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焦循曾在《易余龠錄》中說“一代有一代之勝”,并選取楚騷、漢賦、魏晉南北朝隋唐詩、宋詞、元曲、明代八股文為各個時代的代表文體。后來有人將最后一項改為明清小說,這是符合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實際情況的。在所有的文學式樣中,明清兩代獨領風騷的確實是小說。而其中又以章回小說為代表。 章回小說又稱中國古代長篇通俗小說。由宋元長篇說話嬗變而來,是中國古代小說中與筆記、傳奇、白話短篇分途并行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的創作業績,體現了中國古代小說的主要成就,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文體。 一、章回小說的源起唐代的俗講變文一直被學術界稱為是章回小說的遠祖。指的就是章回體小說與俗講變文之間的一種比較久遠的師承關系。俗講由佛家講經衍出,所謂“俗講”,即中唐以后的一種講經方式,是和尚在寺里講經的“話本”,采用說唱結合的方式,描摹表演,比較具有趣味性。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其教義精深繁富,不易領悟,俗講則將深奧的佛經文學化和通俗化,并且與說唱藝術結合。唐五代時有種說唱變文極為盛行,叫做“轉變”,變文,就是轉變的底本?!白儭奔礊樽兏⒆兓?,使高深道理通俗化。變文可以說是徹底的民間文藝,它是一個人就能說唱的講經文。 由此可見,俗講變文其實就是通俗方式下的佛家講經,陳寅恪先生曾講過:“自佛教流傳中土后,印度神話故事亦隨之輸入,觀近年發現之敦煌卷子中如《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演義》諸書,易知宋代說經與近世彈詞章回體小說等都出于一源,而佛教經典之體裁與后來小說文學蓋有直接關系?!庇纱俗阋姡禄伢w小說與俗講變文之間確有淵源。 不過,俗講及變文對章回小說的影響,并非直接的,而是經由“說話”藝術這一中介發揮作用。 “說話”就是講故事,是一種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是說書、評彈等藝術形式的鼻祖。 隨著李唐王朝的解體與坊市制度的結束,經五代紛爭到宋朝建立,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市文化空前繁盛。這為市民文藝的發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礎。而在唐代開始繁盛起來的說話,更是吸收俗講、變文藝術的經驗,到宋元有了質的飛躍,成為當時市民文藝的主要形式之一。 隨著市民欣賞水平及日益高漲的精神文化需求,宋元的說話藝術出現了“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的局面,四家數指的是:小說(古稱銀字兒)、鐵騎兒、說經、講史。由此,有固定體制的話本也相繼產生。話本,就是說話的劇本,它是處于講俗變文與章回體小說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學界一般認為章回小說是在宋元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胡適認為“宋朝是章回小說發生的時代。 如《宣和遺事》和《五代史平話》等書,都是后世章回小說的始祖?!彼卧挶局苯永^承了唐代俗講變文的許多文體特征,例如:宋代話本有“入話”、“收尾”的特殊藝術形式就跟講俗變文中的押座文、解座文十分近似。所以,論起明清章回體小說的母體還要數宋元話本。 話本小說對章回小說文體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章回小說的文體形態特征幾乎都能在話本小說中找到遺傳因子。俞平伯即據“起首有楔子”、“起首有詩、結尾有詩”、“書分章回”等特征而認為章回小說乃“話本之肖子”。 如果從小說的結構體制來說,則不管“講史”平話還是“小說”話本,都與章回小說存在傳承關系。胡士瑩在《話本小說概論》中將話本的結構體制分為題目、篇首、入話、頭回、正話、結尾六個部分,如果按照各部分的結構功能歸類,則可將篇首、入話、頭回并為一類,視為導入部分,正話是小說主體,這樣話本小說的結構體制實際上包括四個部分:題目、導入部分、主體部分、結尾,而一部完整的章回小說也相應地存在這四個部分,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到兩種文體之間傳承關系。 二、章回小說的特點章回小說既然由宋元時的說話藝術和話本小說脫胎而來,則免不了帶有這些藝術形式的影子。