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珍珠母類龍牡,但收斂力弱,配丹參、沙參。 耳癢是少陽有熱,耳背是風。小青龍加石膏。 尖下巴女人-胃不好,不可單一健脾。 尿崩,膀胱萎縮故。 增液承氣湯治高血壓。 香附子-溫小腹(微溫,偏涼,辛溫可代麝香) 山里人固執,依海之人滑頭,但公允。 胰不好喜糖、糯米。肝不好喜食大棗。 光健脾不行(人參健脾,白術),只圖口氣,有失消導亦阻。靜能令血歸元,做好腸子之功夫,腸胃好才能供養頭腦(小練形,內練形),小練形用之胰、膀胱均可。尿多膀胱痿,用溫化藥使之大(因寒之收引)。 血壓高可用元明粉。加姜附溫陽。 絞痛于心是肝氣結。 重要生蟲補腎,生霉不可用。 當歸炭治月經不來。當歸先煮一陣有活血之用,長時間煮當歸,揮發油完了,形成于堿,有破血作用。 鼻孔:左名蘭臺,右稱庭尉。 小腹痛。吳萸子、豬膀胱加滑石敷于臍,使尿下。 舌中心洪,氣虧兼熱,四君子、石膏、荷梗清熱代麻黃。 柴胡無芩、栝蔞不消炎、清熱;柴無芍藥不寬胸。薄荷治少陰頭痛。柴無桂不消痞(寒凝或陽虧)。柴胡加法夏才降胃氣。 太中血痛-肝病。用川芎升肝氣(血枯宜用)。頭角痛用川芎,血壓高者不用。弦洪動:陽明。 月經過去或將完,柴胡可多用點10g。 川芎煮水可墮胎。 血小板減少(脈弦微洪動、上逆):(1)柴桂瓜+歸芍(少用陰藥,如地黃);(2)升麻、阿膠(炭)、女貞子。單用阿膠之類不效。平時用黑木耳加糖沖服治血小板減少。 肝有病的面紅,于腎火紅不同。前者黑紅,陰紅。后者亮紅,陽紅。 法羅海,黃酒、水酒各半煮-治胃痛。 秋天霜降后應下氣,補藥(芪)參之類少用,否則肛氣不利。 秋宜下藥多用,溫燥藥少用,但因人而異。 血氣枯故身癢,補氣補血。 夏天腿肌肉痛(多用燥濕品),黃芪、桂枝。秋冬用獨活、桑寄生。亦因人異。 去濕熱最好用越脾加術,(佐土湯)亦可用。二妙(蒼、柏)散加白虎湯。 元20、麥10、桔10、術5、苓10、葛5、桑葉5、澤5、車10、陳3、草10。利溫濕,滋陰,解痙。 香附子20-30、黃芩10-黃鶴丹。婦科常用調三焦。香附子20-30、川連3-5,調腸胃。 桑葉熄肝火名目。 性病用清熱除濕法:越術+芩連、蒼術、柏、石葦、海金沙、桂、滑石。 臍上三寸為胰,先查部位,再查經絡上之反應。 香榧子10、使君子10、川棟皮3、川連2、酒軍3、蔥白2寸、貫仲5、焦檳榔5、生草5、烏梅3、冬瓜子10。此驅蟲藥也。 喜笑是心氣虛。 心力不足(傻頭傻腦):當歸、丹參、菖蒲、遠志、乳香、沒藥、肉桂、附子,或六分散之類也。強心去火。成方用歸脾湯,天王補心丹。脾火之人貪、自私。 肺氣腫多由腎虧。涌泉通照海,撥照海之筋通至涌泉。舌絳為熱,舌暗血行不好。三三飲可扶正。 枳椇子,強心解酒,泡酒好喝。與金櫻子、大棗、黨參、人參、枸杞、臾肉,共泡酒好喝,十分甜。青梅、竹葉、菟絲子藤可配綠色酒。若加地黃則為黑酒。 朱雀丸:肉桂1、川連5、紫石英10、生草10。(紫石英為主藥)使坎離相交,治心痛、痛病。起命門火,治十年絕孕,小腹寒,宮冷不孕。(使人絕孕,亦可服冷宮之藥) 生姜配石膏調腸胃,生姜配桂枝發表。 飲食過多易致陰虧,心力不足。 醫者小術者也,但可以以小見大,小小積功德。 老子思想小國寡民,絕圣棄智。 《內經》-《黃庭經》-佛學修持。 《黃庭經》真正臟象關系,五臟各有其神,病者可見。 麥冬涼滋肺陰,天冬補肺。 頭頂燒用龍牡,下氣養陰。 