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以上圖片為刻有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書的銅質秦權,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銅質秦權上銘文的內容,官方給出的釋讀如下: 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八斤。 秦始皇詔書的官方釋讀就是現在大家所公認的釋讀內容,即是唯一的釋讀結果,也是作為歷史證明的可靠依據。那么,這個官方的釋讀內容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正確和可靠呢?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秦始皇詔書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為那是由篆文寫成的,我們可以不認識甲骨文,我們也可以不認識金文,但我們不可以不認識篆文,因為篆文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有著直接的關系。由于我們的文章留言交流群里的一位讀者發了幾張秦權的圖片,很多人都說其是秦朝時的秤砣,但我始終不這么認為,但又說不出其是什么?所以就想通過秦權上的文字對其作一個了解,就在這個了解的過程中,我發現了那個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八斤,銅權”上的文字所表示的意義并不是八斤的意思,而是法規的意思,二十六年也不是二十六年的意思,而是度量衡的意思。更為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堂堂官方的秦始皇詔書的釋讀,居然連詔書的起始順序都搞錯了,沒有從頭開始釋讀,而是從結尾開始的釋讀! 以下為我本人對“八斤銅權”上秦始皇詔書的解讀結果: 法規 內容 正錯復明。 全國各地同步實施。 量不正,無用,須矯正至標準。 度,要由官方法定標準。 令丞相昭告天下。 度量衡統一就此起始。 訂立各項標準。 斤重不清,文字混亂。 以及違背祖規的不規矩的度量衡。 帝,所有弊端,一并予以徹底矯正。 度量衡實行統一。 通過以上本人對秦始皇詔書的解讀內容來看,詔書中著重強調的是對度量衡標準的統一,而沒有貨幣和文字統一的內容。由此可見,秦始皇在對度量衡、文字、貨幣的統一過程中是有先后次序的,是先統一了度量衡,而后才統一了文字和貨幣。歷史上曾有傳說或記載,當秦始皇的詔書送達到廣西桂林時,當地居然沒有一人能夠認識詔書上的文字。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秦始皇下令以漢字的小篆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頒行天下。 秦始皇詔書的重新解讀,事關重大!沒有十足的把握,我不會解讀,正是因為我通過對詔書中文字的研讀,認識到詔書中的文字雖然為篆文,但從文字的結構組成上來說,其并沒有丟失漢字造字的本意,甚至于在漢字的某些使用上與前期文明中金文的靈活使用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至此,我不禁要問我自己,為什么秦始皇時期的漢字還保留有漢字的本意書寫方式,以及部分的靈活運用現象,而秦朝之后的漢字卻失去了這些漢字最優秀的特質呢?是否與后來的文字統一有關呢?再者,就是漢字的本意書寫方式以及靈活運用的表現能力,不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早已失去了嗎?為什么還會出現在秦始皇的詔書之上呢?是不是秦始皇所處的年代要比我們現在認定的年代更加久遠呢?是不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中有問題呢?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大量的史實方能證明,希望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通過漢字的解讀獲得其中的某些信息,以還原歷史的真相與清白。 由于銘文拓片上的文字多不清楚,每個字都是在電腦上放大幾倍后才能分析其字形結構的,所以此篇秦始皇詔書的銘文解讀就省去了個別疑難字單個解讀的過程,請各位讀者見諒為盼! |
|
來自: 動力實體能 > 《祖規祖法(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