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諸多猛將、名將、帥才,他們征戰四方而鮮有敗績,他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或是作戰方式,或是驚人的戰績,或者是他們運籌帷幄的指揮藝術等等,都為后人所熟知而崇拜。但在其中卻有幾位非常有名的將領,大家一直認為是真實存在,但實際上卻是被純屬虛構出來的將領: 1.李元霸 原名李玄霸,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第四子。是古典小說《說唐》與評書《興唐傳》、《瓦崗英雄》、《隋唐演義傳》中登場的虛擬人物。 演義中的隋唐第一猛將,隋唐十八好漢之首,傳說為金翅大鵬雕轉世,但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兩臂卻有四象之力,無人能敵。使一對金錘,四百斤一個,共重八百斤。四明山一戰,李元霸一人擊敗十八路反王23000大軍。揚州'反王奪魁大會'時,于天昌關殺死天下第六好漢伍天錫。紫金山一戰,殺死宇文成都,匹馬雙錘面對185萬軍隊,兩柄鐵錘如拍蒼蠅般,只打得尸山血海,將185萬軍隊殺得只剩65萬,簡直是非人類“永動機”。逼得李密獻上玉璽,各路反王遞上降表。 演義里他被賦予為力量的化身,讓人讀來熱血沸騰,也因此許多人認為他真是存在,其實歷史上李元霸是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李淵第三子、唐太宗弟弟,被封為衛懷王。因為從小體弱多病,從未上過戰場。于隋朝大業十年(614年)逝世,享年十六歲,并無兒女。 2.羅成 他的人物塑造源于歷史上的猛將羅士信。是隋唐系列小說中人物,隋唐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精通槍法。 羅成初登場作品為明萬歷年間的小說《大唐秦王詞話》,姓羅名成,字士信,為金墉城西魏王李密帳下五虎將之一,形象面如傅粉,唇若抹朱,銀甲銀槍,說是灌江口二郎神轉世,槍法與锏法都是秦瓊所授,武藝與尉遲恭戰百余合不分上下,百余合戰敗蘇定方。李建成陷害羅成,致使羅成中了蘇定方之計,死于周希坡淤泥河,降唐時十八歲,戰死時二十歲。羅成死后陰魂不散,率領陰兵助陣李世民,殺敗劉黑闥。 到了晚明小說《隋史遺文》里,同時有羅成與羅士信兩人,羅士信經歷與歷史上類似,死于劉黑闥之戰。而羅成被設定為羅藝之子,與秦瓊是表兄弟,秦瓊在校場比武時,但羅成看出秦瓊并不擅長射箭,在暗處用弩設下飛鷹,為秦瓊保住了面子。竇建德攻打幽州,羅成與羅藝等奮力保城,秦瓊率軍前來救援打退竇建德,羅成想要跟隨秦瓊以羅藝年老為由拒絕。而后劉黑闥反叛,羅士信戰死,羅成隨秦瓊殺敗劉黑闥,李世民登基后羅成被封為幽州大總管。 3.宇文成都 他也是隋唐系列小說中的虛構人物,身份為宇文化及的兒子,被楊廣封為隋朝天寶大將軍,賜'天下第一橫勇無敵'金牌。身長一丈,腰大十圍,金面長須,虎目濃眉。使一條鳳翅鎦金鎲,重四百斤。上界雷聲普化天尊臨凡,身負三載龍命。武力在隋唐好漢中排第二。 宇文成都曾于南陽關力挫排名第五的伍云召,四平山擊敗排名第四的雄闊海、伍云召以及第六的伍天錫三人聯手。因氣力不佳輸給排名第三的裴元慶,晉陽比武輸給排名第一的李元霸。宇文成都與宿敵李元霸戰于紫金山,終被李元霸所殺。 盡管宇文成都不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對他的勇氣與能力所欽佩,他不懼死亡,英勇無畏,宇文成都被樹立了一個硬漢的形象。只要與他對戰的人,都會被他的勇猛氣勢所嚇跑。 宇文成都所樹立的形象身上擔著兩個重要的責任,一個是要對隋煬帝盡心盡力,忠心耿耿,二是要實現父親的囑托,所以他會用盡所有的能力來保護隋煬帝,即便是送死也在所不惜。歷史上塑造宇文成都這樣一個人,盡管他是被虛擬出來的,但只要一聽到他的名字,大家對他的敬意便油然而生。虛擬的宇文成都有著鐵骨錚錚般的男子氣概和豪邁的英雄情懷。 4.薛丁山 薛丁山同樣是小說演義人物,其歷史原型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兒子薛訥。 薛仁貴之子薛丁山同樣在歷史上是并無其人的,而演義中他更是有名,因征戰遼國有功,被皇帝賜官平遼王。 因其父親薛仁貴在與西涼征戰時被困,他救父心切,親自向皇帝請纓,奪帥印帶兵馬西征救父,后殺死蘇寶同救了父親。之后再與西涼征戰中遇到自己的妻子樊梨花,樊梨花自師父那得知自己與薛丁山有姻緣在身,遂用計將薛丁山捉住,他們這才應姻緣而結成夫婦,這也使得薛丁山在之后順利的西征。薛丁山這個人物是來源于薛訥的,也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之子。 《舊唐書》記載:薛訥,絳州萬泉人也,左武衛大將軍仁貴子也。為藍田令,有富商倪氏于御史臺理其私債,中丞來俊臣受其貨財,斷出義倉米數千石以給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眾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竟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后突厥入寇河北,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臨行,于同明殿召見與語,訥因奏曰:'丑虜恁凌,以盧陵為辭。今雖有制升儲,外議猶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則狂賊自然款伏。'則天深然其言。尋拜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轉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久當邊鎮之任,累有戰功。 5.楊宗保 《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等小說中的人物楊宗保,小說中為楊業之孫,楊延昭與柴郡主之子,少年從軍,娶穆桂英為妻,生女楊金花。 熊大木《楊家將傳》中柴郡主在天門陣戰役時沙場產子得到楊文廣,楊文廣為楊宗保之弟,而《楊家府演義》中穆桂英產子得到楊文廣,楊文廣為楊宗保之子。 然而正史記載,楊文廣實為楊延昭之子。根據《宋史》的記載,楊家三代抗遼, 只錄有楊業之子楊延昭 (本名延朗)、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其余人等皆不見于史傳,而楊延昭有子名宗保也于史無證,有待考證。 有人說楊宗保其實是楊文廣,持這種看法的人是將《宋史》所載史實與民間傳說楊家將故事相聯系得出的結論。 因為《宋史》成書于元末,而民間傳說則始自北宋當代,楊業'父於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供備庫副使楊君 (琪) 墓志銘》,見《歐陽永叔集》卷二) 。所以,兩方面流傳下來的材料均應參照。民間傳說楊延昭有子名宗保,楊宗保故事出現于明萬歷二十一年 (1593) 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兩宋志傳》,而《宋史》則成書于元代,因此,許多人認為民間故事與戲曲劇目所傳楊宗保, 就是歷史上的楊文廣。硬在文廣與延昭之間造成一個宗保來,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查宗保業績多與楊文廣的事跡相同, 如少年臨陣破敵等事。可見,歷史上的楊宗保,就是楊文廣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