心有間歇用參附龍牡強心。 馬錢子制法:49天(冬)以尿浸之,二天一換;去殼(殼傷人)炒至焦黃,研細末。 信石(砒霜)以牛黃之寒防其過熱。信石、硫磺起命門火。 跳骨丹吃過多,用肉桂補氣虛,過興奮是內虛。 多用麻細附,夜間小便會少。夜尿多者,用山藥。喜食甘,胰病,其脈長,肝氣虧,肝苦急,(甘以緩之)。 麻細附中加桂,可利小便。因桂可上,可下,可散。其下可直通腎系。 沙參-如恐人參太熱可以代之。如白血病者發熱(胃陰虧、肺陰虧),小柴胡湯中加沙參代人參。 蟅蟲3-10,破血逐淤,續筋接骨。急腰扭傷,研末吞服甚效。 厚樸:當煙吸可促進腸之蠕動。 霍香: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 麻腰丹(周先生方):生附子、生半夏、檀香。 桂枝(使血管充血,屬補類藥)、生石膏(武當山傳的方子)。此方使陽氣聚于腹,并不致過熱。通腎利小便。 舌上長物,多正氣不足,宜補(三三飲之屬)。舌瘡、舌癰之類皆然,扶正祛邪。 大便稀溏忌用栝蔞(因已用小承氣),可用桂枝。 道-重人貴生;釋-普度眾生;儒-天地之大德曰生。 點按合谷治胸悶憋氣。 楊曉霞案:蛇頭疔(瘭疽),南人謂之著毒,方:生芪60、當歸10、赤白芍各10、洋參5、丹皮10、石斛10、山藥10、生苡仁20、銀翹10、銀花10、公英10、白芷10 (止汗)、浮小麥10、肉桂2 (畏寒),健脾(術、苓、黨參、丹參)、除穢(霍香、花粉),三七(活血),加強微循環。 大五行-形、聲、色、氣(臊、焦、腥、香、腐)、味。內合萬物,外應天地。 滿月受孕最易。女子月經不好是胃不好,包括少陽胰膽之病。 青龍、白虎戰于玄黃(脾):捧得白虎歸家養,捉個青龍踞土洼(大腿內側兩筋) 調胃承氣(硝、軍、草),只敗火不瀉。小承氣,下肺氣。 國之將亡,必出妖孽。禮失求諸野-陳修園。 當歸炭-破血(用于月經不來),含當歸堿。當歸少煮止血,久煮破血。 瘈疭-俗名雞爪風。 八、 腫瘤發熱,外有熱而內可有寒。白通湯之類可矣(附子、干姜、蔥白、甘草),其總原則扶正(姜桂附) 兩感于寒(太陽、少陰)無陽證-附子、肉桂、干姜。 精神病'鬼爪子',冬裸體。此內有熱,四逆散(柴、枳、芍、草)加味。 艾滋病:久咳,久癢,腰部濕疹,皮下瘤,免疫力低,白血球高。秦艽、鱉甲,治久咳(鱉甲30、地骨皮30、柴胡30、秦艽15、當歸15、知母15、青蒿5葉、烏梅5個) 兩感于寒者,古人研之。張元素九味羌活散。陶潔安(節庵)再造散(參3、芪3、桂3、羌24、防24、芎24、附1.5、細辛1.5、草3、煨姜三片、棗2枚) 厥陰、少陽合證(感于寒)-柴胡輩(隨虛實加減) 太陰、陽明(兩感于寒):實熱,防風通圣;虛寒,五積散(寒、食、氣、血、痰積),方: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或桂枝、白芍、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術、干姜、桔梗、厚樸、焦三仙、人參、白術。 表證解:無畏寒之謂也。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之根,此少陽祖氣也。 宗氣-虛里脈(脾肺之交會也)。脾之大絡,絡之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衣者,宗氣泄也。