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黑膠不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

     聯合參謀學院 2020-01-21

    黑膠音樂在國內的興起或許不能稱為“回潮”,但它確實在收藏者、生意人、新的消費者的共同簇擁下,融入到更多人的生活中去,也擴展著黑膠文化在中國的邊界。

    作者 | 趙燁楠

    設計 | 范曉雯

    2011年上映的紀錄片《最后的唱片店》,記錄了當時在英格蘭東北部提賽德的一家獨立唱片店Sound it out的運營現狀和故事。當時,Sound it out是英國僅存的幾家獨立唱片店之一。

    “我年輕時這里還有很多家唱片店,但現在一個都不剩了”,Sound it out的老板Tom說。

    黑膠已經沒落過很長一段時間。作為一種音樂載體和表現形式,黑膠難以再回到大眾,但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黑膠經歷了收藏者和熱愛者的堅持不懈之后,尋找著自己的大眾生存之道。

    記錄音樂的介質從黑膠、磁帶一直發展到CD等不同實體類型,后者一直在蠶食前者的市場份額,直到上世紀末迎來了數字音樂這種虛擬介質的出現。

    互聯網的興起消解了音樂產業原有的商業秩序。在數字音樂的沖擊下,實體唱片的銷量很快地衰退。1998年,國內最后一個黑膠生產線關停。這之后,國內的黑膠生產斷代了17年之久。人們的行為習慣被技術的更迭悄無聲息地改變著。

    有些習慣會延續。實體唱片尤其是黑膠,對很多人來說,它的意義遠不同于快消文化下的數字音樂。不僅是這種模擬音源下蘊含的真切的、有時間沉淀感的音樂體驗,還有一張張封面設計好看、版本各異的黑膠帶來的收藏價值。

    80年代開始傾銷進中國的“洋垃圾”打口碟、黑膠唱片,是當時一大批國內年輕人的音樂消費來源。他們在淘碟、交易、聽歌、轉賣的過程中形成了“打口文化”,其中許多人一直延續下來了聽黑膠、收藏黑膠的習慣,并逐漸將興趣發展成事業,自己淘碟、辦市集、開店,形成圈層,推動更多的人進入黑膠音樂的社交消費圈。

    相比CD的極盛轉衰,近幾年,黑膠銷量反而在持續回升。2015年美國黑膠唱片收入持續增長到4.16億美元,而上次超過4億還是在1988年。同年,廣州的永通音像重新開設國內的第一家黑膠生產線,總部位于深圳的嘿喲音樂開始委托前者生產黑膠唱片,并開設HYM originals黑膠唱機生產線,面向更大眾層級的年輕消費群體。直到今年上半年,美國市場上的黑膠銷量已經有反超CD的趨勢。

    作為唯一一種既擁有模擬音頻,又擁有收藏價值的實體唱片,黑膠或許的確有它不同于彼的魅力。

    “人們喜歡收藏。人們喜歡音樂。人們也喜歡收藏音樂,也會為了收藏音樂跑到世界各地。”Sound it out店員David說。

    sound it out唱片店

    比如大學時老跑到五道口買碟,現在常去各個國家淘黑膠,上個月剛在北京798店里辦了10周年店慶的萊蒎黑膠唱片店長馬遲;比如年輕時同樣喜歡跑到五道口、新街口淘碟,如今在四惠經營著一家名為“大師洞 | GURU HOLE ”的Live Bar,收藏了上萬張黑膠,定期和朋友一塊兒舉辦黑膠市集的Ryan。

    黑膠的復蘇同樣推動著產業上的人涌進來。比如,2014年開始在廣州經營黑膠轉賣生意,并逐漸喜歡上聽黑膠,喜歡到“一天不聽都不行”,這段時間正在芝加哥淘碟的楊航;又比如2015年在廣州聯合創辦HYM、嘿喲音樂,HYM黑膠系列唱機的主設計師臺灣人林桓民。

