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中國古代雕塑在內容題材、形式風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質上都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門類,它不僅表現了中國歷代雕塑的藝術技巧的發展,也是和各個朝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更是和中國繪畫元素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傳統的精神、氣韻在雕塑作品中的體現表達,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智慧、靈魂、藝術的結晶。 關鍵詞:古代雕塑 類型 價值 吳為山先生把中國古代雕塑總結歸納為“八大類型”:原始樸拙意象風、商代詭魅抽象風、秦俑裝飾寫實風、漢代雄渾寫意風、佛教理想造型風、宋代俗情寫真風、帝陵程序夸張風、民間樸素表現風。這是對中國古代雕塑有著很深刻的認識與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藝術家們精湛的制作技巧上,也反映出中國各個朝代的人文、民俗、歷史研究等方面,給后世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 原始樸拙意象風的雕塑反映了人類在幼年時期對于美的簡單追求,直接表現當時人們的心靈世界。中國原始雕塑大致分為人物雕塑和動物雕塑兩大類,人物雕塑多是陶質,也有較少數的石雕人像,作品造型表現多為幾何形,簡單、樸素、古拙。具代表性的有仰韶陶塑人像、馬家窯陶塑人像等。出土于渭河流域及黃河中游地區的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數量較多,形式豐富,通常包括圓雕頭像、圓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裝飾著圓雕頭像的陶壺、陶瓶等。1973年出土的甘肅秦安大地灣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細泥紅陶質,清秀的五官堆塑在瓜子形的臉龐上,并留有劉海型的披發,生動有趣。動物雕塑也極為傳神,雖然形體塑造比較簡單,但是特點很鮮明,比如魚身上的弧形線條象征魚鱗,母豬腹部肌肉松弛,原始人們制作雕塑對生活觀察細致入微,各種動物的特征把握準確。原始社會的雕塑對于社會發展進程、意識形態和造型藝術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到了商代,由于當時商王朝的尊神重鬼,統治階級的審美取向對于民眾的趣味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商代的雕塑造型包括一些裝飾紋樣都營造出恐怖可懼的樣式,以達到讓被統治階級產生懼怕、敬畏的心理。三星堆的青銅禮器、青銅人物造型、青銅動植物造型等都施以紋飾,其工藝之精細、構圖之巧妙都蘊含著當時人們鮮活的審美意識。從整體結構來看,這些器物反映了三星堆文化整個宗教體系中具有不同功能和意義的各類象征和符號,是三星堆先民整個宇宙觀的縮影。雖然對遠古人類意識形態產品的解讀有著特殊的難度,但我們可以參閱文獻資料、借助宗教學和民俗學,以便能夠了解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了解社會結構的運轉層次,以致完全了解這些青銅藝術品的真正涵義。 秦俑的寫實風格很好地表現出秦時期工匠們高超的寫實能力,造型逼真、面貌各異,對人物表情的拿捏、細節裝飾的刻畫都讓人瞠目結舌、嘆為觀止,可謂形神兼備。秦俑的不斷重復,整齊的隊列、龐大的陣容加之夸張并真實的雕塑手法的運用,都反映了秦始皇時恢宏的帝王氣勢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所以秦時期的國力發展單從秦俑雕塑就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從另一個層面,雕塑的價值不只是停留在藝術欣賞方面,雕塑背后帶給觀眾的會是更多的東西。 漢朝的建立宣告了秦代殘暴政治的結束,漢代的厚葬之風也給雕塑藝術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在統治階級的大力倡導下,“孝”的觀念深入人心,厚葬在漢代可謂是興盛至極,因此漢代雕塑多與墓葬有關,如墓前石刻、陪葬傭。漢代初期,百廢待興,統治階級采取恢復生產、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上百姓的不斷努力換來了國力強盛、民眾富庶的繁榮景象。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統一,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政治、經濟情況較好的時期,也是喪葬禮俗發展的高潮期。