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果然不錯,說“痰飲”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欬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欬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注】設問曰:夫飲,不止于留飲、伏飲也,而世謂飲有四者何也?師曰:留飲、伏飲,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今世所謂四者,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但因其水流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痰飲者,水飲走腸間不瀉,水精留膈間不輸,得陽煎熬成痰,得陰凝聚為飲,凡所在處有聲,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即今之遇秋冬則發,至春夏則止,久咳嗽痰喘病也。懸飲者,飲后水流在脅下,不上不下,懸結不散,欬唾引痛,即今之脅下有水氣,停飲脅痛病也。溢飲者,飲后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體疼重,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支飲者,飲后水停于胸,欬逆礙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水腫狀,即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而人之飲水亦若是。《內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今所飲之水,或因脾氣而不上散,或因肺氣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隨處停積,而為病也。 程林曰:《內經》云:土郁之發,飲發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溫、利之異。 李彣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盡化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飲水流溢者,水多氣逆也,其流于脅下者,則為懸飲;其歸于四肢者,則為溢飲;懸者懸于一處,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則為支飲,支飲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臟而不正中也。欬逆倚息不得臥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當是臍字,必傳寫之訛。 【注】四飲之水,或留膈間,或留腸間,或留脅下,或留肢體,或留胸中,然不能盡水之為病也。故又發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堅鞕,短氣而悸,不欲飲水也;水之在肺者,吐涎沫,渴欲飲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氣身重也;水之在肝者,脅下支滿,嚏而痛也;水之在腎者,臍下悸也。醫者以此觸類而通之,則水之病,自無遁情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