    更多的人被這群人影響,比如在360工作,幾乎每天下班跑去萊蒎黑膠聽歌的黑膠愛好者李贊;以及在采訪結束后在萊蒎買了一張《La La Land》的我。

    喜歡黑膠的人、產業上的生意人、新進入的愛好者、消費者,正在緩慢地推進著這場黑膠復蘇。

    01 | 歷史、斷代與打口文化

    萊蒎的店長馬遲說,如果不喜歡黑膠不可能堅持到現在。在廣州經營黑膠生意的楊航對我說了同樣的話。

    萊蒎開了十年,很大程度上是靠喜愛黑膠、希望推廣黑膠文化的精神驅動的。我和馬遲見了兩次面,第二次我希望他講講萊蒎這幾年的運營情況,而他還是跟我聊了很多黑膠音樂的歷史、現狀以及他對黑膠的看法。顯然這才是他的關心所在。

    在那段打口時代以前,黑膠離國內的大眾消費層級很遠。

    民國時期,黑膠唱片還是老式的78轉唱片(“轉”指每分鐘平均轉速,轉速越快,記錄聲音的時間越短),一張唱片大約只能播放一到兩首歌,播放介質也是老式手搖留聲機。上世紀30年代,美國勝利和英國百代兩家公司在上海建立了生產工廠,與國內的大中華唱片三足鼎立,一同制作黑膠唱片。

    很多爵士女伶在這時的上海灘涌現出來,著名的有李香蘭、周璇、白光、姚莉等等。姚莉經周旋推薦進入了百代唱片,并靠《玫瑰玫瑰我愛你》成名。這首歌在1952年被美國歌手弗蘭基·萊恩翻唱并制作成黑膠,登上Billboard榜單第三名。不過此時,聽黑膠音樂的風潮還僅限于中國極少數的上層階級圈子中。

    即使在70、80年代上海吉安電唱機廠生產過一陣“鴛鴦牌”唱機,可供播放薄膜唱片,聽眾們也僅限于各地軍隊和政府大院的子弟們。

    70、80年代的薄膜唱片機

    馬遲當時算是一個,小時候他家里有一臺老式黑膠唱機。80年代初,剛剛結束計劃經濟,新華書店的音像區“沒有像,只有音”,唱機和唱片都賣,唱片5毛錢一張。唱片內容從《義勇軍進行曲》到廣播體操、英語教學到《毛澤東語錄》,侯寶林的相聲到李谷一的歌,涵蓋了當時很多極具時代氣息的文藝作品。

    這時的薄膜唱片還算不上真正意義的黑膠。不單是物理意義上的不同,還包括其承載內容上的封閉與滯后。直到“洋垃圾”的進入之后,它攜帶黑膠一同進入中國,也將黑膠承載的那個時代的搖滾、爵士風潮,打開中國年輕人對世界流行音樂認知的大門。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后,為了彌補當時生產資料的匱乏,中國開始進口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的廢塑料、廢紙張等固體廢料,“打口碟”也在其中,開始大量傾銷進中國。

    很多國外的積壓庫存正版碟、磁帶、黑膠唱片,銷售不暢而只能銷毀。早期進來的黑膠唱片還不多,以磁帶和CD為主。這些唱片邊緣通常會打個切口或圓孔,除了一兩首歌不能播放外,幾乎一切完好,而且價格低廉。甚至有一些“尖兒貨”,是沒有打孔或沒打到要害位置的完好唱片。

    這些打口碟主要經由廣東、福建、天津、上海的幾大港口進來,在一些主要城市形成了大量的打口交易聚集地。

    那時候總愛去淘碟的Ryan說,當時北京主要的賣打口碟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西邊的新街口到西四這塊兒,那里是賣音響器材的電子一條街;另一個是聚集了樂隊和地下演出的五道口。說起北京的打口文化,Ryan覺得付雄和姜華是不得不提的兩個人。付雄的店從西四搬到新街口,后又搬到北天平莊直到關門,而姜華的打口店一直在五道口。

    在北京,稍微資深一些的搖滾樂迷都會知道付雄與他的藍線唱片。在2014年豆瓣音樂的一篇關于付雄的訪談中提到,“曾幾何時,這幾乎是北京唯一的一家能購買全新正版國外搖滾樂唱片的地方。”并且由于進貨渠道的不同,加上付雄音樂口味的獨特,藍線唱片經營的品種大多是打口市場中很難見到的“尖兒貨”。

