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山在 人生的苦惱、痛苦,大多皆因一個字——“怨”。 怨起于心。 因何而怨,卻與外物相關(guān)。 茫茫大千世界,不知何物何時會觸動我們的心,怨在那樣的一刻,便從心頭生出。 物我碰撞之后,究竟會產(chǎn)生出多少“怨”,真的要因人而異——一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這種經(jīng)歷沉淀在心中的那所謂的思想決定著怨的多少與深淺。 性格對每個人“塑造”的結(jié)果不盡相同,且這種結(jié)果絕不是最終的結(jié)果,它是一種不飽合的結(jié)果。后天的經(jīng)歷會填充其中——這兩者在n年相互融合中,會漸漸地孕育出一種可以繼續(xù)下去的框架式的思想——這種思想才是決定我們所“怨”的多少和深淺的主導(dǎo)因素。 古往今來,無人能置身物外,無人能做到心中無“怨”。所謂的物我兩忘,是一個癡癡的理想罷了!誰能心中無一物?有物必有欲,有欲必有“怨”—— 孔子,千古一人。周游列國不也是因了一個“怨”字嗎,怨君王不能識之曠世之能。但他把這種“怨”寄托出去,成就了七十二賢、三千弟子。如此,這“怨”便怨的斑斕燦爛。 屈原吟《離騷》,抱石投于汩羅,他心中的“怨”該是至深,但這怨卻讓人感到凄美絕世,讓人仰望不及。 司馬遷被施宮刑,奇恥大侮,心中的怨必是堆疊如山,可這份怨卻成就了一部輝煌千古的《史記》,此怨真是怨的驚心動魄! ... ... 這樣的怨是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無法承受的怨。我們的怨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雞毛蒜皮式的小怨,但就是這些雞毛蒜皮式的小怨讓我們在許多的時候“不得開心顏”!甚至是難以釋懷。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在我們的心中缺少了一種“明白”的智慧! “明白”什么?怎樣才能“明白”?我們要明白的是,我們?yōu)槭裁从小霸埂保?/p> 找到了“怨”的來由,平心靜氣的問問自己:這些“怨”值得與否?然后,努力的讓這些“怨”少一些,淺淡一些——這個思索的過程,就是一種“明白”的智慧在心中漸漸成長的過程,這過程無論快慢與否,只要你擁有了這樣的一個過程,你便會在心中,種下一棵"菩提”,這棵菩提之上必會結(jié)出讓你漸漸“明白”的智慧之果——無論這果實結(jié)在那個時期,你都會感受到一分寧靜一分恬淡一分安祥一分快樂甚或是一分幸福和美好! “怨”皆起自得失之間——我們所“怨”的,都是那些我們自認(rèn)為應(yīng)該得到卻沒有得到的 。 得失的總是名利和感情 。 在一個團隊中,大家是一樣努力的,可最后那些所謂“功勞 ”的光環(huán)都罩在了少數(shù)幾個的身上——如此,怎么淡定呢?我們會感覺受到了“剝削”,于是,我們的心中便有了被剝削階級的那種復(fù)雜的“怨”。而怨一旦萌生,它便會影響我們對人對事原有的態(tài)度,態(tài)度的改變必然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真的會改變我們的未來——但這種改變在“怨”的作用下,一定會是負(fù)方向的!于是,你必然會偏離團隊的方向,這種偏離在某種意義上說無疑于“自毀前程”。其實,這樣的“怨”在許多時候是大可不必的——一個團隊的存在必須有“領(lǐng)頭雁”的存在,而這個“領(lǐng)頭雁”不是誰都可以擔(dān)當(dāng)?shù)模傆腥藢Υ瞬恍迹?他所付出的也許是你想象不到的。而這些“想象不到”,有時是無法用什么光環(huán)去相抵的。所以,不要怨的過多怨的長久。 如果有怨的話 ,一定要讓這怨在最快的時間里在心中盡量的減弱或消除。這樣,心才能無陰無霾陽光明媚——只有明媚的心才能感覺受到生活和未來的光明與溫暖! 許多時候,我們總認(rèn)為我們付出的不比別人少,可得到的回報卻相去甚遠(yuǎn)。于是,我們開始有了“怨”——怨上天不公平,怨命運偏頗,怨人事無常。