同時,在經過文人們不斷的發展演進中,又增加了其更多新的特點。 一、以分回標目的形式劃分敘事段落分章敘事。標明回目,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特有的體式特征,故稱為章回小說。這與宋元說書藝人講較長歷史故事,一次講不完而分段進行有關。這種分回的做法,對章回小說家集中力量經營好每一回書非常有利?;啬恳M可能概括所說故事的重要內容。早期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回目都是七字的單句,如“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等。到了《水滸傳》,由單句變為了偶句,如“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等。這種形式,發展到后來對句越來越講究,要求對仗工穩,平仄和諧,甚至如《紅樓夢》等小說的回目還有些許詩意。而從回目標題,亦可見作者文學素養的高低。 二、繼承“說話”藝術的敘事方式。章回小說繼承宋元“說話”傳統,作者始終扮演著說話人的角色,采用“說給人聽”的散說為主并間以韻文的敘事方法。 作者創作時雖然已經脫離了說書場,但仍遵循“說話”藝術的基本要求?!霸捳f”、“且說”、“但見”之類,仍是敘事和描寫的常見方式。 在講述過程中,作者可以任意中斷情節的發展,向讀者進行解釋和評論。講史藝人為吸引聽眾下次再來,往往在情節緊要關頭突然打住,留下懸念。這種敘事技巧也為章回小說所繼承。在每回結尾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套語結束。 后來雖完全擺脫由說到聽的模式而轉為文本閱讀模式,但仍保留著某些說書習慣用語的痕跡。 三、作者采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章回小說繼承說書藝術采用全知全能的敘事視角。敘事人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可以隨意說出書中任何一個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對人物的外表與內心,對事件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有些章回小說家為了更深入地表現人物個性和內心世界,不滿足于這種全知視角而兼用由作品中的人物自己去看去聽、去感受的限制視角。如《水滸傳》寫宋江眼中看到了莽李逵,李逵眼中看到了黑宋江。這種運用人物視角的筆法,到了《紅樓夢》已成為作者常用的手法。 四、豐富多彩的敘事結構。小說結構的主要內容是對情節的組織安排,使整部小說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內容不同,結構也隨之不同。為了適應講故事的要求,章回小說大多采用單線組合的結構形式,由一個個故事連綴而成。故事較長的則組成情節單元。情節單元常由三個回合組成,如“三顧茅廬”、“三打祝家莊”、“三調芭蕉扇”等。早期的章回小說,以《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結構較為復雜,由多線交叉組成。到了《金瓶梅》,采用了網狀結構新形式,并為《紅樓夢》所繼承和發展。世情小說表現復雜的社會人生,其內容千變萬化,敘事結構也隨之千變萬化。單線組合、單線縱貫、多線交叉、網狀交織是章回小說敘事結構的基本形態。 五、緩急有致的敘事節奏。講故事要能吸引人抓住人,必須適應聽眾的欣賞心理需求。因此,說話藝人特別講究掌握故事發展的快慢、緊松、起伏等變化。章回小說寫給讀者看,同樣需要適應閱讀心理,注意藝術節奏。 古典小說評論家深知此中奧妙,通過各種方式闡明安排好藝術節奏的重要性?!度龂萘x》第七回講袁紹和公孫瓚、孫堅和劉表之間混戰,接下去第八回卻轉而敘述貂禪的故事,毛宗崗批道:“前卷方敘龍爭虎斗,此卷忽寫燕語鶯聲,溫柔旖旎。真如鐃吹之后,忽聽玉簫;疾雷之余,忽觀好月。”就是講究掌握節奏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六、通俗化的敘事語言。唐代傳奇以文言文為主,宋元“說話”轉為以白話為主。章回小說繼承宋元“說話”傳統,敘事語言力求通俗化大眾化。但當時的書面語言仍是文言文。章回小說為了雅俗共賞,在白話中夾雜古文詞語及引用融匯詩、詞、歌、賦、史傳文學,也是很自然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利用了《三國志》史料等原因,名為“通俗”,實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相比之下,《水滸傳》采用老百姓口語,可稱為名副其實的長篇白話小說。