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講中:“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意思是,一個人的福氣與霉運,不是上天的旨意,而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帶來的。 種今日之因,得他日之果。 世上的福氣可以通過我們的善良、努力、好心態和一切好習慣積攢而來,但是同樣也會為我們的不好的習慣或德行,毀掉自己的福氣。 所以曾國藩說:越沒福氣的人,身上往往有這三個毛病,有一個,也要注意 第一: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 什么是“薄福之人”?其實就是指那些言行尖酸刻薄,品德修為不端正的人。 所以有古人云:“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則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寬厚,寬厚則福亦厚矣。” 意思就是說,福分淺薄的人,往往待人也一定刻薄,而因為待人刻薄,他們的福分就越來越淺薄了;福分深厚的人,為人一定敦厚,也因為他們為人敦厚,他們的福分就越來越深厚。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老是挑剔他人的不是,總說別人這里做的不好,哪里做得不對,最后會讓自己掉入佛教三毒之一的“嗔”中,嗔就是指:厭惡一切,亂發脾氣,殘害自己和別人的身心。 晚清重臣曾國藩因為自己的德行和事功,被后人稱為“古今第一完人”。 他在他的家訓中說過:“人若一味見人不是,則到處可憎,終日落嗔”。 如果說話尖酸刻薄,這樣既傷害他人,也殘害自己的身心,最后自然也是福氣越來越少。 人生在世,我們要知道,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 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這才是明智的做法。如果事事苛求完善,這不僅是自尋煩惱,也會給身邊人帶來困擾。 所以,對人對事,不要過于苛刻,言行不要過于刻薄,不管什么處境,都坦然自若,與人和諧共處。 這樣,福報自然就多一些。 第二:獨享大名為折福之道 曾國藩 在他的家書中寫到:“獨享大名,實折福之道;與人分名,即受福之道。” 在社會上,一個人為人處世如果獨享大名,表面上他得到一時的盛名,但長期看這不是好事,還是禍事。 正所謂“物極必反”、“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如果獨享好名聲,會將自己推到另一個極端——禍患。 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蕭何,是出名的賢相。他沒有韓信的居功自傲,大家都很難弓他身上挑出毛病,文武大臣都非常敬重蕭何; 一天,有位謀士告訴蕭何:“你大禍臨頭了,因為你名聲太好,功高蓋主,皇帝一定會想辦法陷害你!” 于是,蕭何決定搶占老百姓的土地,隨時表現出一副貪財好色的樣子,劉邦見到后,也慢慢消除了疑心,最后蕭何才得以善終。 從蕭何晚年“自污名節”的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獨享大名,實則是折福之道;把好名聲分享給他人,才是享福之道。 在現代社會也一樣,如果我們連分享都不會,有什么好處都自己占了,那我們也很難交到朋友; 名利面前,少起貪婪之心,一旦我們獨享名利,那福氣就跑遠了。 第三: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聰明是好事,但是如果有人喜歡賣弄聰明,那就是壞事。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人至察則無徒,世間萬物都有正反面、陰陽面,如果我們偏執一端,往往會物極必反。 一個太聰明的人,有時候看起來反而很愚蠢,過于精明會讓我們沒有朋友,也就少了許多機會,福氣也就越來越少。 曾國藩說:“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則為小人所忌,亦為君子所薄。” 足以見得,聰明人往往容易驕傲,所以大家都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楊修最后被曹操賜死,也是因為他喜歡在曹操面前賣弄自己的聰明。 過于聰明往往也是鋒芒畢露,無異于是自毀人緣,自斷上天福分。 為人處世時,要懂得難得糊涂。 學做大智若愚的人,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才能留住福分。 正所謂聰明外露者德薄,詞華太盛者福淺。 所以,我們為人處世時,要懂得難得糊涂。 學做大智若愚的人,懂得有所藏,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才能牢牢留住好福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