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老郝也終于要放假了,可惜私信留言可沒放假。 這不,一大早還有一個放假已經好些天的大學生給我留言:寒假回湖南,因為家里濕冷,手腳也冰冷,就經常出去吃火鍋,結果現在又是滿嘴潰瘍了。眼看著春節的大餐無福消受,這該怎么辦? 其實,剛看完她的描述,我心里基本有底了,這多半是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下寒”。 說起中焦,我們先了解一下它的總稱——三焦: 所謂三焦,其實是中醫上的特有名字,屬于六腑之一。 顧名思義,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總稱。《難經》中對三焦的闡述:“上焦者,在心下、下膈;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也就是說,以膈為界限,膈膜以上至胸口為上焦,膈膜以下至胃為中焦,十二指腸以下至膀胱為下焦。 那么,這種“上熱下寒”的癥狀,問題為什么出在中焦上呢? 上熱下寒,是中焦不通所致 中醫認為,中焦不通,是“百病之源”。《中藏經》中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而中焦處于上焦、下焦之間,是氣血生化的場所,更是保證五臟六腑相通的樞紐。因此,保持中焦暢通,是健康的根本。 當中焦不通時,體內的毒素不能及時排出;氣血不暢通,就會形成“氣滯血瘀”、“陰陽失衡”的癥狀。 當中焦淤堵,上焦的氣機滯阻無法下行,就會出現咽喉不適、口腔潰瘍等癥狀。此外,因為氣血通行不到下半身,也常會造成“上熱”卻“下寒”。 因此,要解決“上熱下寒”的問題,關鍵在于“通三焦”。針對這個問題,中醫上可通過艾灸穴位來解決。 艾灸穴位,通三焦 通三焦的第一種方法是“引火下行”,也就是通過艾灸下焦和腿上的穴位來“引火”。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和涌泉穴等。在艾灸之前,還可以先用熱水泡腳,腳暖和了,經絡也就通了,上焦的火自然就被“引下來”了。 第二種方法是“重灸關元”。關元穴是元陰和元陽之氣閉藏的門戶,通過艾灸這個穴位,能夠使命門真火旺盛,元氣得到補充,自然會將外面的熱量收回來,上火的癥狀也會自動消失。 除了通中焦,調理上熱下寒的方法還有服用甘草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由炙甘草、干姜、大棗等組成,能夠固攝脾胃的正氣,通過“健中”的方式,打通中焦。 此外,三焦不通還能服用黃連和黃岑兩味藥進行調理,它們可以將上焦的火“滅掉”,還能將阻塞中焦的痞塊、結節等掃除,起到疏通三焦的作用。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也遭受“上熱下寒”的困擾,記得及時調理。畢竟,三焦對于人體健康來說異常重要,保障三焦暢通,則能避免許多問題的困擾。 參考資料: [1]“三焦分治濕熱”理論在內傷雜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20-01-13 [2]三焦形質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1-19 [3]基于三焦論治心腎綜合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9-11-20 |
|
來自: 昵稱37375912 > 《五臟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