《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則是經過精心提煉的白話而更富有文學色彩。 三、章回小說的成就若從反映社會、描寫現實的廣度和深度來看,無論哪種文學樣式,包括詩詞、散文、史傳文學、戲曲或者是短篇小說,都比不上長篇小說。中國古代章回小說對明清社會現實的反映再次證明了這一點??梢院敛豢鋸埖卣f,章回小說對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有深刻而細致的反映,它是明清社會全景式的形象再現。 元末明初,社會動亂,豪杰并起,“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其實不僅是宋事,亦包括當時現實。《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對古代社會的描寫,正是元末混亂現實的顯現,其中寄托了作家希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富裕的政治理想。 晚明政治日壞,黨爭激烈,權閹專政,外患未平,內憂又起,農民起義成燎原之勢。面對如此形勢,文人憂心如焚,此時的章回小說放棄了以前的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法,大量時事小說迅即產生,其中《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梼杌閑評》等章回小說堪稱代表。 總之,有明一代之政治大事、歷史演變大都可以從小說中得知大概。清代章回小說亦是如此。 不僅政治,社會風氣更可以從小說中得到明證。明代中晚期,皇帝崇信道教,侈談長生術、房中術,耽于淫樂,社會風氣日壞,于是就出現了《如意君傳》、《金瓶梅詞話》等世情小說。 除此之外,其它的小說的題材還有寫愛情的、諷刺現實的、寫神怪的、寫宗教的等等。 總之,可以說明清時代的任何角落、任何人物都可以在章回小說中找到它的影子,所以有人把章回小說稱之為稗官、野史,以彌補正史記載之不足,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為重要的是,明清章回小說不僅是當時社會真實的全景式的反映,而且在很多方面摸到了時代的脈搏,站在了時代的前列,提出了深刻的問題,反映出比普通歷史著作的全景描繪更為深刻的內容。這才是章回小說作為文學作品的更為成功之處。 《水滸傳》誕生于元末明初,當時各路起義英雄高舉義旗,烽煙四起。作者不僅熱情謳歌草莽英雄,顯示出過人的膽識,而且提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題,為農民起義找到了根本原因,揭露了封建社會官民對立的事實。整部小說貫串著這樣一條主線,即起義軍應該有怎樣的綱領,實現怎樣的目標,怎樣處理與勞動大眾、地方勢力、封建官府乃至朝廷、皇帝的關系?這樣的主題,遠比單純描繪起義深刻得多。這也是為什么后來眾多描寫農民起義的章回小說,藝術、思想上總不及《水滸傳》的原因之一。 如果說《水滸傳》的作者借小說來探究農民起義軍出路的意圖還不明顯的話。那么,《儒林外史》的作者借小說探尋讀書士人出路的追求就帶有很強的自覺性了。吳敬梓身處清初康、雍、乾盛世,家世高門,是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但他卻觸摸到了盛世表象下的衰脈,毅然以科舉制度的弊端為靶子,提出了改革培養人才、選拔人才制度的呼聲。 他認為只有憑一技之長,自食其力,保證經濟上獨立,知識分子才能擺脫附庸的、受人束縛的地位,而成為一個真正的獨立自主的階層。這樣的見識,在當時甚至今天都可謂振聾發聵,引人深思??梢姡绻麅H僅是形象地再現明清讀書士子的生活狀況、精神風貌,《儒林外史》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不會有今天這樣崇高的地位的。 諸如此類的例證還有很多,如像《醒世姻緣傳》涉及的封建婚姻中的家庭問題;《歧路燈》中涉及的子女教育問題等,都是值得人們去深思的。 綜上所說,說明中國古代章回小說不僅在反映現實的面上有相當的廣度。同時,就文學藝術本身而言,它還有更深的認識價值,是人類永遠挖掘不盡的豐富的思想寶庫。這種對時代的反映,對社會的反思,才真正代表了明清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顯示出長篇小說反映現實時所獨具的優勢。 所以,僅僅稱中國古代章回小說是明清社會的百科全書是遠遠不夠的,它是明清時代當之無愧的形象史、思想史和風俗史。 四、明清時代章回體小說的文壇地位封建社會的正統文人一直不肯將小說列入文學之林,但小說在其它傳統文學樣式(如詩、詞、散文)已成強弩之末之際,勃然而興。