化和政治制度。采取以漢治漢、區分而治的方式治國。其國家政治性質不斷向封建集權制演變。 4.華夏漢族被北方民族政權夷地滅國,非軍事基礎不足,多因上層軍事斗爭意志的弱化和指揮層的錯誤選人用將。 5.秦之后,華夏民族的血性逐漸退化,相應的被封建集權所逐步奴化,漸失狼性,互不自顧,所求保身蔭后者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