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文是本人于2018年6月30日寫的一篇文章,著重講述了漢字“華”的來歷和意義。“華”就是歷法制定的原理圖,“華”就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建木,就是伊甸園中開啟人類文明的生命之樹,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和稱謂! 人類文明起源于歷法,來源于歷法,沒有歷法的發明創造人類將永遠存續在原始蒙昧的黑暗之中。歷法的發明創造不僅推動和產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與轉變,更是產生了人類世界中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思想!可以說在目前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之中,唯有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完整的、成熟的、高人一等的人類先進的思想體系!正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了這個其他任何民族都不具有的思想體系,才產生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由人類本身自然發展出來的文字系統,而不具備這種思想體系的其他各個民族都不可能自然發展出任何文字,他們只能在中華文字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文字,如古希臘字母、阿卡德楔形文字等無一不是在中華文字的基礎上開發改造出來的文字。 那么,為什么歷法產生已有長達五萬多年的歷史,卻只有我們中華民族產生了完整成熟的思想體系呢?這是因為歷法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發明創造的,所以歷法最先最早在中國大地上開始應用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歷法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幾百萬年以來人們對于天地大自然的認識和看法,年月日的使用,時間概念的建立,抽象思維的方式第一次成為了人們主要的思維方式之一。思維方式的改變是人類思想產生的基礎,以往簡單直觀的物象思維下的大自然在歷法的指導下,在思維方式轉變的情況下,物象不再是沒有意義的物象,而是具有了很強的說明意義的物象。冬至到冬至最長日影的重合確定了一年的天數,一年又被劃分為四季,四季又被分成了二十四節氣,從此之后,農耕的發展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從此之后,世界上第一個人類農耕文明形式在中國產生!農耕文明科學有序的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類以往的生存生活狀況,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使得人們在滿足溫飽的情況下,第一次有了思考的時間,第一次在思想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升華和質的改變,這個思想上的升華和改變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象思維方式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上其他各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思維方式的產生才產生了人類歷史上唯一由人類本身自然發展出來的文字,以及數也數不清的影響后世人類文明發展的各項發明創造。為什么只有我們中華民族具有意象思維的思維方式?為什么文字是由我們中國人發明創造?為什么幾乎所有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要素都由我們中國人發明創造?就是因為在歷法產生之后,我們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段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走過的思想發展之路,這是一個認識、總結、到再認識、再總結的漫長發展過程,這是一個思想發展升華所必須經歷的過程,沒有這個漫長的過程,思想和思維方式就不可能得到轉變和升華,就不可能自然產生出本民族的文字! “華”是歷法制定的原理,“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華”還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和思維方式產生和轉變的源泉,“華”更是幾萬年以來始終以歷法為文明發展核心的代表族群,這個族群就是秦始皇統一漢華中的“華”字,就是我們不曾聽說過的華族! 華族,什么是華族?就是產生歷法并制定歷法原理的民族,就是在歷法實施和運用中產生我們中華民族思想和思維方式的民族,就是幾萬年以來始終以歷法為發展核心的民族,就是發明創造出漢字、榫卯結構、金屬冶煉和世界上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民族,就是以玉為美,以青銅為尊,以道的思想為指導的擁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就是在六七千年前在長江流域創造出超級思想和超級文明的民族,就是在距今5700年左右被大洪水毀滅的民族,就是乘船出海、劈波斬浪將文明帶向世界的民族,這就是華族! 華族,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創造者,也是我們中華文明最堅定的維護者和繼承者,華族的先輩們在世人尚不知文明為何物之時,在世界上絕大部分民族尚在為生存而掙扎之時,他們就已經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創造出了輝煌燦爛、感同日月的超級文明!