    98年之后,國內的黑膠生產線徹底關閉,國產黑膠進入斷代期。打口市場上的黑膠成為當時年輕人唯一能夠接觸到黑膠音樂的來源。

    付雄說,那個年代他曾在中圖門市收過很多黑膠,“發電站、Japan、Joy Division,都是10塊錢左右。包括Last Exit(由Peter Br?tzmann領銜的自由爵士超級組合)也買過......其實那時候好多人都很喜歡黑膠,一直延續到后來的CD時代。”

    Ryan還記得他第一次去當時位于西四街口小書店二層老付的唱片店Blueline時的場景:“當時我去他那家店就震驚了,里面的很多唱片我都不認識”。他在那里買的第一張碟是國外原版的The Beatles,通過The Beatles開始接觸到更多更純粹的歐美搖滾,后來開始細分風格,從朋克、金屬、迷幻、非主流、獨立、爵士,到先鋒、實驗、自由即興......隨著不同時代音樂風格的興起與流行,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

    “打口時代的來臨,造福了一大批中國的樂手和樂迷。老一輩的樂手都是聽著打口碟長大的,如果沒有這些打口碟,可能中國搖滾的發展還會更慢。”

    打口碟時代

    Ryan回憶,非典那年,整個社會都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因為不用上學,他“每天早上起來就坐302直奔五道口。天天泡在買打口碟的店里,一泡泡一天,大家一塊聊天聽音樂。”

    也是在大約同一時期,在五道口附近的北航學院路校區讀飛機設計的馬遲,開始經常來這里淘碟。他還記得在五道口淘到的最初兩張黑膠唱片是里赫特彈的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朱利安·列儂的同名專輯。

    “當時也放不了,就覺得它封面設計考究,古董黑膠也挺珍貴的,就買回來了。也不知道為什么,當時就覺得挺好的。”

    后來,Ryan去廣東佛山實習,那里“遍地是賣黑膠唱片的,它比CD大很多,封面設計得太漂亮了”。Ryan買了好多黑膠,跟馬遲的原因一樣:封面太好看了。“我即便不知道是什么,但是我覺得這些封面能做成這樣,音樂不會差。”

    Ryan收藏的部分黑膠唱片

    那一代的年輕人們通過全國各地不同的打口渠道接觸到黑膠,并在這一過程中樹立自己的音樂欣賞體系。同時,他們也在購買、收藏、轉賣以及伴隨于此的社交生活中建立起了國內的黑膠音樂圈層。

    可以說,打口一代的年輕人們,從那時起,建立、擴散、普及了中國早期相對大眾意義上的黑膠音樂文化。黑膠也在中國獲得了自己的早期審美認識。

    02 | 從低迷到復蘇

    黑膠唱片從19世紀末被發明出來后,經歷了幾次迭代。

    從一開始的78轉的SP(Standard-Playing)粗紋唱片和45轉的EP(Extended-Playing)細紋唱片,到1948年哥倫比亞公司生產出33轉的LP(Long-playing)唱片,黑膠唱片可刻錄的歌曲時長達到每面大約六首歌。這時開始正式進入了黑膠唱片的繁榮時期,33轉的LP唱片也成為了現在標準意義上的黑膠唱片格式。

    直到60年代磁帶的發明和80年代索尼Walkman等隨身聽的出現,使記錄和播放音樂的兩種介質都更輕便、易于使用,黑膠的銷量逐漸下滑。

    在實體音樂中,黑膠和磁帶是唯二的兩種以模擬音頻為音源,能夠還原真實聲音的介質類型。

    1982年,索尼和飛利浦聯合發布CD。以數字音頻記錄聲音的CD的出現,很快沖擊了前兩者的市場份額。90年代末,互聯網浪潮來臨。mp3格式的音樂文件與mp3播放器相繼出現,開始進入數字音樂的時代。

    黑膠唱片的銷量在CD與互聯網的雙重沖擊下逐漸萎縮,只剩下那些經歷過黑膠時代洗禮的愛好者們在延續著這一愛好。黑膠的發展歷史久遠,市場存量多。在全球范圍內的黑膠停產潮下逐漸生長出了龐大的黑膠二手市場。

