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701 書法古詩欣賞——行草臨寫《王昌齡閨怨》_騰訊視頻鋼筆書法行書王昌齡-閨怨-娛樂-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閨怨【盛唐】王昌齡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 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 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涌上心頭。她后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里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譯文】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裝扮之后興高采烈登上翠樓。 忽見野外楊柳青青春意濃,真后悔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初春來臨細心裝扮,獨自登上翠樓。 【作品簡介】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描寫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變化的一首閨怨詩。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人們"覓封侯"的重要途徑。詩中的"閨中少婦"和她的丈夫對這一道路也同樣充滿了幻想。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從詩作主旨看,此詩深刻地描畫了少婦微妙的心理變化軌跡: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觸愁-悔愁。詩也抓住天真爛漫的少婦于登樓眺覽春光時,頃刻間的感情波瀾,表現了世俗榮華不如朝夕相愛的思想。全詩先抑后揚,耐人尋味。 《閨怨》由王昌齡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以前,一心要丈夫早點博取功名,一個人在深閨還感覺不到丈夫不在身邊的愁悶。可現在登上樓頭不經意地看到,路邊的楊柳枝頭早已是一片蔥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雙成對的踏青人,而自己身邊卻無人陪伴。這就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具體來說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種寂寞難耐的思念之情。 【注釋】 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不知愁: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與凝妝上樓,忽見春光,頓覺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貫而有力。 凝妝:盛妝,嚴妝。 翠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 陌頭:路邊。 柳:諧留音,古俗折柳送別。 悔教:后悔讓 覓封侯:覓,尋求。從軍建功封爵。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215篇詩文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云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岳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元十五(727年)年進士,官汜水尉、校書郎,后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于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兩人見面后非常高興,孟浩然由于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 、李頎等詩人交游,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岳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 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后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后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游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于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并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游,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采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創作背景】 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2] “閨怨”也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不難看出,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受到了謝詩的影響。 唐代前期,民族戰爭和對外戰爭頻繁,大丈夫從軍戍邊,保家衛國成為一種風尚。因此,從軍就成為人們當時“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這位閨中少婦,一定對夫君遠行求取功名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呢!否則不會有詩中的“悔教”一語。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參軍,故她的思念和愁緒或許還夾雜著幾分希冀,平日這種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幾朵浮云,不易察覺,故曰“不知愁”,這是第二層含義。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都要“三步不出閨門”,不能拋頭露面,與男子要授授不親,但是,當時的少女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地方,她們也有三情六欲,所以,從古就傳下“西廂記”“粱山伯與祝英臺”等反映少女懷春,少女們不甘寂寞,不顧禁規戒律,偷偷與男子相愛的故事和傳說。“閨中懷人”其實是可以雙解的,說遠出的人懷念閨中人可以,說閨中的人懷念遠出的人也是可以的。閨怨詩 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游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賞析】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3] 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在當時“覓封侯”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點出“不曾愁”,第二句緊接著用春日登樓賞景的行動具體展示她的“不曾愁”。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 第三句是全詩轉關。陌頭柳色是最常見的春色,登樓覽眺自然會看到它,“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關鍵就在于這“陌頭楊柳色”所引起的聯想與感觸,與少婦登樓前的心理狀態大不相同。“忽見”,是不經意地流目矚望而適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到過的感觸與聯想。“楊柳色”雖然在很多場合下可以作為“春色”的代稱,但也可以聯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聯想起千里懸隔的夫婿和當年折柳贈別,這一切,都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過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 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從而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 【賞析】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余。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后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恒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咸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凄惋。“龜鏡”就是借鑒,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里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后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里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余首詩中,絕句約占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么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于此三字旁注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并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云:“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賞析】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于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后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后,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賞析】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 【名家點評】 《唐詩解》:傷離者莫甚于從軍,故唐人閨怨,大抵皆征婦之同也。知愁,則不復能“凝妝”矣,凝妝上樓,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見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遙,離索之情亟也。蟲鳴思覯,南國之正音;萱草痗心,東遷之變調。閨中之作,近體之《二南》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因見柳色而念及夫婿,《卷耳》、《草蟲》遺意,得之真乎!從來無人道得。周珽曰:情致語,一句一折,波瀾橫生。 《唐詩摘鈔》:先反喚“愁”字,末句正應。感時恨別,詩人之作多矣,此卻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二句,語境一新,情思婉折。閨情之怍,當推此首為第一。此即《國風》婦人感時物而思君子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長。唐人絕句實具風雅遺音。 《圍爐詩話》:《風》與《騷》,則全唐之所自出,不可勝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興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比也。“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賦也。 《唐詩箋要》:觸景懷人,精采迸射,卻自大雅。 《而庵說唐詩》:此詩只看“閨中少婦”四字,通首于此上描寫。“忽見陌頭楊柳色”,用“色”字妙。柳色自黃而綠、綠而育,猶女兒時面色黃,婦人面色紅冶也。 《網師園唐詩箋》:“不知”、“忽見”四字,為通首關鍵。 《詩境淺說續編》:凡閨侶傷春,詩家所習詠,此詩不作直寫,而于第三句以“忽見”二字陡轉一筆,全首皆生動有致。絕句中每有此格。 《唐人絕句精華》:詩人筆下活描出一天真“少婦”之情態,而人民困于征役,自在言外,詩家所謂不犯本位也。 王昌齡極善言情,其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余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首句的“ 不知愁 ”三字寫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態。 “楊柳色”為何會引起“閨中少婦”的情感? :柳樹又綠,夫婿未歸,時光流逝,青春易逝。 最后一句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 :少婦的突然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 有人說第三句是全詩的轉關,你是怎樣理解的?說說你的理由。 本詩標題為“閨怨”,一開頭卻寫“閨中少婦不曾愁”,是否違反了題意? :沒有違反題意。前面寫“不曾愁”,正是為后面的“悔”作鋪墊,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 詩中如何描寫少婦的心理變化?為什么“陌頭楊柳色”會勾起少婦幽怨的情懷? :先寫少婦興致勃勃,梳妝打扮后上樓觀景;轉而寫她看見路邊的楊柳,勾起了對丈夫的離愁,心情由高興變為懊悔。因為楊柳是古人臨別時的贈物,少婦看見楊柳,自然就想起與丈夫分別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賞析“忽”字妙處。 :前兩句寫少婦經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一個“忽”字,突出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忽”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