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幾十萬年不遇的大洪水將以長江流域為核心發展區域的華族文明血洗一空,幾萬年來積累的發展成果毀于一旦!這個洪水有多大?重達六十多公斤的四羊方尊被發現在半山腰上,重達67公斤的象紋銅鐃被發現在師古寨山頂上。如果說轉耳侖山的半山腰只有六七十米高的話,那么師古寨山的山頂則絕對超過一百米高,這兩者的高度就是當時的水位高度,就是對當時那場慘絕人寰的大洪水最真實的寫照和記錄!什么是鋪天蓋地?什么是巨浪滔天?什么是排山倒海?或許只有這場摧毀一切的大洪水才能告訴你這些詞匯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大洪水過后,瘟疫四起,有錢有權的王公貴族們乘船離開了長江流域,進入了大海,走向了世界。而未受大洪水侵襲的邊緣地區的人們和沒有跟隨出走海外的人們則在萬分恐懼之下開始了由長江流域向中國的北方和黃河流域地區慢慢的遷徙。這個大規模的、曠日持久的遷徙,即是災民避難式的遷徙,也是文明中心發生轉移式的遷徙,而且還是南方語系的華族人向以漢族人為主的中原地區的遷徙。 漢族。六千年前的漢族,就是居住在黃河流域地區,沒有文字的北方農耕民族。從人種上來說漢族與華族沒有什么根本的區別,應該是同一民族或種族,能夠讓人們感到明顯差別的就是他們之間所使用的方言和文明程度的高低。雖然早在幾萬年之前的華族就已經在長江流域產生了發達的文明,但這種文明的發展卻是始終沿著長江流域進行分布的,之所以是這樣的分布,主要受限于陸上交通的不便和對水上航運的依賴,離開了水路航道,這種十分先進發達的文明似乎就很難以得到發展與傳播,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現在還無法得知,但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和尼羅河兩岸的古埃及來看,這種依托于大江大河的文明特點是非常顯著的,可以說大江大河的存在就是人類上古文明產生與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在大洪水之前,在華族人向中原和黃河流域地區遷徙之前,河南的舞陽,甘肅的大地灣和馬家窯,陜西的寶雞和山西的某些局部區域已經產生了非常高度的文明發展,這種具有高度文明發展特點的文明究竟是長江流域文明的延伸還是中原或北方地區獨特的局部文明發展呢?通過對大地灣彩陶圖案和刻劃文字的分析,通過對馬家窯彩陶圖案的分析,通過對寶雞和山西青銅器的分析,我認為以上這些七八千年前的文明發展都是長江流域文明發展的延伸,而不是局部區域文明的獨立發展。由此可見,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長江流域文明并不是一個局限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的文明發展,而是一個以長江流域為主并延伸到中原部分地區的文明發展。寶雞的窖藏青銅器、山西的鳥尊、安徽月牙河的龍虎尊以及湖南寧鄉的四羊方尊,在他們的身上無不閃耀著上古超級思想學說的光輝,無不體現著道思想體系的深邃和智慧,而所有的這些體現與說明都是通過器物上的文字形象化來實現的,由此可見早在中國的上古時期,人們對于漢字的應用與理解已經達到了多么高深的程度! 人類文明的發展自古至今從來就不是均衡的發展,也不是齊生共滅的發展,而是有先有后、相互影響的漸進發展過程。當長江流域文明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時,中國的北方或中原地區的文明發展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也同時達到了很高的高度,而是依然處于非常原始落后的初級農耕文明的狀態之中。沒有文字,也沒有金屬冶煉技術,更沒有超級先進發達的思想體系。或許是方言不同的隔閡,或許是陸上交通的不便,更或許是文明發展程度不同的巨大差異,南方的華族與北方的漢族就這樣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持續了長達幾千年、上萬年的時間!同樣的人種、同樣的語言,就是因為發音的不同,就是因為方言的差異,卻在同一塊土地上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大洪水的發生,摧毀了華族幾萬年來積累的文明成果,摧毀了文明發展的核心,迫使處于文明發展邊緣地帶的華族群體不得不向以漢族人為主的北方地區遷徙。華族人的到來打破了久已形成的隔閡,使原本平靜如水的漢族地區波瀾四起、風云突變,高度文明與低級文明之間的沖突隨處可見,一方是沒有退路的背水一戰,一方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不受侵擾,或許華漢兩族的矛盾與仇恨就在此時被深深地埋了下來。 蘇美爾人和古埃及人用了將近兩百年的時間創造了巨量的財富積累,又用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成為了獨霸一方的霸主。那么背井離鄉的華族又用了多少年或多長時間才在中國的北方、中國的中原地區再次崛起并成為統一漢華的霸主呢?華族是擁有高度文明和超級思想體系的民族,在蘇美爾文明中,在古埃及文明中,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種超級思想留下的痕跡,但為什么在中國的本土上,在以華族為文明主體的炎黃文明中我們卻看不到超級思想學說留下的蛛絲馬跡呢?甚至于我們在號稱華宗的秦始皇的銅車馬上都沒有發現半點的思想火花呢?難道說創立炎黃文明的華族都是一些不具有或沒有掌握超級思想學說的人嗎? 歷史就是如此的讓人捉摸不透,就是如此的讓人難堪。為什么同一民族、同一文明形式下的族群流落到海外留下了超級思想學說的痕跡,而在自己的本土上卻蹤跡皆無呢?我本人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超級思想學說是上古中華文明的核心指導思想和指導方針,思想學說的掌握者是核心文明的核心領導階層,而該核心領導階層在大洪水中全部罹難無一幸免。 