    畢業后,馬遲做了飛機設計師,并有機會到各個國家去淘碟。2009年,他辭掉工作,在798藝術園區開了萊蒎黑膠唱片店。“當時覺得是個兒時夢想,正好第一個工作辭了,第二個還沒找好,就想先讓自己高興高興,當時店只有37平米”。

    萊蒎黑膠剛舉行了10周年紀念活動

    開店之后,他去各國與索尼、華納、環球等唱片公司簽訂合同成為中國經銷商,并加入世界唱片店聯盟。那時大家口中的黑膠回潮還沒有到來。

    在黑膠唱片的主力市場之一美國,許多人家里都擺著一臺老式的黑膠唱機。楊航說,他們在國外淘碟時,除了唱片店,會經常從私人家里收購黑膠。很多都是家里長輩的收藏,“比如他聽不動了或者去世了,兒子不喜歡聽這個,就會整理出來賣給我們”。

    大約從2014年開始,黑膠的復蘇開始被大家察覺。付雄在那年4月的訪談中說,“磁帶很難說,黑膠反正是回來了。黑膠的音質、封面設計(都很棒),而且淘黑膠也是一個特別好玩的事情,尤其是去歐美的唱片店。現在國外的唱片店里CD的地位都特別低。很多小店黑膠是主流。”

    楊航就是從這時開始介入到這場黑膠生意中來的。2014年上半年,他開始和朋友合伙在廣州售賣國外二手黑膠。廣州的黑膠唱片基本從香港進來,成噸成噸的運輸著。一開始他們做批發,每個月的到貨量從幾千張增長到幾萬張。“一來貨就叫客戶來,他們可以把貨差不多全拿走,反正我們有全國的客戶”。

    以他們這樣的一級批發商為入口,國外的黑膠唱片進入全國各地的唱片店和個體家庭。

    后來,消費市場情況越來越好,楊航開始兼顧批發和零售,并在位于機場路的廣州音像城里開了實體店。后來,零售市場變得更成熟了起來,楊航在2018年將店鋪挪到了廣州海印廣場三樓,這里交通方便,客流量大,來零買的顧客很多。

    楊航在海印廣場的黑膠店

    在以黑膠為生意的過程中,楊航自己也逐漸喜歡上聽黑膠,并從淘碟、售賣、與懂行顧客的交流中越來越懂黑膠。楊航喜歡聽古典和爵士音樂,讓他給我推薦幾首的時候,他如數家珍:“古典可以去聽貝小協、柴小協,貝三、貝五、貝九、柴六交響樂”,“爵士去聽Bluenote,Verver,ECM發行的,這幾個爵士大公司出的唱片都不錯”。

    楊航推薦的黑膠古典音樂

    楊航說,從他這里買黑膠的很多都是年紀稍長些,喜歡聽古典、爵士等類型的愛好者。一些頂級的發燒友家里可能擺著一套幾十萬的專業黑膠播放系統,買唱片的時候不僅挑喜歡的音樂,還會挑版本、演奏者。說到這兒,他給我甩過來一條“買黑膠唱片買到破產的香港前政務司長許仕仁”的新聞鏈接,并半開玩笑地評價道“精神鴉片,精神鴉片啊”。

    除了這部分偏好聽古典、聽爵士的黑膠發燒友,在國內,黑膠也正在緩慢地向更大眾化的方向發展著。在楊航的個人感受中,過去兩三年的鼎盛期內“全球可能有三分之一的黑膠都流到中國來了”。

    一些大陸的流行音樂藝人也會發行黑膠唱片,而在國內黑膠生產線的中斷期,他們往往只能選擇德國、日本的一些國外黑膠發行商合作,這導致中國藝人的黑膠唱片價格居高不下。

    2015年,黑膠市場上供需的不平衡被一些唱片發行公司捕捉到。這年,永通唱片在廣州番禺區恢復了國內第一家黑膠生產線,同年,林桓民聯合創始的嘿喲音樂開始委托前者生產黑膠唱片。中唱上海也在去年五月把停產了近20年的黑膠工廠重建起來。

