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與戰術原則的發展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可通過密集使用兵力兵器的實例加以剖析。 密集使用兵力兵器的原則, 在戰術發展的早期階段已得到運用。例如, 先是集中大量步兵、騎兵,以后又是集中大量炮兵于主要方向。后來, 由于出現了更加高效的武器裝備, 密集使用兵力兵器的原則又采取了更加靈活、更加多樣和更加復雜的形式。 二戰后, 由于軍隊裝備了導彈核武器, 致使密集使用兵力兵器原則的內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戰后由于出現了敵人以核武器殺傷重兵集團的危險, 二戰時期進攻中慣用的形成拳頭的做法(每公里正面約200—260 門火炮, 20—30輛以上的坦克,3—5 個步兵營), 在現代條件下已不完全不適用了。在新的條件下, 已沒有必要破地段建立很高的兵力兵器密度,進攻者可通過實施核突擊取得在敵防御中建立缺口的條件,突然而迅速地使兵力對比有利于己方。由于密集使用兵力兵器采用了其他形式,因此,密集使用兵力兵器這一術語也為另一術語所取代,即在必要的時刻,堅決地集中軍隊主要力量于最重要方向上。 在現階段, 集中主要力量的首要問題, 與其說是大量集中軍隊, 還不如說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器的威力。但這并不等于說已經沒有必要在最主要的方向上建立突擊集團了。外國軍事專家認為, 即使在使用核武器條件下, 這種必要性也是存在的。例如, 根據北約軍隊演習的經驗, 應在突破地段上建立如下兵力兵器密度: 每公里正面30輛坦克,40—50 門火炮, 約50 件反坦克兵器, 以及15—20架直升機。 由于軍隊中出現了高效能的精確制導武器,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這一原則的內涵又進一步發生了變化。其原因是, 第一, 使用比以前少得多的兵力兵器在更短時限內遂行戰斗任務的條件已經具備,甚至在軍隊不使用核武器的方向上也具備了這樣的條件。第二, 同時毀傷全縱深的敵人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 這一切表明, 無論是在突破敵人有準備的地區時,還是在防御中集中軍隊主要力量時, 都要按照新的方式在主要方向建立必要的兵力兵器密度。同樣, 為使分隊在敵強大突擊下保持良好的生存力和防護力, 其戰斗隊形的疏開標準也應重新確立。 由于最大的速射兵器主要集中于防御的戰術地幅縱深, 必須實施深遠突擊。北約軍隊演習, 在防御縱深常常集中防御軍隊戰斗編成的三分之一, 其中包括戰術核武器, 大部分遠戰炮兵和防空兵器、戰斗直升機、戰術航空兵機場、預備隊、指揮所等。對進攻中堅決集中軍隊主要力量這一原則還提出了一項嶄新的要求, 即: 在現代條件下, 不能僅僅在遂行某項任務前一勞永逸地建立突擊集團。 指揮員和司令部應在整個進攻過程中, 在最重要的方向上保持對敵人的數量和質量優勢。為此, 必須巧妙地實施火力的深遠機動, 并通過第二梯隊和預備隊進入戰斗,以及從其它方向增調兵力兵器等途徑, 及時增強關鍵性地段上的力量。 指揮員和司令部在防御中選擇集中主要力量的地域時, 需要有高超的藝術。只有這樣, 才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兵力兵器集團, 它能夠抗擊敵優勢兵力實施的深遠的空地一體突擊。在空地一體突擊中, 將密集使用嶄新的精確制導武器, 空中機動部隊和分隊, 以及電子對抗器材和遠距離現地布雷器材。 善于運用機動原則是指揮員和司令部戰術上成熟的一個明顯標志。機動在各種類型戰斗中的作用都非常大。例如, 旨在集中力量摧毀敵精確制導武器而實施的機動, 擊毀反坦克直升機支隊的機動, 為使分隊規避敵突擊而實施的機動, 防直升機機動等。要及時發現敵人使用核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實施突擊的準備, 以便采取對策, 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為此, 要善于同敵快速兵器進行決斗式的火力戰斗, 在最大距離上以首發和首次攻擊摧毀目標, 要積極地抗擊敵包圍、迂回和奔襲. 迅速消滅其空降兵、登陸兵和破壞偵察群, 在牽制方向上實施假機動。 隨都背確制導武器殺傷威力的迅速增長,戰斗行動的全面保障這一原則的作用和意義進一步提高了。在這利情況下, 防止突然襲擊, 降低其突襲效果是極為重要的。因此, 偵察具有特殊的作用,偵察應更積極、更有效、更及時, 尤其要能迅速確定目標的位置。 目前戰場偵察縱深比以前增加了4—5倍, 目標測位精度也大為提高。在大多數情況下, 偵察情報都能在實時范圍內報送到指揮機關。在現代作戰中, 偽裝占有特殊的地位, 而且不得不在十分復雜的條件下實施。在這種情況下, 哪個指揮員善于采取多種偽裝形式和手段, 千方百計地使這些措施得以以假亂真, 采取出敵不意的行動和方法, 采取各種模擬措施, 實施軍隊的假集結,構筑假的發射陣地地域、指揮所等, 他就一定能夠奪取勝利。 綜上所述, 新武器的出現, 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 正多方面地改變著戰斗原則的內涵, 它告訴我們, 在作戰實踐中, 從實際出發, 創造性地、靈活機動她運用這些戰斗原則是何等重要。指揮員的指揮藝術也恰恰體現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