宜大用補藥。(1)黃芪、黨參、當歸幾兩;(2)參附龍牡。 半邊身疼,刺之大包(脾之大絡)。刺長強(督絡)主子宮疼。產后氣包刺長強則愈。法:進針于子午,行針卯酉。 周潛川藥中常加發散藥(興陽之義)。用升陽益胃距離:參、術、芪、連、夏、草、陳皮、苓、瀉、防風、羌活、獨活(三味發散)、柴胡、白芍、姜棗。其作用:(1)引經,可使諸藥入經。防、升麻;(2)振奮陽氣,有一兩味就可以。 獨活引入少陽;羌活引入太陽;葛根引入陽明;柴胡引入少陽;足少陰-細辛-可直往督沖。 麻、桂:中國西南治疾不離之。 李時珍:脈沉而弱需溫補。 由升陽益胃-玉屏風散(芪6、術2、防風2),主風證:氣虧外感,破傷風。 當歸補血湯(冬垣)方義:(當歸6、黃芪30)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 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辛味與甘味相合。酸味與苦味同用,酸苦涌泄為陰。 甘寒:生地、麥冬、元參;苦寒:芩連之流;辛寒:石膏。 脾胃關系:(1)脾有虛陽而胃氣不足,(脾包括胰)即為饕餮癥,婦女蛋形面(火型)多此病;(2)胃好,脾虧,能飲食,但不知饑,每日三餐并不因饑餓而食。(嚴重者老年癡呆癥)。(3)脾胃均傷。方藥:四君子(健脾)+芩連二陳(治胃)+石膏。興脾陽:草、姜、桂、附(益火生土之法)。老年人長年拉稀-附子理中丸(草、術、黑姜、川附片) 脾腫,脾胰有包塊之類。用桂枝湯加大黃,或溫脾湯(參、附、干姜、草、歸、硝、軍) 胰,化食丹,'少陽樞紐之官'。不足:法夏、陳皮、玄胡、全蟲、(姜、桂、附)。過亢:芩、連、龍牡。化食丹不足,不思飲食;化食丹亢進,不知饑飽。 理脾:清理脾臟之濕氣垃圾。理脾:三仁湯(杏仁、苡仁、白蔻仁、半夏、厚樸、通草、滑石、竹葉);二妙散(蒼術、黃柏)、越術湯(麻、石、姜、棗、草、白術) 生苡仁、荊防銀翹、可自然理脾解毒。 血病由脾治。 胰脾有結氣,唇烏黑、舌白、腳腫、腹水。 黑疸病,面由小面積黑,轉為大面積黑,均是脾病。 知母抑制腎上腺,節欲。 刺風池、風府,通四肢-主手腳麻木,半身不遂。 酒疾-小臂以下麻木,小腿以下麻木。越術加人參、桂枝等補藥治之。 金鉤梨(西南曰:拐椒),當水果吃可戒酒。 桂枝湯調和營衛,胃寒畏寒涼者益。(面色不好)可加黃芩、石膏、焦梔子5、銀花10(桂枝湯+黃芩10-陰旦湯)。桂枝湯有溫脾之功,不必用肉桂、附、姜,以之代也。 治胃腸證:柴桂瓜可與敗醬附子苡仁合用,再過渡到附子敗醬苡仁湯,大黃丹皮湯。 腎炎晚期:桂枝+銀翹之類可利尿。 大黃3加入桂枝湯中不可以下藥認之,其作用在于清理脾臟。(如:治血液病) 陽氣虧-煩,陰氣虧-躁。故曰:陽煩陰躁。 癃閉-以水壺倒水于盆中,可感攝引尿。 頭昏:蟬蛻3、菊花2、薄荷2 補肺:四君子+天冬、麥冬、五味子、百合、貝母、玉竹參 調氣:肝氣(香附、桃仁),脾、胃、胰(玄胡、全蟲、甘松) 沖任脈:枸杞、女貞子、菟絲子、巴戟天、山臾肉、覆盆子、淫羊藿+細辛、懷牛膝、杜仲。可治不孕癥(輸卵管不通,以諸子降之)。可簡化為:(1)女子:八珍+沉香3 (長期低熱);(2)男子:附子、干姜、生草+沉香(體壯:附子+沉香);(3)共用:菟絲子藤根處,加玉米內皮。五子衍宗: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車前子。 |
|