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紫砂壺工藝的發展超出玩家的想象,目前一個有10年全手制壺經驗的陶手,上手鑒別也不敢輕易斷是否為真假全手。 原因1:目前半手壺工藝發展到全手壺的絕大部分制作工藝,包括先敲內壁章等,只是在整型是,半手用模具,全手用篦子! 原因2:仿全手是有的,工具更全。本人未見到任何介紹,陶手也不深說,只能寫到這里。 目前,堅持全手工制壺的人也在想盡各種方法防偽。有興趣的吧友拿到全手壺后可以仔細觀察。每個陶手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但都是暗記,只有陶手自己知道。 其實做全手的,如果水平高,只要是自己做的壺,一眼即可認出。我在其他吧展示的一把全手壺,被某壺上誣蔑為模型壺。而那個陶手卻一眼認出,并告訴我是他幾年前做的,現在看還有許多需改進的地方。 是出于對新壺友的保護。“吃藥”,往往從崇拜開始。有了崇拜,就沒有了懷疑,就會喪失獨立思考。不希望新壺友一窩蜂地崇拜某個網絡上的玩壺者,因為,有了商人,就會有妥協,有了妥協,良心自然會被綁架。 云母顆粒有大有小,小的云母顆粒有的要對著亮處看才會明顯。 鐵質熔點一般是黑色微小凸起狀。 受相機限制,云母顆粒看不太明顯,特別多拍幾張。 談到這里,泥料已經驗證合格。 第三論工(成型):既然說是純手工的,我再驗證一下此壺是否是真的純手工成型。驗證一把壺是否真的是純手工成型,一般要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起來考慮:1、泥門;2、接片(接口、接底)、接頭痕跡;3、內壁章狀態;4、壺內刮底痕跡。 1、看泥門變化:下面這兩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壺內壁的泥門狀態,特別是壺內外的接片痕跡一定是對應的自然的。 下面這張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靠近壺口外部的泥門松緊情況。純手拍打成型的身筒,因為泥片內外受力程度不一樣,所以顆粒分布(即泥門)松緊狀態也不一樣,具體如圖中所述。而半手(模具)成型的壺身因為是套用模具按壓成型的,泥片內外受力相同,所以泥料顆粒分布是呈均勻分布的狀態,就不存在純手工這種松緊有別的狀態。(這個特征要多看多比才更有體會) 2、看接片、接 頭痕跡:先來看看壺口內的接片痕跡,其具體狀態已在圖中描述。半手成型的是看不到這樣的接片痕跡,而是平滑過渡的樣子。純手工接底痕跡參照上一點描中前兩張圖的說明。 ![]() 3、看內壁章:老玩家都知道內壁章是純手工造假的重災區,所以現在有的工手已經不在純手壺中蓋內壁章。但是如果你懂得純手成型的細節,真正的內壁章還是能幫到你的。什么樣的內章才是真純手的內章?我認為有兩點:一是內章要足夠大(個人認為邊長最少在1.5cm以上)、內章越大越容易幫你判斷是否是后蓋的章,太小的內章就沒什么鑒別作用,甚至是此地無銀。為什么這么說?下面再具體描述;二是觀察內章是否有變形、是否有手按過的痕跡。這兩點往往要結合起來看的。 純手工的內章大家都知道是在打泥條后、圍身筒前蓋上去的,之后工手才開始打身筒成型,在這個過程中工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壺身筒外,只一心想把泥片拍打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壺型,這個過程中是不可能分散精力格外去“照顧”內壁章,所以往往壺型拍打出來后,內壁章肯定會有手按壓過的痕跡,而且內章隨著拍壺身形狀的變化也會相應發生輕微變形,越大的內章變形會越明顯。太小的內章即使有變形也很難看出來,明白這道理的工手是不會讓人抓這種把柄的,反而是那些”聰明“的造假者偏愛用小章。內章最好是正方形的,現在有一種長條形的內章,但短的那邊卻很短,我想與其讓人存疑不如蓋個大一點的方章更省事。還有在壺內壁寫字的,我認為都是多余的,起不到什么幫助作用。反而給人以此地無銀的把柄。 具體說:如果內壁章具備以下特點,就可認為是先蓋的章。1、內章邊沿及字體邊沿深淺基本一致不會呈現四個角深中部淺的狀態;2、內章足夠大,最少在1.5cm以上;3、內章有變形、并有手指按壓過的痕跡(太清晰的內章必假無疑)。 現在看這把壺的內章,可以看到內章邊沿及字體邊沿深淺基本一致,字體有輕微的被按壓過的痕跡,最重要的是有輕微變形——隨壺身曲線呈上寬下窄變形。這個章量過差不多有2cm了。 ![]() 4、看刮底痕跡:這個以前說的很多了。 ![]() 純手工壺推墻刮底通常只刮底面粗糙的部分,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去高刮壺壁。(借用前面的圖說明) 半手工壺最明顯的特征:高刮底呈太陽線狀 ![]() 人無完人,同樣壺亦是壺無完壺。簡單來說,只要符合三點基本一線、線條流暢、比例協調、重心低穩、出水流暢就可以算是好功了。 以下為差料壺的特寫 加錳過量的壺泥料特寫:無豐富砂感,死呆死呆的光澤。 ![]() ![]() ![]() 幾十元的機胚成型,泥土調色仿紫砂杯泥料的特寫:無一點砂感,渾濁死呆。 ![]() 再補充兩張用內窺鏡觀察此壺子口內沿的泥料細節圖,仔細看:越靠近壺口處泥料越有起皺的感覺、泥門越緊,這正是純手拍打身筒的泥門的自然表現,所以更證明了這是一把真真正正的純手工壺。 |
|
來自: 昵稱6395625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