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香氣從哪里來? 在《茶葉生物化學》一書中,關于茶香,是這樣定義的:(茶香)實際是不同芳香物質以不同濃度組合,并對嗅覺神經綜合作用所形成的茶葉特有的香型。 簡單理解,茶香就是茶葉里的一類化學物質——芳香物質的混合物。 香氣的來源,一部分來自鮮葉,即茶葉自身的品種、內含物質等。 另一部分外在的因素,則主要在于制作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化學作用(如烏龍茶做青、焙火,白茶萎凋等工藝都會催生茶香)。 迄今為止已鑒定的香氣物質大約有700種,鮮葉中的香氣物質近100種,制成后的茶類香氣物質就會增加,比如綠茶有200多種,紅茶有400多種,烏龍茶就更多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哪怕我們喝到的是同一款茶,茶香也可能不完全一致的原因。 “準確”的茶香描述 被一個茶的香氣吸引時,總是很期待能夠用一種具體的香氣形容出來和別人分享。 而在專業領域內,審評員除了敏銳的嗅覺,還需要強大的香味記憶能力,只有這樣,在審評茶的時候,才能盡量清晰“準確”的描述出來。 這個“準確”,小編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茶香與所形容的香味之間,雖然有時可能無限的相似,但兩者不能劃上絕對的等號。” 比如綠茶,茶友們就常會聽到、看到或者感受到所謂的“熟板栗香”、“炒豆香”;說到紅茶,則會想到“熟果香”、“花蜜香”;而沖泡或煮飲老白茶的時候,則常有“糯香”、“紅棗香”、“陳香”等。 在品味茶香的時候,這些定義的香氣只是一種類比,不一定必須是完全相同的。 而且,每個人因為各自經歷、經驗的不同,對香氣的感受也可能不同。 茶友們不妨在品茶的時候,細細的去感受、辨別一下,或許你會從中發現不一樣的樂趣。 聞香的幾種方式 ◆ 干茶香 可以湊稍近些直接聞,也可以輕呵一口熱氣后再聞。 后者有“風險”,有時更不夠“禮貌”,最好僅限于獨飲時使用,以免被鄙視嫌棄哦! ◆ 搖香 沸水燙盞后,將茶葉置入溫熱的蓋碗(壺)內,輕輕搖一下后,揭蓋聞香。 搖香,其實就是借蓋碗(壺)的熱度烘一下干茶。 對于喜歡品香辨茶的友們,這個階段的聞香特別關鍵。 通過搖香,有經驗的茶友能夠很清晰的聞到茶葉是否有雜味;香氣是否濃郁;香氣的高揚、持久度;工藝如何等。 比如,韻香型的鳳凰單叢,如果是焙火后不久的話,會先聞到火的香氣。 如果焙火比較“透”(工藝適度)的話,會聞到一種果香味,類似一種水果被蒸、烘一下之后,有一點甜甜的、熟的味道。 如果是清香型的,這時候可能也會聞到一些花香。 同時,那些原料或者工藝欠缺的茶品,此刻也很容易現出原形。 如茶葉中一些不討喜的,如青澀味、清臭氣或青味等,就算是剛入門的茶友,也可以比較容易感受到。 ◆ 蓋香 搖香是靠蓋碗的熱度,蓋香是靠水的潤度。 以鳳凰單叢為例。 沸水快速潤茶,出湯后直接揭蓋聞香。 這個時候可以聞“蓋香”,會出來茶本身的香氣,比如單叢茶的“品種香”。 高香型的單叢,我們能一下子就聞到很抓人的香氣;韻香型的,香氣會相對低沉一點,可能還不會特別明顯。 蓋香,還可以品“冷香” 剛剛出湯,蓋子還很熱的時候先熱聞,然后等溫度降下來后的香氣,我們稱之為“冷香”。 比如杏仁香鋸朵仔單叢,熱聞時花蜜香明顯,而冷香,就會有一點似有若無的類似鴨屎香單叢的奶香味。 ◆ (茶)湯香 主要有“杯面香”和“掛杯香” 茶湯注入杯子里,端起品杯聞到的香氣,稱為杯面香; 喝完茶湯之后,杯子空下來,茶香會像一層膜一樣附著在杯壁上,這便是杯底香,又稱掛杯香。 對于茶葉品鑒來說,掛杯香,可以體現香氣的濃郁程度和持久度。 但是有些茶友會問:為什么我的杯子聞不到香呢? 這可能與用到的茶器有很大關系。 假如用公道杯聞香。 一般瓷質的比陶制的掛杯香要明顯,且胎質越薄越致密,杯型越深越收口,聚香就會更明顯和久一點。 對于品茗杯來說,首先要小,另外胎要薄,水溫要高。 茶友們也可以使用細高挑個子的專用聞香杯,臺灣省泡茶常用。 除了用鼻子聞,喝茶時口腔中飄散的部分水汽傳到鼻腔,也能夠感受茶香。 ◆ 葉底香 茶葉泡完之后,可以聞葉底香。 雖然香氣大都已經比較弱了,仍可以仔細欣賞、分辨茶香的類型和濃淡。 也可以作為輔助判斷茶葉品質的一個依據。 茶香,是好茶葉穿在身上的藝術品。 不爭不搶,靜靜地等在那里,靜候愛茶的人。 辨識茶香,要多喝多比較,更不妨讓想象的翅膀翱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