如此之怨,實屬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重要的是,在怨過之后,我們要明白:環(huán)境、機會以及人事等諸多因素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這些因素造成了人生境遇的不同——這些因素是我們無法去改變的。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之后,我們就是要努力地去消除心中的那些怨,讓自己快樂起來,這樣,即可樂己亦能樂人,最起碼能讓我們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何樂而不為? 人生諸怨,大多數(shù)與感情息息相關(guān),情擾我心,心生我怨! 情無非是母(父)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同窗之情、朋友之情和愛人之情等等。 父母與兒女之間很少有怨恨之情,父母生育兒女無私無我,兒女孝順父母天經(jīng)地義,這是根植于血脈之中無法剝離的,即使有怨也是閃念即逝之怨,無傷大雅無礙大體。這樣的怨不會傷及身心。 兄弟姐妹之間,情發(fā)乎于血脈,濃于生活,所以怨也不會深也不會多,如果真的有怨的話,那么只要彼此想想血濃于水的親情,一切都是可以輕如鴻毛!當(dāng)然兄弟姐妹間,也有怨恨至深者——這樣的怨皆因一個“利”字,對于這樣的怨,我真的難以理解——多少的“利”才能等同親情的重量??對于這樣的怨我無語,也不想多說!佛說,世人皆可成佛。對此,我不以為然。 如此之怨,真的要等時間了。會有那么一天,一根白發(fā)從頭頂飄落之時,那一刻,心才會幡然醒悟:原來與生命與親情相比,所有的那些浮華真的不重要——這種“明白”無論它來的多晚,都是是有意義的,最起碼,它能讓你的生命在晚霞中感受到什么是寶貴的,你也會在離開這個世界前把你這寶貴的“明白”的智慧留下來,去啟示后來者。 同窗及朋友之情,在我看來,與兄弟姐妹之情無大的差別,雖然如此,仍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誤會和摩擦。這樣也就會心生出一份“怨”,這不算什么,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要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份“怨”?是不是一些事物的表象蒙蔽了我們漸漸困惑的心靈?是不是我們的心靈正在遠(yuǎn)離清澈?是不是遠(yuǎn)離了清澈的心正在失去了它的聰慧? 其實,我們心中的那些怨真的不算什么!細(xì)細(xì)想來,究竟有多少事值得我們耿耿于懷,心生怨恨呢?如果我們明白:此生不過是如此的短暫,生命中美好而值得留戀的事情又是那樣的少而又少,而能在我們生命中停留的生命又是那樣的可貴,而當(dāng)我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看著身邊那些面孔,除去微笑,我們的心再也了無牽掛和遺憾——想想這些,那些“怨”真的是不值一提、無足輕重,我們還怨什么??生活艱難,怎樣?朋友誤解,怎樣?別人花天酒地,與我何干?只要我的心在夜里不驚,一切又能怎樣? 讓自己明白些! 說到愛人之情(愛人也必有人愛),廣義上是那種“吾愛人人,人人愛吾”,但這種高尚確實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難以達(dá)到的,所以,我們只要愛好我們身邊的人就足夠了。如果你付出的愛是無悔的,那么它也必是無怨的。如果我們付出的愛中充滿著想要得到回報的渴望,那么這種愛在一定的時間之后必然會發(fā)酵出“怨”的因子。這是一種讓施愛與被愛的人都會感到不安和沉重的愛。這是一種不“明白”的愛。 這個世上,會有這樣一個人,你愛她,但你不一定會擁有她。這時你要懂得:愛也是要有所保留的。不是所有的愛都要讓它開花結(jié)果。 生活需要有一種明白的智慧在心中漸漸地綻放! 唯如此,這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才會充滿溫暖和感動! 作者:青山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