2、核心文明邊緣地帶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難的達官貴人和掌握并了解超級思想學說的人們,在大洪水之后都乘船相繼離開了中國,沿長江而下奔赴了海外。 3、文明邊緣地帶沒有能力出走海外,又不愿意在災區邊緣繼續待下去的人們,在無奈之下選擇了向北方或中原地區的慢慢遷徙。 4、這些遷徙至北方和中原地區的華族人們并不是有計劃的、規模性的遷徙,而是零散的,不約而同的一種自發性的遷徙。 5、這些遷徙至北方和中原的華族人們基本上都處于前期高度文明的低端,既不完全掌握漢字的運用,也不清楚超級思想學說的內容是什么? 6、文字的運用可以慢慢恢復,科學技術也可以慢慢搜集整理,而思想學說的失去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再也無法收集回來了。 7、思想學說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代代相傳的概念,中間既不能隔代,也不能斷代,一旦出現這種隔代或斷代的情況,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挽救和恢復,那么就是以后再發現了這種思想學說的存在,也是很難再次接續下去的。 雖然遷徙到北方或中原地區的華族群體并不是前期高度文明的掌握者和擁有者,也不是高文化、高技術、高思想和高文明的持有者,但他們與北方和中原地區的原住民漢族相比,還是要明顯的高出許多許多。隨著文字、技術、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隨著農耕種植的大面積展開,隨著本土文化堅韌而渾厚的底蘊展現,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遷徙到北方的華族人很快就積累到了一定的財富,很快就成為了北方乃至中原地區最富有的群體。財富的積累,生活的富裕必然導致權力的集中,各個部落,各個邦國在一二百年的時間里漸次形成,前期文明中那種以邦國形式存在的文明模式再次在中國的北方和中原地區開花結果。 文明的發展從來就不是均衡發展的,也不是相互平等的,華族群體在以漢族為主的北方地區快速崛起,必然導致華、漢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原住民的優越感被徹底消弱,由最初的強勢群體逐漸轉變為了弱勢群體,甚至于華族與漢族之間的關系成為了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江河日下、斗轉星移,幾萬年來平靜如水的中國北方在華族人到來后的一二百年當中,由一個原始落后的社會狀態搖身一變而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發達、最富有、最文明、最先進的地區。 洪水退去,幾十年或上百年后的長江流域開始逐漸有人群聚集,農耕生產得到恢復或重現,雖然此時的長江流域文明已經無法與北方或中原地區相提并論,但在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后依然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小型邦國式文明形態。 南方、北方的邦國式文明形態究竟存在了多少年,多少代?我們無從得知,也不知道其中究竟發生了多少事?但我們知道這種邦國式的文明形態是由秦始皇結束的,因為秦始皇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中國也是在秦始皇執政期間才第一次成為了一個統一的國家!由此,我有理由相信,夏禹書中所說的國家統一就是秦始皇的統一中國,統一漢華!那么,為什么統一中國的真正稱謂是統一漢華呢?漢就是漢族,就是中國北方的原住民,華,就是華族,就是中國南方的原住民,漢華的統一就是對中國南北方的統一,南北方的統一就是全中國的統一! 昔居號新空之攻,統一漢華,極美冠皇龍,夙愿得償。 賢古度量衡統一,華宗陟立,保標追奔,量百忘門臣。 由三星堆石柱銘文的解讀內容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秦始皇統一漢華的歷史事實,以及度量衡統一的真實再現,同時我們也能感受到當時那種萬民普奔、眾王追隨的熱烈場景!漢華的統一,開啟了漢華兩大民族的融合。文字的統一,不是幾種文字變為一種文字的統一,而是所有不同方言的民族都使用同一種文字的統一。文字的統一加深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加強了同一個國家的認同感,不管你說的是什么樣的方言,也不管你是南方還是北方,只要大家使用的都是漢字就都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從而從根本上確立了國家一統的基本方式,避免了像歐洲那樣多語言、多文字、多國家的分立狀態。可以說我們中國之所以能夠在長達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始終保持著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態,文字的同一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這個文字的同一性則來源于秦始皇對于文字的統一,對于漢華的統一,對于度量衡的統一和對于國家的統一。 華族和漢族,從根本上說就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種族,但早在幾萬年或十幾萬年前的中國,由于交通的不便,由于方言的不同,由于地域之間的差異,由于文明發展程度的不同,在很長一段的中國上古或遠古史中,漢華曾被認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那么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是什么時候開始將漢華兩個民族認同為同一個民族的呢?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嗎?這個問題我們留待后文再慢慢的來分析和敘述。 |
|
來自: 動力實體能 > 《祖規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