長篇章回小說優秀代表作前后相繼,短篇白話小說也有如“三言”、“二拍”、《型世言》、《無聲戲》等作品接連出現。文言小說《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各顯特色,并帶來整個文言小說的復興。 反觀其它文體,雖然明代詩文流派眾多,作品也不少。清詞、清詩、清代散文也都有集大成、復興之勢,但它們實在無法與前代之盛相比。在這種形勢下,小說成為明清文學的主流,便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在這股主流之中,章回小說相比較而言顯得更為突出。雖然古代章回小說的發展歷史不及白話短篇小說和文言小說那么長久,但它一旦成熟,其包容量、影響力、輻射度都遠遠大于短篇小說。 作為長篇小說,它占有種種文體上的便利,比如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悠久的歷史傳統、時代變遷、人物復雜的經歷、深刻細致的內心世界等。表現這一切,短篇作品具有一定的困難,受到文體本身的限制,即如戲曲、史傳文學也同樣受到限制,而這恰恰是長篇章回小說可以自在翱翔的天地。作家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鴻篇巨制,精心構架,可向廣度延伸,也可向深度挖掘。既可寫象《三國演義》一樣描寫波瀾壯闊、瞬息萬變的歷史;也可寫如《紅樓夢》一樣圍繞大觀園內的兒女情長精雕細琢,細致捕捉人物心靈深處微妙的曲折變化。 這種文體優勢不僅給長篇章回小說作家反映世界、反映生活帶來種種便利,也為他們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提供了可能,因為它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機會、領域,比短篇小說更具有挑戰性。 正因為如此,作為長篇巨制,它需要作家有魄力、有膽識,能統觀全局,能駕馭小說的全部結構情節的變化與發展,有相當的藝術表現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作家有深厚的生活積累,深刻的思想見解,能站在時代的前列,把握歷史發展的脈搏,有博大的胸懷、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有火一樣的熱情,能為理想而獻身。這樣的作家才能譜寫出偉大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不但短篇小說,即使詩詞、散文也難以企及這樣的高度。中國章回小說的巨大成就便是這一點的最好證明。從這一點上看,它不僅是明清小說的主流,更是明清文學的主流。 五、章回小說的影響一、使傳統文學觀念發生了變化。在中國古代,文學一向是高雅藝術,雅是文人文學的根本特征。受此觀念影響,作為民間藝術的話本小說雖然產生甚早,但一直沒能走上繁榮之路。而長篇章回小說創作的成功,大大改變了文人對通俗文學的看法,引起了深刻的文學觀念的革新。特別是明代中晚期以來,長篇章回小說名作迭出,章回小說以優秀的成績改變了人們對通俗小說的看法。 晚明文藝思潮中強調對通俗文藝的重視、借鑒,與章回小說的興盛和成功顯然有著極大的關系,以至于當時許多學者提出“真詩乃在民間”,他們大量搜集整理通俗文學作品,甚至于白話短篇小說也因此而大行其道,迅速復興。 這股文學思潮與當時哲學思潮可謂相輔相成,相互啟發,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文學風格的演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清代以后,章回小說繼續走向鼎盛,影響與日俱增,甚至一些傳統的經學家,也由抵制轉為扶植、引導、利用,即“以通俗語言,鼓吹經傳”,借章回、短篇小說來灌輸正統文學形式所難以實現的教化意識,章回小說中 《醒世姻緣傳》、《歧路燈》等作品即是明顯的標志。 二、章回小說的成功創作,還潛在影響了詩文的創作傾向。明清詩文中敘事性作品大量增加,而且大都較為成功。在敘事過程中,小說筆法尤其常見。明清散文,成功之作頗多。然大都與敘事有關,如歸有光的 《項脊軒志》、張岱的《西湖七月半》等等,寫人記事、狀物寫景,栩栩如生,與章回小說成功之作中的具體描寫相比,極為相似。 詩歌亦是如此,許多作品不僅以敘述完整的故事情節為己任,而且大量運用人物對話、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描寫場景、渲染氣氛。比如吳偉業的《圓圓曲》便充分顯示了這種創作風格和創作傾向。 另外,明清詩文作家把眼光轉向普通下層人物,販夫走卒、歌女家丁成為經常性的描寫對象,這也與章回小說深入人心有關。 