兩漢在四百多年里,大部分的時間社會較為安定,為喪葬禮俗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的穩固和意識形態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漢代雕塑重體量、大塊面的表達方式,不去精雕細琢,只求意韻表達。 漢代國力的強盛,王侯貴族們也追求縱情享樂,說唱藝術俑在繁榮的經濟基礎上開始興盛起來。這一時期藝術家對神韻有著很好的理解與追求,求神似這一創作理念在說唱俑的設計制作上表現得淋漓盡致。藝術家捕捉了說唱藝術家最精彩的說唱舉動,利用面部表情及形體的夸張來突出藝術形象,把豐富的說唱內容和醉人的表演形式刻畫得惟妙惟肖。漢代說唱俑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對研究當時的風俗及人文地理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唐代在經濟上繁榮興盛,人們不再擔憂物質匱乏,開始轉向精神生活的享受,雕塑的藝術風格也走向寫實層面,帝陵石刻的生動以及“唐三彩”人物塑造的細致入微,都能很好體現唐代雕塑的水平。唐代雕刻藝術的成就,首先表現在石窟藝術方面,其代表性作品為龍門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雕塑家們保持著“學術相敬,求異存同”的態度,創造出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風雕塑。奉先寺的本尊盧舍那佛面容豐腴飽滿,面相莊嚴、睿智,氣度非凡,眉如新月,雙目俯視,眼瞼低垂,嘴巴微翹,莊重而又文雅,睿智而又明朗,可以說是唐代盛期國勢強大和活力自信的時代精神在雕塑藝術上充分的反映。唐代陵墓石刻群的內容早期各個陵墓差異較大,后來逐漸規范,配置于神道上的石刻主要有華表、飛馬、朱雀、石人、碑、石獅等,其雕刻手法注重整體的單純完整,線條的硬朗,和置于山崗之上威嚴震撼的效果,以數量上的參差、重復,體量的變化,形成節奏感,帝陵程序化造像應運而生。 宋代雕塑進入了世俗化,世俗題材和寫實風格的雕塑開始很好發展,雕塑家熱衷于表現社會生活的內容,像現代的泥、面、糖的彩塑都初始于宋代。宋代的宗教雕塑、墓室雕刻、和俑類等雕塑都一定程度地體現了世俗化和現實化。宋代雕塑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宗教雕塑上,其中包括石刻雕像與彩塑像,其造型由魏晉、隋唐時期的意象轉向高度寫實的具象,其審美特征一改魏晉時期的秀骨清像和隋唐時期的豐腴華貴,神圣、莊嚴、肅穆的氣質被平和、典雅所代替。宋代雕塑體現了宗教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反映出柔性、舒緩的一面,世俗化特征十分突出。唐代的佛教雕塑人物圓潤慈祥,宋代更加突出人性化。由于宋代生活習俗的變化,墓室內的雕塑和隨葬的俑出現很多直接模擬現實、表現生活起居的雕刻作品,宋代雕塑在世俗表現上作了很大貢獻。但是與繪畫藝術相比,宋代雕塑的藝術成就相對落后,這與統治者的喜好和重視程度有一定關系,有些雕塑的制作者甚至得不到重視,隨著文人畫的興起,雕塑藝術的地位更加無足輕重。 中國的民間雕塑真實地表達著勞動者的內心,是非功利性的藝術勞動,歷經幾千年的藝術沉淀,民間雕塑集中國雕塑的精髓與一身,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雕塑家創作心態的反映。各種材質的民間雕塑如雨后春筍,糖人、面人、泥人、木雕等,一個個生動的造型顯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性和生命力,是中國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在藝人們靈巧的雙手下誕生出來的是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情感純真、手法巧妙的藝術品。 中國古代雕塑是中國古代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門類,它不僅表現了中國歷代雕塑的藝術技巧的發展,也是和各個朝代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更是和中國繪畫元素有著密切關系。中國傳統的精神、氣韻在雕塑作品中的體現表達,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智慧、靈魂、藝術的結晶。 作者簡介: 鮑俊麗,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雕塑方向藝術碩士,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2級油畫方向碩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