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課上,一位老師拿出一百元人民幣,對學生說道:“這有一百元錢,誰想要,我送給他。”在座的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都想要。然而,那位老師卻將它揉成一團,扔在地上,用腳踩了幾下,老師又問道:“誰還要?”下面的聲音依然沒有改變。最后,那位老師將那一百元人民幣,撕成了碎片,問道:“誰還想要?”下面還是發(fā)出了想獲取的聲音。 一百元就是一百元,人人都想要,無論將它如何踐踏,它的價值依然沒有改變。 再如三國時期的忠義猛將——關羽。關羽因為他以忠義為立身之本,以勇猛為縱橫之質,而被后人所贊頌。關羽已死,但他的英雄氣概與質氣卻永遠在人們的腦海里生長。 在宋代,關羽正向神話之路邁進。官方開始為關羽加官進爵,宋徽宗時封關羽為忠惠公和崇寧真君,真君已是道教之神,后又加封為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由歷史上的侯又升為王。宋高宗時,又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宋孝宗時改封為英濟王。這樣,由官方出面對關羽加大尊崇,使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明代關羽繼續(xù)受封。萬歷十八年(1588),關羽被封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帝”,成了關帝;到萬歷四十二年,進一步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又成了關圣;到崇禎年間,關羽又有了“關夫子”的叫法,與孔夫子并列了。最后到了清代,從品級來說,關羽已經沒法再晉級了,就像科舉的最高榮譽是狀元一樣,那就只好在他的頭銜上做文章,一路增加,最后變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二勇威顯關圣大帝”,關羽聲望達到了定點。 關羽死后千余年,被神話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從統(tǒng)治階層來說,樹立關羽這樣一個忠義楷模,讓人們去效法,有利于加強統(tǒng)治。從一般民眾來說,一方面,人民心中固有的英雄崇拜,很容易使他們尊崇關羽這樣歷史中的勇者;另一方面,《三國演義》中對劉關張生死不渝的桃園之義的渲染,深合下層人民患難相助,不離不棄的道德觀念。 關羽活著的時候,為天下大定而奮斗;死了,成為人間楷模。這就是他的本質力量。 瓦礫用清水刷洗,不會變成白玉;給黃金抹上污泥,不會改變本色。 2013年09月27號 |
|
來自: gyc8848 > 《初中文墨(20190809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