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科舉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自隋唐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封建王朝選拔優秀人才、促進社會流動的最重要的制度,清代自然也不例外。清代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對于科舉制度的態度相對于以往的漢人王朝來說要更加矛盾一些。 一方面,清王朝需要科舉制度來為其提供政治人才,但另一方面,清王朝一直以來對于漢人抱有一種警惕和戒備的心理。除此之外,清王朝的統治者對于保留滿足滿族文化、提高滿族的地位一直有著極高的要求,在這三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代對于科舉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變革,特別是在針對滿族的科舉制度上,清王朝進行了與以往的漢人王朝以及少數民族王朝都截然不同的嘗試。 本文便嘗試分析清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向讀者展示清代的滿族是如何參加科舉的,以及清王朝是如何通過科舉來保留滿族文化、提高滿族地位的。 滿族文化之八旗子弟服裝 清代科舉制的沿革對于科舉制度,清代統治者的態度是矛盾的。在漢人中間,清代統治者一直大力推行科舉制度,甚至在入關之前就已經開科取士,其目的便是為了盡可能多地從漢人中間招攬有識之士,為己所用。而對于八旗子弟,清代統治者的態度則是猶豫不決的。 一方面,清代統治者希望維護滿族文化的獨特性,擔心以儒家經典為考試科目的科舉會損害這一獨立性。另一方面,八旗子弟主要是作為武裝力量存在,一直到順治年間,清王朝仍然需要與南方的南明政權作戰,八旗子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若是讓八旗子弟參加科舉,則很有可能削弱其在戰場上的戰斗力。 清朝科舉制度現場 因此,在順治八年之前,由于戰爭的許喲啊,八旗子弟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清史》中有這樣的記載:“以騎射為本,右武左文。世祖御極,詔開科舉,八旗人士不與。”而到了順治八年之后,八旗子弟開始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是年禮部議準八旗科舉之制,為定鼎后八旗科目之始。” 但在順治十四年之后,順治帝又再一次停止了八旗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其原因則是因為擔心八旗子弟因為參加科舉而怠于武事:“今見八旗人民崇尚文學,怠于武事,以披甲為畏途,遂至軍旅較前迥別……今后限年定額考取生童鄉會兩試俱著停止,各部院衙門取用人員不必分別滿漢文學。”在康熙初年,康熙帝也曾重開八旗科舉,但后來因為三藩之亂又再一次停止。由此可見,在清朝初年,統治者對于八旗是否能參加科舉是矛盾和猶豫的。 康熙騎射圖 而到了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亂后,全國的形勢大致穩定,八旗子弟參加科舉便逐漸成為定制。在這一時期,清代的統治者對于滿人參加科考的制度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其目的有兩個: 一方面:為了能夠選擇優秀的滿族人才進行統治階層,以此來穩固滿人的統治;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滿族文化的獨特性。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決定八旗子弟在參加滿洲生員的考試時加考騎射。雍正帝即位之后則恢復了停止已久的滿語翻譯科。《清世宗實錄》中記載,總理事務王大臣等會同禮部、兵部尊上議覆: 《清世宗實錄》史料
而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帝又提出“國語騎射”,將之視為“滿洲根本”,并將滿語和騎射作為選拔八旗子弟在宮中任職的考試科目。乾隆帝下令:“擇其可教之人帶領引見,或補用侍衛,或在護軍營當差,令其加意學習。” 可見,從康熙至乾隆以及后來的嘉慶、道光年間,清王朝對于滿族人參加科舉的制度是處于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的,而針對科舉制度的改革與完善的核心便是保存滿族文化的獨特性。因此,在后來滿族子弟因參加科舉而出現武備廢弛的情況后,清代便又開始逐漸限制滿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 滿族子弟 清代科舉制的特點我們在上文提過,清代允許滿族子弟參加科舉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選拔滿族人才進行統治階層,另一個則是保存獨特的滿族文化。在這兩個目的下,清代的科舉制度的變遷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通過限制八旗子弟參加科舉,不斷強化滿人的尚武傳統。除了上文所提到的清代統治者不時取消八旗子弟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外,清代對于八旗子弟參加科舉還有其他嚴格的規定。 例如,在內陸駐防的八旗子弟若想要參加科舉,全部需要回到北京參加考試,同時還需要面對繁瑣的考試辦法和復雜的察驗身份的程序,這樣高昂的金錢和時間成本使得許多中下層的八旗子弟無法負擔參加科舉考試的費用。 雍正帝 除此之外,雍正年間還規定,八旗子弟若想在當地參加科舉,需要在當地駐扎超過20年或三代人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清代統治者對于八旗子弟參加科舉的限制是嚴格的,其目的便是為了保證八旗子弟較少地被儒家文化的尚文之風影響,強化滿人的尚武傳統。 其次,在允許滿族子弟參加科舉的情況下,清代通過名額設定、考試內容涉及等方式,保護滿人在科舉中的利益,突出滿族文化的要素。滿族子弟在清代的科舉考試中受到特別的優待,以童試為例,漢人的錄取率通常是50:1,而滿人的錄取率則大概是5:1,其比率差距是十分懸殊的。 現代的滿族文化 而在八旗子弟之中,滿人也受到特別優待,八旗之中所定的進士名額以滿族為最多,其次是蒙古人,最次則是漢人。除此之外,在考試內容上,清代科舉也突出滿族文化中的騎射,需要經過騎射、馬步箭的考核。乾隆帝曾曉瑜群臣:
清朝馬步箭 最后,清代還會繞開科舉,以蔭子制度、尚武選官等渠道,為八旗滿人提供優厚條件。對于普通八旗子弟來說,即便不參加科舉,他們也可以當兵,并且享受遠遠高于普通士兵的軍餉。而八旗內部也有晉升體系,在乾隆七年之后,專門為滿人設立職位空缺:
這些獨立于科舉制度的選拔制度,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八旗子弟可以在保持并且鞏固滿族人的特殊地位。 科舉考試示意圖 結語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千年來為中國的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的人才。科舉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流動,但歸根究底仍然是為封建王朝的統治階層服務的。也正是由于科舉制度的這一根本性質,導致了科舉制度在每一朝代依據統治者的不同利益還出現了不同的變革。 清代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作為統治階層的封建王朝,吸取了前代封建王朝的經驗教訓,對于科舉制度進行了變革。元代便是清代的前車之鑒,元代長時間地廢除科舉制度,同時對漢族實行嚴格的種族歧視和控制,致使民族矛盾急劇激化,因此很快便被農民起義軍所推翻。 滿族文化 清代的滿族統治者吸取了元代的教訓,在入關之前就已經針對漢族士人展開科舉取士,但是在針對八旗子弟的科舉上,清代統治者則十分謹慎。清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保留滿族的文化獨特性,這種文化獨特性體現在滿語和滿族的尚武文化上,因此,清代對于科舉制度的改革實際上就是在探索如何在允許八旗子弟參加科舉制度之余,盡量地保留滿族文化的獨特性。 清代統治者的措施不能說沒有作用,但隨著清代統治時間的增長,八旗子弟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清代統治者所擔心的情況,不僅武備松弛,就連滿語都忘了怎么講,這種情況實際上是長期統治之后難以避免的一種現象。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世宗實錄》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