    在這個層面上,黑膠不再僅限于小眾黑膠愛好者圈子里的自我狂歡,進而推動了黑膠產業得局部復活,并努力擴散到更廣泛的大眾生活中去。

    林桓民說,在成立嘿喲音樂后,他們與環球音樂嘗試合作發行了7張黑膠專輯試水市場。因為還不確定市場效果,他們選擇了譬如張學友、莫文蔚、王菲這樣傳唱度高、大眾認可的流行歌手的專輯。

    “當時國內其實是一個既沒有雞也沒有蛋的狀態”,林桓民說。緊接著,他們創立了HYM originals,并自建了硬件生產線,開始研發自有的黑膠唱機產品,希望形成產業鏈體系。

    HYM SEED唱機

    在進入黑膠產業前,林桓民是一位優秀的產品設計師。在黑膠唱機的設計上,他們曾爭論了好久,到底要設計成純黑膠唱機,還是黑膠與數字音響結合的產品?最終,他們選擇了后者。

    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目標客群路線。如果是前者,面對的客群可能還會是黑膠愛好者圈子里的那些人。而后者,明顯將黑膠推廣到了一個新的消費層級。

    唱機的研發過程持續了兩年。2017年,HYM旗下的第一款黑膠數碼唱機“SEED”上市了。林桓民希望這款唱機“夠簡單,夠直接,能夠保存播放黑膠的儀式感的同時又能夠以非常現代的方式去呈現。”其次,他希望唱機能作為一種體現新興生活方式的家居產品,融入不同的家居風格里,因此為它設計了以木質為主的、線條明晰簡潔的外觀。

    在這款產品上市后,林桓民和其他創始人內心是忐忑的:這樣一個新形態的、將黑膠與數碼音響結合起來的產品,會被大眾認可嗎?

    這樣的擔心持續了一段時間,直到一位在國外有影響力的電子產品評測自媒體Unbox therapy自發評測并給予了他們不錯的評價。“有一天半夜的時候,我朋友發給我他的評測視頻......后來帶來一些其他媒體的跟進,大家才慢慢對這個品牌有一些很正面的認識。”

    這款產品在他們的天貓店鋪“嘿喲旗艦店”中定價3699元,這個客單價的確立經過很多輪的沙盤推演。“最初在國外經過人群的測試,價格分析,再把價格往國內倒。后來確立了小資的85后、90后目標人群,(讓他們)能夠不需要考慮太多,就能入手的一個價格。”

    接著,HYM推出了ROOT、DUO等適用于不同播放場景的黑膠家居音響,來擴充產品線。并在線下開設了黑膠生活體驗店,將黑膠唱片的宣發、簽售、試聽,以及黑膠硬件與音樂周邊的業態需求囊括進來。

    嘿喲音樂去年的唱片銷售量大約有二三十萬張,林桓民認為,在現在國內黑膠發行的起步階段,“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了”。

    嘿喲音樂發行的不同類型黑膠唱片

    現在,他們還在嘗試與很多不同類型的歌手合作發片,比如蔡琴、Beyond、說唱類型的C-block、民謠樂隊鹿先森,以及像葉問、追龍、烈火英雄這樣的國內電影原聲。

    在這個意義上,黑膠只是一種實體形式,它可以裝進任何一種音樂類型,服務于音樂市場上不同的細分人群。在黑膠的價值被市場重新評估下,國內的黑膠斷代又重新歸來。起落常有時,或許是不是回潮已經無謂了。

    這些產業鏈上的新興血液的出現,填補了國內黑膠市場空白期后的生產資料缺乏。而像HYM這樣創新的融合形態黑膠唱機產品,不是黑膠唱機的變體,而是將黑膠本身帶到了一個更廣闊的消費市場上來。讓那些原來不在黑膠圈的人接受“原來我也可以這樣聽音樂”。