還有,章回小說在語言運用上,以經過提煉的白話為文學語言,大量借鑒口語,造就一種全新的語言風格,如《儒林外史》、《紅樓夢》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這對明清詩文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清詩文作家有許多人提倡語言通俗,要求手中所寫即心中所想、口中所說。袁宏道等人極力贊揚《水滸傳》、《金瓶梅》的語言藝術,并以之作為創作楷模,便是這種文學思潮的體現。 三、促進和推動了戲曲的發展。古代小說、戲曲同步發展且互相影響。 開展戲曲活動的關鍵之一便是劇本。明清小說更證明,有不少小說作品固然是從戲曲改編而來,但更多的是章回小說為戲曲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人物、題材和精彩故事。不少明清傳奇劇便是根據章回小說改編而成。到了近代的地方戲和京劇更是大量取材于古典小說名著。查閱中國戲曲目錄,三國戲、水滸戲、楊家將戲以及根據各種歷史演義改編創作的歷史故事戲,幾乎占了全部戲曲目錄的大多數。 另外,現代的很多的影視題材也都是來自于對章回小說的解讀或改編。 四、向平民百姓普及了歷史文化知識。章回小說對平民百姓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功不可沒。甄偉《東西漢通俗演義》卷首托名袁宏道序:“予每檢《十三經》或《二十一史》,一展卷,即忽忽欲睡去,未有若《水滸傳》之明白曉暢,語語家常,使我捧玩不能釋手者也?!裉煜伦砸鹿谝灾链甯缋飲D,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談及劉季起豐沛、項羽不渡烏江、王莽篡位、光武中興等事,無不能悉數顛末,詳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徹旦,幾忘食忘寢,聚訟言之不倦?!逼胀ò傩瘴慈雽W堂而能講劉邦、項羽、孔明、曹操等人的故事,都是通俗小說和與之相關的戲文傳播的結果。 五、為現代小說創作提供借鑒。章回小說豐富的創作經驗為現代小說創作提供了借鑒。章回小說對現當代小說家的影響不限于張恨水等采用章回小說體創作的作家。同時,魯迅、茅盾、巴金、老舍等著名小說家也都是在繼承古代小說優秀傳統并吸取國外小說先進創作經驗的基礎上,實現了古體小說向現代小說的轉變。 六、特殊而重要的文化使者。章回小說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文化使者角色。優秀的章回小說是中國文化的驕傲。世界上不少國家的人民,曾通過明清小說,從一個特殊的視角,開始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早在十七世紀的朝鮮漢語教科書刊本《樸通事諺解》中,就有關于《西游記》、《飛龍傳》的記載。明末清初出現的《金云翹傳》,在距今約二百年前就被詩人阮攸改編為長詩,馳名于越南文壇;《好逑傳》遠在18世紀就傳入西歐,譯成多種譯本。我們從德國詩人歌德的贊賞言辭中就不難意會到他是怎樣通過小說來了解和贊嘆中國悠久而優美的文化。這些例子生動說明,明清小說在當時就曾經成為文化使者,把中國文化介紹到國外。而到了現代,古典章回小說名著隨著越來越多譯本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更是有千千萬萬的讀者通過閱讀這些名著了解到了中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中國古代文化可以分為雅與俗兩大部分。詩詞歌賦之類為文人士大夫所獨有,為傳統雅文化的代表。勾欄瓦舍中的各種表演藝術,則是滿足下層普通人民需要的俗文化。小說、戲曲便屬后一類。但文人學士的參與戲曲創作,使之沾上了一定程度的雅氣。因此,真正代表通俗文化的,當推通俗白話小說及與之相關的說唱藝術。章回小說及與之相應的說唱藝術不僅能給普通下層人民以審美愉悅,而且也是下層人民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中國古代的通俗小說作品(尤其是章回小說)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樣式,還是一種文化承載體、傳播體、輻射源,雖屬于俗的范疇,但卻以其力量之巨、數量之多奠定了市民文化、鄉村文化的基礎,構成傳統文化最深厚的土壤,并因其同時被文人士大夫接受進而影響雅文化的組成、改變其特色,最終融入了雅文化的范疇。在雅與俗的交流和相互影響、俗文化的提高和發展等方面,章回小說發揮著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