    而且,在實體重新被看重的現在,黑膠除了功能意義,還自然地承載了某種社會圈層的建立與持續維系、拓展的能力。

    03 | 黑膠在中國:一個小剖面

    打口時代成長起來的那批人,成為了現在助推黑膠回到大眾視野的一批重要的人。他們中的很多人依然留在了黑膠圈子里。而留下來的這些人,現在已經成為了黑膠收藏家、開店者、黑膠文化推廣者。他們在黑膠圈內擁有話語權,并且有能力主導、推廣黑膠文化在國內的發展。

    Ryan提到,上次他與朋友一塊辦黑膠市集的時候,驚訝地發現來參加的這些人“都是那個年代一塊淘碟的,而且大家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店,或是寫跟音樂相關的書,都沒有脫離這個大的圈子。”

    Ryan舉辦的黑膠市集

    同時,黑膠產業上新興商業力量的進入,也從另一條線路上普及著黑膠文化。例如嘿喲音樂,例如正在考察工廠,打算正式拓展國內黑膠業務的環球音樂。愛好者們形成話語權,產業上的公司們介入到黑膠的生產中來,更多的國內藝人愿意加入到黑膠唱片的發行中來。他們的力量交叉、融合,形成復雜的傳播鏈路,一起拓展著黑膠文化、黑膠市場在中國的復蘇與興起。

    而這些影響正在持續發生著。更多的年輕人通過他們了解、進入、喜歡上黑膠音樂。

    在互聯網公司奇虎360工作的李贊是其中之一。他們的辦公樓緊挨著798藝術園區,這成為了他接觸到萊蒎唱片店的最初契機。

    李贊關注互聯網產品,也喜歡上微博。由于四年前他不斷向周鴻祎發微博私信,給360的產品提出意見,周鴻祎有天回復他,讓他來自己的公司試試,他就來了。入職后,他負責當時360手機瀏覽器的產品改進,結果他得“把我之前提的所有問題都要自己改掉”。

    這讓他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工作不太順利,有天他下班后逛到了離360幾百米之隔的萊蒎黑膠。這里給他提供了可以聽音樂、舒緩心情和放松的社交場所,也讓他慢慢喜歡上黑膠音樂。李贊說,萊蒎的幾個伙計人都很好,也是真喜歡黑膠。有天他進去的時候有點失落,萊蒎的咖啡師“給我做了一杯喝的,然后再去給我找了一張唱片聽”。

    李贊后來買了一個黑膠唱機在家里,有時候會放上一張唱片聽聽。直到現在,李贊幾乎每天都會去萊蒎聽會兒黑膠,一起聊天,自己也接觸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音樂,收藏了一些黑膠。

    萊蒎還在B站上開設了一個賬號,叫“唱片店員馬皮皮”,在上面分享萊蒎的故事,普及黑膠知識,推廣黑膠文化。到現在為止已經發布了41條視頻,擁有1.7萬粉絲,并有很多黑膠愛好者常在彈幕里一起互動。

    Ryan也是另一個致力于推廣黑膠文化的影響者。這月12號,Ryan的黑膠圈朋友小水在北鑼鼓巷的EL Nido酒吧舉辦了“BYOV自帶黑膠”的音樂分享活動,也邀請了Ryan來。

    EL Nido在郎家胡同的東邊巷口處,坐落在一個四合院里。BYOV從下午三點開始在這里舉行,當我四點多走進去的時候,院子里與屋內已經充滿了人,黑膠機播放的音樂從屋內飄出來,他們站立或坐著,拿著酒杯一邊熱聊,或閉上眼跟著節奏輕微晃動。

    屋內一位DJ上臺說“Yo,請所有播放音樂的朋友愛惜唱機和唱針,給現在的DJ來點兒聲音,給BYOV來點兒聲音吧”。

    “BYOV”現場正在播放音樂的DJ

    我在唱機的旁邊找到Ryan,身后的桌子上放了兩大箱黑膠唱片,都是他帶過來的。窗前擺放著兩臺黑膠唱機,外接音箱,DJ正在用這兩臺唱機輪流播放唱片,這樣不會有切換時的停頓感。Ryan說,DJ不僅切換得順暢,他還能保持兩個歌曲淡出和進入的節奏點相同。

    屋內同樣充滿了人,一些音樂人,一些愛好者,一些像我一樣對黑膠感興趣的朋友。小水用本子記錄下大家播放唱片的順序。她說BYOV是她最初在美國看到的活動,一些沒有唱機的朋友可以在這兒播放自己喜歡的唱片,大家也可以一起交流、一起玩兒。所以也想回來辦一場,“沒想到來了這么多人。”

    爵士、嘻哈、實驗音樂,不同風格的音樂輪番播放著,大家閑談、律動、放松著喝酒,交流著自己對音樂的想法和最近的生活。

    活動一直持續到晚上,一位收藏者拿出18張黑膠跟大家一起分享,Ryan挑了一張給我,并說“這張是封面最好看的”。小水在朋友圈發了一段BYOV的視頻:“昨天的BYOV非常成功,謝謝朋友們,期待再聚”。

    就在此時,楊航依然在芝加哥淘碟。他淘到一批唱片后會定期運回去,11月底到現在,他已經發了兩單合計一萬張唱片運回廣州。楊航挑碟特別快,幾乎靠直覺。經驗的累積讓他能在幾秒內分辨出這張碟是不是國內顧客喜歡的類型。

    今天正在舉辦的芝加哥唱片展

    2020年1月19號在芝加哥有一個大型的唱片展,楊航打算在大年三十回家前,“在唱片展上淘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然后把包里所有的錢全部花完回去”。

    楊航覺得黑膠二手市場一直在起起落落,相比前幾年的鼎盛期,現在行情已經沒那么好了。買方和賣方市場也在互相影響,國內買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國外的行情也會升高些。“國內客戶對品質的要求上去了,價格下來了;國外的進價上去了,品質也相對下來了”,差價變得越來越小。轉賣市場雖然依然比較混亂,不過正在往透明、理性的方向發展著。

    對于許多新進入的收藏者而言,也正在建立自己的黑膠評價體系。馬遲覺得,國內現在廣泛意義上的黑膠愛好者“正在建立收藏觀的階段”。

    在國內,沒有家里人手一臺的黑膠唱機,也沒有從小耳濡目染的傳統。黑膠文化在中國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打口時代”延續下來的這群音樂愛好者建立起來的。黑膠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其實是一種既熟悉但又陌生的新鮮事物。

    大眾層面的年輕消費者沒有像上文提到的“買黑膠買到破產的許仕仁”走向癡迷狀態。對他們來說,黑膠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從音樂到生活方式的轉變,從審美意義上被他們所率先接受。

    索尼在2016年推出了可以數字化輸出的黑膠唱機PS-HX500;茉莉花Jasmine也在兩年前發布了可以隨時連接音箱耳機的MORE黑膠唱機。任何一種事物走向大眾化都會從淺顯的層面開始,或許這種形式主義為主的方法可以成為黑膠再次走進大眾生活中的不錯開端。

    三年前,住在北京的姜偉在裝修新家時買了HYM的SEED唱機,這幾年中,他只是零星買過和收到過幾張黑膠唱片,聽得也并不頻繁。“我可能聽黑膠不多,但我想讓音響有所不同”。對他來說,作為音樂審美標桿的黑膠,融合數碼音響,是很有吸引力的產品。

    福建女孩兒Fish也在最近買了一臺,她覺得生活需要一些情調,而這臺唱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她。“很多時候,你的情感可以通過音樂來傳遞和釋放。”

    黑膠市集、黑膠分享活動、黑膠唱片店等實體空間為那些愛好者提供了社交意義,在唱片的交換中、音樂的交流中拓展了黑膠圈層的邊界,延續著黑膠文化。

    更大眾層面的消費者在黑膠消費中尋找到了精神的愉悅感。在全面數字音樂時代之中,或許這就是黑膠存在的價值。它不僅承載音樂,也連接起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驅使著他們探索生活中的那些可愛趣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女导航| 唐人社视频呦一区二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4hu44四虎www在线影院麻豆| 中国熟妇毛多多裸交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公司| 欧美人妻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最新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欧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二区|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暖暖 在线 日本 免费 中文|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视频|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精品| 无遮挡免费高清羞羞视频|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日韩|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午夜福利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嘿咻嘿咻男女免费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